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间艺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625&run=13

当地民间艺术活动源远流长,形式繁多,主要有高跷、花船、狮舞、龙灯、竹马、火虎、双人斗等;剪纸、刺绣、草编及吹糖人、捏泥等民间艺人亦不乏其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设民众教育馆徒有其名,未组织实际的群众文化活动。日军侵占县境期间,民间艺术活动极少,文化设施被毁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民间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制作技艺和表演方式有较大变化。
狮舞 民间称顶(舞)狮子。清末盛行,狮身多用麻丝浸染编织,狮头狮面以竹木等物扎制而成,染成或红或绿颜色,形体夸张变形,富有威武气势。表演者身披“狮衣”起舞,舞步有串花、站立、翻滚等。多露天围圆场表演。节目有滚珠、跨桌、走跷板、抢绣球等。城郊新义村狮舞队较有名气,1956年曾为中匈友谊拖拉机站匈牙利专家表演,受到好评。1957年,参加济宁专区12县文艺会演。
龙灯 历史悠久,为当地群众所喜爱,扎制龙灯及耍(舞)龙灯颇为流行。清末民初,城内义和灯社扎制龙灯工艺精细。建国初期,每逢春节,城内西桥南、长安及龙桥、新义等村群众仍有舞龙灯庆丰收的习俗。龙灯,分龙头、龙身、龙尾3部分,9节、11节不等,用红绿染料绘成鱼鳞状,用“龙衣”连接成形。舞龙人要头戴虎帽,身穿虎衣,舞龙前点燃蜡烛,龙灯起舞,活灵活现,十分壮观。1956年,西桥南群众扎制的龙灯,匈亚利专家看后,赠中匈友谊纪念章,表示赞赏。60~70年代,龙灯销声匿迹。1982年春节,龙灯舞重新走向街头。1987年春节,兖州县首届农民艺术会演,有10余支龙灯队伍参加。县建筑一公司、长安居委会、兖州肉联厂等单位参加了济宁市民间艺术会演并获奖。
花船 又称玩花船或摇旱船。花船用竹、木、秫秸扎制而成。船无底,外裹彩绸,上饰以花朵、灯盏等物,船上方扎有彩棚,花团锦簇,分外美观。表演时“花姑”在船中手架花船,船头前由一“艄公”摇桨而行,边走边舞。民国初期,城区、颜店、新驿、前海一带就曾有这一民间艺术活动,历时60余年。1982年后,城内兴隆、少陵、长安等居委会及肉联厂等单位春节期间组织的花船表演,颇受群众喜爱。
高跷 民间称踩拐子。通常“拐子”高1米左右,表演动作有跳跃、后退、撞腿、劈叉、翻桌、扑蝴蝶等,以惊险的表演引人观赏。高跷队表演时,演员身穿各式服装,扮演不同人物,有时还可在开阔地方演唱小型节目。清末民初年间,西北隅(今长安)以刘天平为首的高跷队获得镇台张培荣的支持,规模较大,1922年,人数达30余人。解放初期,兖州县高跷表演出类拔萃者还有黄运清(古楼人)、陈继顺(西关人)、张思培(长安人)、王克真(史村人)、樊孝坡等。60年代初期,境内高跷队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主要在春节期间上街表演。“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跷队解散。1982年后,高跷表演艺术重新振兴,肉联厂、长安居委会等厂矿街道高跷队,参加春节期间的街头表演活动。
火虎 又名“李存孝打虎”。清朝已在城乡流行。表演者身裹虎形木板,外燃火捻,故名“火虎”。这一表演项目根据李存孝打虎的民间故事编演,演出多在夜晚,人虎相斗,火蛇飞舞,惊险壮观(饰虎者贴身处常披湿麻袋防火烧伤)。50年代,苗营、大徐村、唐庄村均有火虎表演队。60年代中期停止活动。
竹马 又名“王昭君点将”。清乾隆年间已在境内流行。所谓竹马,即用毛竹扎制成马形,外饰绘彩纸布,马腹上下留有空口,演员站立其中,用带子将竹马挂在腰间操纵表演。最初表演王昭君出塞故事,后发展成王昭君行军、点将、打仗等内容。表演队伍一般10人左右,舞步有串花、走十字等,并配以各种“骑马”动作和行军阵式。50年代,竹马表演流行于王因、苗营。
花棍 又称打花棍。主要道具系两根约1.2米长的木棍,外缠彩布,两端饰以绣花球和响铃。表演有单人、双人、群舞等形式,边舞边唱,花棍相击,声调欢快。花棍表演于1947年由外地传入,当时,中共地下党员李乐安(安徽人)到新驿西村小学任教,传授打花棍艺术,后演习者渐多。1990年,新驿镇组织花棍表演队,参加了县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1995年,山东拖拉机厂组织的120余人的花棍表演队,参加了′95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
芯子 芯子有车、竿、桌、台4种,流行于山东省淄博等地,以演员高空造型引人瞩目,表演者多装扮古代神话人物,着装色彩艳丽,立于高杆上有鹤立鸡群之势,蔚为壮观。1993年春节期间,兖州市造纸厂、合金钢厂首次引进这一表演项目,4组车芯子串街表演,轰动全城。
鼓子秧歌 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适合群体表演。鼓为圆型小鼓,表演者一手执鼓,一手拿槌,以各种姿式敲击,鼓声铿锵悦耳,伴以花伞彩绸漫舞,气势非凡。1990年,县农业银行从济阳引进,并聘请教师传授技艺,组成了100人的大型鼓子秧歌表演队,参加了春节文化活动。鼓子秧歌已成为市农行的保留表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