第九节 馆藏文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654&run=13

陶器
双耳壶 北辛文化。1978年王因遗址出土。泥质红陶,小口,圆鼓腹,圜底。肩部饰对称两竖耳。通高31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28厘米。
陶鼎 北辛文化。1978年王因遗址出土。夹蚌末棕陶,大口圆唇,扁腹,平底,三锥状实心足。腹部竖划纹。通高33.5厘米,口径37厘米。
红顶式钵 大汶口文化。1978年王因遗址出土。泥质灰陶,口沿部分为红陶。敛口,浅腹,小平底。通高15厘米,口径32厘米。
彩陶钵 大汶口文化。1978年王因遗址出土。泥质红陶,大直口,圆唇,直腹下内收,小平底。腹部施白彩,绘菱形花纹。通高20厘米,口径30.5厘米。
觚形器 大汶口文化。1978年王因遗址出土。泥质红陶,喇叭形口,筒状腹,下折平底,折棱处有相间三盲鼻,底微凹。通高17厘米,口径12厘米。
釜形鼎 大汶口文化。1978年王因遗址出土。夹砂棕红陶,口微敞,短颈,折腹,圜底,三圆柱状实心足。鼎通高20厘米,口径19厘米,腹径28厘米。
镂孔豆 大汶口文化。1978年王因遗址出土。泥质黑陶。敞口尖唇,折腹,大喇叭形圈足。圈足上有三角形镂孔。豆通高25厘米,口径24.5厘米。
白陶  龙山文化。1985年西吴寺遗址出土。夹细砂白陶,“冲天式”流,圆形口折沿,三大袋足为腹,乳状足,颈部饰4道凸弦纹对称两盲鼻,颈与后袋足部饰扳手。通高40厘米。
罐形鼎 龙山文化。1985年西吴寺遗址出土。夹细砂黑陶,直口折沿,束颈,扁圆腹,平底,3个“鬼脸形”足。沿部饰相间4横耳,腹部饰6道凹弦纹。通高28厘米,口径30厘米。
灰陶盆 龙山文化。1985年西吴寺遗址出土。泥质灰陶。大口微敛,似子母口,斜直腹,平底。腹部饰3道凸弦纹,底两侧饰对称两横扳手。盆高22.5厘米,口径51厘米。
圈足盆 龙山文化。1982年龙湾店遗址出土。泥质磨光黑陶,大敞口,浅直腹,平底,大喇叭形圈足。盆底外侧饰对称两扳手。高22厘米,口径41厘米。
黑陶瓮 龙山文化。1982年龙湾店遗址出土。泥质磨光黑陶。直口圆唇,短颈,广肩,上鼓腹下曲腹,小平底。瓮高43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33厘米,底径14厘米。
双耳壶 龙山文化。1982年龙湾店遗址出土。泥质磨光黑陶。直口短颈,广肩,圆鼓腹,小平底。腹部饰对称两横扳手。壶高31厘米,口径11.5厘米,腹径29厘米。
黑陶  龙山文化。1982年龙湾店遗址出土。泥质磨光黑陶。上部为罐形,折沿尖唇,鼓腹,肩部饰对称两横耳。下部为鬲形,圆腹3乳状足。通高49厘米,口径21厘米。
蛋壶陶杯 龙山文化。1982年龙湾店遗址出土。泥质磨光薄胎黑陶。撇口,直筒腹,圜底,高圈足。腹下饰凸弦纹一道,圈足饰数道凹弦纹。杯高16厘米,口径11厘米,重100克。
灰陶豆 周代。1985年西吴寺遗址出土。泥质灰陶。直口平沿,浅孤盘,短颈带凸棱,喇叭形圈足。通高9厘米,口径14.7厘米。

青铜器
铜觚 商代。高22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8厘米。口呈喇叭形,细柄,喇叭形圈足。柄部饰饕餮纹和弦纹及圆点圈带纹。1972年出土于颜店公社李宫村。
提梁卣 商代。用青铜制成。通高33厘米,口径11厘米。卣有盖,盖钮呈小圈足状。直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部饰纹条提梁,系在颈两侧的环形耳鼻上。盖、颈、圈足饰菲棱、乳丁和云雷纹。盖、底内有文字相同的“索册父癸”铭文。1972年出土于颜店公社李宫村。
铜爵 商代。用青铜制成。通高21厘米,流尾间距17.5厘米。爵有流有尾,流上饰两立柱,直腹,圜底,3个三角形锥状足。腹部饰扳手。扳手内有“羊”字铭文。腹部饰夔龙纹。1976年出土于颜店镇洪福寺村。
铜觯 商代。青铜制作。高15厘米。觯呈椭圆形,口微侈,鼓腹,圈足。颈部饰牛首纹和云雷纹,圈足饰一周云雷纹。觯底内铸有“羊父辛”3字铭文。1976年出土于颜店公社洪福寺村。
青铜觚 商代。青铜制作。高26厘米。侈口,细长柄,喇叭形圈足。柄部饰二对称菲棱、四乳丁和云雷纹。1983年从县武装部院内出土。
铜镜 汉代。青铜制作。直径28.2厘米。镜被竖线纹圈带分为3区,内区半圆形钮,4幅芾蒂纹钮座,“长乐未央”4字置于芾蒂纹之间。中区为8个内向连孤纹圈带,其间施以云雷纹。外区为8个圆形云雷纹,间施斜长三角形及孤形线条纹。素宽缘。1990年从王因镇后仁美窑场出土。

瓷器
青瓷砚 隋代。青瓷圆形。砚面呈辟雍形。有砚墙,水池,中间为雍台,台面有斑点,粗糙不平。台下呈斜坡状伸向水池与砚墙相连,斜坡一周印有8组水鸟喙鱼图。砚下部由29个浮雕象头组成圈足。砚外部施青釉,内部无釉。砚高9厘米,面径20厘米,底径28厘米。1974年从城郊乡旧关村出土。
纹胎瓷枕 唐代。枕呈梯形,长16厘米,宽10.8厘米,厚8厘米。胎为白、赭两色瓷土绞制而成。枕面及四侧面纹饰菱形或交形菱形图案。底有一小孔。施豆绿色釉。1987年从小孟乡李海村出土。
三彩牛 唐代。牛高15.5厘米,长25厘米。呈站立状,头朝正前方。白色瓷胎,通体施绿、红、黄、白等釉色。此牛为征集品。
执壶 唐代。通高18.5厘米,腹径14厘米。小敞口,束颈,瓜形腹,平底。口与肩处设扳手,颈部设对称两系耳,肩部有流。通体施象牙白釉。执壶为征集品。
双耳贴花执壶 唐代。通高16厘米。敞口,束颈,圆鼓腹,平底。颈腹间饰扳手,与扳手相对饰流。流呈六棱形。肩部饰两竖耳,腹部贴花褐斑釉。1980年诸天寺村出土。
三彩罐 唐代。通高15.5厘米,口径12厘米。直口圆唇,束颈,圆鼓腹,平底。通体施绿、黄、红、白等釉色。1981年城关公社豆腐豆村出土。
荷叶盖罐 金代。通高30厘米,腹径32.5厘米。龙泉青瓷。有盖,呈荷叶形。有钮。子母口,短颈,曲腹,小平底,底内收。通体开片。1982年新驿公社闫楼村出土。
青花盖罐 明代。通高18.5厘米,腹径20.5厘米。有盖,蘑菇形钮。罐直口,扁圆腹,底内收,矮圈足。白瓷青花。盖绘荷叶纹、漩涡纹。肩部饰“金玉长命富贵”6字,间以梅花纹。腹饰葵花纹,曲腹处饰漩涡纹。1966年道沟公社巨王林村出土。
白瓷鼎 明代弘治年间。白胎白釉。通高34厘米,口径24厘米。鼎设盖,盖钮圆雕麒麟。直口直腹平底,底有3兽蹄足。腹部帖盘绕形圆雕二龙,龙头昂伸至鼎口外。鼎底正中有一小孔。该鼎1966年从明鲁藩巨野郡王墓出土。
天球白瓷瓶 明代弘治年间。白胎白釉。通高58厘米,口径7厘米,腹径25.5厘米。口部呈天球形。细长颈下垂。圆鼓腹,圈足。肩腹部圆雕双尾游龙,呈盘绕状。1966年从明鲁藩巨野郡王墓出土。
瓷尊 明代弘治年间。白瓷。高27厘米,口径16厘米。口为喇叭形。铜镶边。柄部有台,台上饰两壁虎,呈盘绕状。喇叭形圈足。通体小开片。1966年从明鲁藩巨野郡王墓出土。
五彩盘 明代弘治年间。象牙白瓷。口径15厘米,高3.3厘米,敞口,浅腹,矮圈足。口沿和圈足各饰双线弦纹一周。盘内绘五彩折枝桃花二组,底部绘五彩莲花、水草。腹外侧绘绕枝五彩牡丹。圈足底内有“福”字款。1966年从明鲁藩巨野郡王墓出土。
青花瓷盅 明代宣德年间。青花白瓷。高5厘米,口径9厘米。敞口,斜腹,小圈足底,腹内部饰两组紫藤花纹。底部署“大明宣德年制”6字款。1981年诸天寺出土。

铁器
镇水剑 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铸。1988年9月8日,兖州城南泗河南大桥下西侧出土。剑身通长747厘米,其剑刃长552厘米,宽27厘米;剑柄长195厘米;剑格直径50厘米。生铁模铸而成,重1542公斤。剑刃为扁菱形,锋尖呈椭圆状,剑格圆形,两面铸有睚眦图,眼、眉、鼻、嘴、须等清晰可辨。剑柄近似方形,铸有铭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置”,柄尾铸有穿孔。

镇水剑

据《滋阳县志》光绪版记载:康熙五十一年夏,泗河洪水暴涨,冲决泗河南大桥中间的3个桥孔。郡守金一凤捐资修整加固此桥,并铸3丈铁剑竖于桥中洞(原15孔中第8孔)西,以镇恶祛邪、降妖伏龙,企盼免遭洪水灾害。
1988年县博物馆收藏。中央及山东省电视台曾以“神州一剑”予以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