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石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652&run=13

汉画像石
单棺双室汉画像石(墓) 1982年农机校建筑工地出土。墓为单棺双室石结构,整体墓葬南北长2.52米,东西宽1.97米,高1.01米。双室壁面皆刻有画像。左室左壁3幅:2幅为禽兽图,1幅为乐舞图。左室右壁3幅:左为双阙图,中为车马人物图,右为建筑场面及侍者图。右室左壁3幅:左为飞禽、人物及博兽图;中为菱形与穿壁纹图案;右为秦王升鼎图(亦称泗河捞鼎图)。右室右壁3幅:左刻有孙武等人物,中为宴乐图,右为人物、禽兽图。双室前后封石上皆刻松树与穿壁纹。画面皆为双廓线,线之间刻菱形花纹。人物画面减地,再以线条刻出面部及衣物细部。画面均饰凿点纹。1982年收藏,此墓石现存兖州市博物馆。
汉画像石(墓) 1982年农机校建筑工地出土。墓为单室墓,石结构。墓长210厘米,宽75厘米,高60厘米。墓室左壁刻有阙、亭及4株松树图案。右壁刻有菱形纹、穿壁纹及鹤图案。墓前后封石刻有穿壁纹和仙鹤啄食图案。1982年收藏,现存兖州市博物馆。
画像石 为长条楣石,长233厘米、宽52厘米、厚23厘米。画面为浅浮雕二龙缠绕图,龙腾于屋脊之上,两端刻辅首衔环。1986年县博物馆收藏。

碑碣
贾使君碑 又称贾思伯碑,公元519年(北魏神龟二年)立。原在兖州,1951年移往曲阜,现存孔庙东庑。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他任兖州刺史时政绩颇佳,去职时,当地百姓为其立此碑。
碑高215厘米、宽84厘米、厚20厘米。额饰深浮雕龙纹。题“魏兖州贾使君碑”。碑文24行,行43字,正书。惜剥蚀严重,现存者仅300字左右,文义已不易贯通。
碑阴有后人题识二则。一为1095年(北宋绍圣二年)温益《题贾使君碑阴》,略谓他到兖州后多次访此碑而不得,后偶然在庖舍灶后发现,于是“募工取石为座”,重新树立。另一则是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的《重题贾使君碑阴》,兖州知州李弼、颜从恕等记录了在城北门土堆中发现此碑又重新树立的经过。另外,碑侧还有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兖州知府金一凤将该碑移往庑下的题记,以及乾隆时学者翁方纲的观款。
贾使君碑是魏碑中的名品,书法艺术价值很高。历代金石著作中多有论列。如清杨守敬《学书迩言》:“北魏……贾思伯,淳古遒厚,虽剥蚀过甚,而所存完字皆为至宝”。
北齐造像刻石 青石质,呈横长条形。长141厘米、高38厘米、厚22厘米。阴线界格,格横5.3厘米,竖4.5厘米。左边残。刻石现存26行,每行8字,其中2字残,1字空格,共存207字。全文录下:“盖帷三空明澈,六度凝清,理协亡言,行侔实际,消遥无得无住之所,纵容一道一原之中。挺志高悟,特钟玄旨;风仪韶峻,厥趣萧然。汤汤焉,  焉,复何言哉!若夫邑义人等,品弟膏腴,琼华玉闰;亭亭素月、明明景日。以大齐河清三年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之内优婆夷、比丘尼之寺,率彼四众,奉为太上皇帝陛下、师僧父母,俾闰含灵一切有识。于是法堂魏魏,廊庑赫奕,磊硌而重叠,峨峨以连属。又乃敬造阿弥陀连座三佛。日轮将坠之彩,俄影余光之色,四大海水之眼目,五须弥山之豪相,夷徒花萼,道气消扇,尼□琬琰,显美正观。词□……”纵观铭文,潇洒飘逸,刚柔相间,笔法娴熟,既有汉隶遗风,又起楷书先源。属古代石刻书法艺术中的精品。文中的“沙丘东城”几字,为李白(家居兖州)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对确立“兖州为李白的第二故乡”之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济桥碑 公元723年(唐开元十一年)立。青石制作,碑高228厘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碑上部中间刻有佛龛,龛中间为坐佛,两侧各刻2侍佛,面部及4肢有残。龛上楷书阴刻“普济桥碑”4字。碑面的其它部分全为楷书碑文。记叙了普济桥的兴建经过及沧桑变迁。落款为“大唐开元十一年”。此碑原立于小孟乡王堂村北田地里。1988年县博物馆收藏。
普救寺碑 1156~1161年(金正隆、大定年间)立,青石制成。碑高200厘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碑文“重修普救寺碑记”,记载了普救寺的房屋、田地、主持人的更替以及普救寺的兴衰经历。此碑现立在小孟乡王堂村北。
大定存留滕村佛堂记碑 碑高224厘米、宽87厘米,青石质。碑额篆“大定存留滕村佛堂记”。碑身撰文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有关佛堂人员及管理的类似合同性质的文书;下部为“佛堂记”。赵之清撰文,赵荣裔书。楷书。文字略有剥落漫漶。落款明昌元年,即公元1190年。此碑现立在新驿镇王堂村北田间。
重修重兴院记碑 青石质。碑高235厘米、宽80厘米。碑额篆“重修重兴院记”。李耀撰,耿□书。楷书,字略有漫漶。至元戊寅立石,即公元1338年。此碑现立在新驿镇王堂村北田间。
封徵仕郎礼科给事中韩公墓表碑 1507年(明正德二年)立,青石制成。碑高240厘米、宽84.5厘米、厚28.5厘米。此碑由“赐进士及第通仪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大学士径筵讲官同修国史会典杨廷和撰文”,楷书阴刻。此碑现在泗庄乡韩楼村东。
户科都给事中韩君墓表碑 青石制作,碑高204厘米、宽83厘米、厚26厘米。此碑由“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长沙李东阳撰文”,楷书阴刻,落款“大明正德九年岁次甲戌冬十月,孤子元佐立”。碑四周刻云纹图案。此碑原立在泗庄乡韩楼村西韩氏祖茔里。1980年兖州县文化馆收藏。
御制诗碑 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立,青石制作。碑长185(下部残约15厘米)厘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1984年于中御桥北路露天影院门前出土。正面碑首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中间长方形框中篆刻“御制诗”3个大字。碑文为正楷镌刻“敕赐鲁王肇辉诗”,两边刻有8条龙,间以祥云图案,左边4条似向下俯冲,右边4条犹如向上翻滚,颇有上、下飞舞之势。碑的背面刻有“文皇帝御制诗碑阴”。1984年兖州县博物馆收藏。
大顺国碑 明末青石制作。碑高126厘米、宽64.5厘米、厚14厘米。碑上部中间楷书阴刻“大顺国”3字。中部左上角刻“创建信女桥题名”7字,中间为21行、165人的捐资建桥人题名,落款为“永昌元年孟夏梅月”。周边为浅浮雕荷花图案。此碑原立于泗庄公社屯头大队村西的信女桥头,1961年兖州县文化馆收藏,后调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杜公造像碑 1644~1661年(清顺治年间)青石制作。碑高175厘米、宽56厘米、厚14厘米。碑上部阴刻知县赵惠芽楷书唐代诗人杜甫《登兖州城楼》诗,诗曰:“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璋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中部阴线镌刻杜甫像,正面端座。右上方篆刻“杜公遗像”4字。下部是嵫阳县知县严翼玉题的《登少陵台怀杜子美》七言律诗:“偶尔趋庭过二东,南楼词藻古来雄。青徐海岱全犹昔,鲁殿秦碑半未同。台以君名留岁岁,石残荒草断蓬蓬。秋声随我登亭畔,挽念遗翎验远鸿。”此石立在少陵台八角亭内,1978年收藏,现存兖州市博物馆。

墓志
唐故颖川陈夫人墓志 志石为正方形,上、下两块,长、宽各64.5厘米,厚8厘米。盖呈顶形,阴刻篆书“唐故颖川陈夫人墓铭”,3行,9字。志文为楷书,24行,536字。记载了陈夫人的生平及家世情况。1986年城郊乡诸天寺村拆除场院屋时于墙基下发现,同年县博物馆收藏。
唐故东海严夫人墓志 志石为正方形,上、下两块,长、宽各65厘米,厚8厘米。盖呈顶形,阴刻篆书“唐故东海严夫人墓铭”,3行,9字。志文为楷书,24行,524字,记载了东海严夫人的生平、经历及家世情况。此志石与“唐故颖川陈夫人墓志铭”同时出土。1986年县博物馆收藏。
唐卫思九墓志 1957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诸天寺村。1960年移往曲阜,今在孔庙东庑。
志石方形,长、宽各53厘米、厚15厘米。题“故唐昭武校尉守右领军卫潞州上党府左军果毅都尉拟游击将军左金吾卫翊府中郎将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卫公墓志铭并序”,无撰书人姓名。志文25行,满行30字,楷书。
志文记述了卫思九的家世、履历、婚姻、子嗣等情况,多有谀美之词。他死于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夏六月,葬“兖州瑕丘之临泗里之南原”,即今泗河大桥北端迤西,现建材厂一带。
元故济宁路总同知致仕房公圹志 圹志长71厘米、宽68厘米、厚24厘米。1合。盖为篆书“元故济宁路总同知致仕房公圹记”14字。志文为王思诚文并书。
钦赐永福显僖王圹志 圹志正方形,长、宽各72厘米,厚11厘米,分上、下两块。上盖为“钦赐永福显僖王圹志”,双钩阴刻篆书。志文:鲁潘永福显僖王为鲁恭王第八子,万历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册封。享年33岁。葬于兖州府滋阳县地方高吴凤岭之原。此圹志1966年于新驿镇皇林村“皇坟”出土。1986年县博物馆收藏。
封徵仕郎礼科给事中韩公墓志 志石上、下两块,汉白玉石制成。长、宽各63.5厘米。盖篆书“封徵仕郎礼科给事中韩公墓”。志文为“赐进士及弟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同修国史会典余姚王华撰”。
敕修职郎日照县教谕牛君墓志铭 志石上、下两块嵌镶制作。正方形,长、宽各77厘米,厚17厘米。盖篆书“皇清敕修职郎日照县教谕应晋封文林郎牛君墓志铭”22字。志文楷书,22行,每行30字不等。牛君为牛梦瑞,字思然、松亭,运震的父亲。志石现藏市博物馆。
孝正先生范公墓志铭 志石上、下两块,青石制作。横长79厘米,竖宽77厘米,厚13厘米。盖篆书“孝正先生范公墓志铭”。志文为“门下孙婿牛运震撰文”。志石1982年收藏,现存市博物馆。

石雕
汉代石人 青石质,跪式。通高142厘米。头戴三角型高帽,面部较平,五官轮廓较清晰。眉隆起,凸眼呈长圆形,通天鼻,嘴在平面上用粗阴线刻出轮廓。双臂合抱于胸前,两手握笏板。身着短袍。整个石人造型粗犷、含蓄、浑朴、生动,并结合圆雕、浮雕、线雕等艺术表现手法,去粗求精,删繁就简,于粗犷中求神韵,于质朴中求美感。石人属石雕宝库中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现存兖州市博物馆。
北魏守桥石人 跪式,裸身,头已脱落。石人高96厘米,两肩圆滑,赤臂,两臂相抱。腿呈跪式,下肢隐于臀下。整体造型稳重、健壮、粗犷。石人满背铭文,分上、下二部分。上部13行,前12行,每行20字,后1行17字,共257字。臀下字为“此石人令守桥堰,人蛟不得毁坏,有辄毁坏,殃及万世”。共7行,每行3字,共21字。石人由于长年埋入泗河之中,浸泡在水里,故石人上半部石质碱化,水渍浸蚀,字迹有些不易辨识。从字体看属较成熟的魏真书体。1993年4月于金口坝南侧出土,现收藏在兖州市博物馆。
石造像 北齐,青石制作。残石长44.5厘米,宽34.5厘米。石面刻有佛龛,龛内雕坐佛1个,两边为菩萨和侍从站立。佛面已损坏,背面刻有魏楷间体字。此残石现存市博物馆。
石佛 唐代。佛雕通高43厘米,佛面目慈祥,双手垂放于双膝,两腿盘座在高台莲花宝座上。同时出土五尊造像。石佛1984年县博物馆收藏。
石马 五代。青石雕刻而成。马为立式,高156厘米,身长195厘米,头残。石马原立于五代后唐左仆射房知温墓前神道上。原有石马4匹,均被埋入地下。1986年征集到两匹,现保存在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