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科技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608&run=13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广,提倡科学种田,引进培育优良品种,改革种植方式和栽培方法,推广养殖技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良种引进、推广 粮食作物 50年代引进小麦品种主要是徐州438、碧玛4号,60年代推广了济南8号、徐州8号、北京8号和济宁3号等小麦品种。1965年把玉米杂交技术应用于大田生产,推广的玉米杂交品种主要有双跃3号、鲁宁1号、2号。70年代推广的小麦良种有白蚰包、原丰4号、丰收3号、矮丰3号、济南13号及泰山1、4、5号。80年代推广了鲁麦1号和辐63号等小麦良种;玉米良种有丹育13、沈单7号;大豆良种有兖黄1号、兖黄2号、齐黄1号及丰收黄,实现了粮食种植良种化。90年代,引进的小麦新品种有鲁麦1号、鲁215953、856903、鲁麦15号、鲁麦11号、811694,玉米新品种有掖单4号、掖单11号、掖单13号、掖单51号、高油6号、高油115号。
棉花 50年代推广的良种主要有岱字棉15号、斯字棉2比、斯字棉5爱。60年代推广了鄂光棉、徐州1214、高密933。70年代引进了徐州1818、鄂棉6号、鲁棉1号。80年代推广了鲁棉2号、鄂棉6号。1980年全县大面积种植鲁棉1号,1988年普及了鲁棉6号。
瓜菜 50年代初至1995年,共引进蔬菜品种30多个,其中,黄瓜有鲁黄1号、津研1~7号、津杂1号,芹菜有玻璃脆。白菜有日本夏阳、山东19~22号、小杂56、83-24号,甘蓝类有中甘11号、白峰菜花、绿菜花。茄果类有天津快园茄、西粉3号、毛粉802、历强粉、湘研1号、湘研3号、湘研6号、湘研10号。另有大叶菠菜、张塘豆角、早春一代西葫芦、荷兰豆、空心菜、木耳菜等。80年代中期,城郊、大安、颜店、王因、泗庄、前海等乡镇引进西瓜新品种10余个,其中有P2、汴梁1号、丰收1~3号、郑杂5号、郑杂3号、丰收1号,90年代引进郑杂9号、郑抗1号、郑抗2号、庆红宝、津春4号,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水果 1971年引进了国庆、红丰、金丰、葵花等优良苹果品种。1974年引进矮花粘木M2、M4、M7、M9等苹果良种。1976年引进了罗马尼亚金帅及陆奥苹果。1984年引进美国短枝型苹果品种新红星、金矮生,同时引进了齐河金帅、秀水等优良果种。1985年引进日本巨峰葡萄,在谷村乡官庄、安丘府、黄屯乡老府庄、城郊乡刘家岗等地大面积栽植。1987年引进伊豆锦、秀水、红富士、黑奥林、乍娜等20多个优良葡萄品种。90年代引进的苹果新品种有长富3号、秋富1号、短枝红富士、早生富士、王林、新乔纳金、首红,葡萄新品种是藤稔葡萄。
林木 为适应林网化建设的需要,1979年后引进的泡桐品种有兰考泡桐鄄优1、睢优1~2号、武功兰考桐、古松七队天然杂交、武功白花3号、华中白花1号、连城白花、北京秋叶、武功毛泡桐等。杨树品种有欧美杨无性系1--72、1--69、1--214及沙兰杨、西玛杨、露伊沙杨。90年代引进泡桐C1625,杨树W46、102、103、493。这些优质树种在境内广泛栽植。
种植方式改革 50~70年代重在推广合理密植,小麦播种由大三腿、二八沟改为林庄式、石家庄式,同时逐步推广大豆间种玉米,小麦套种玉米。1979年漕河公社套种15685亩,单产玉米291.5公斤。1983年后,全县普遍实行小麦、玉米套种。
70年代起,将塑料薄膜应用于种植业。1975年城关镇和城郊乡一些生产队开始采用塑料弓棚种植蔬菜。1984年,县林业站在小孟乡李海村利用温床催根处理和地膜覆盖技术进行培养泡桐树苗的实验,有效地改善了苗木所需要的光、温、水、土等条件,解决了春季气候造成的泡桐埋根出土晚、生长期短的问题,成功地培育出1年生优质壮苗,改变了2年出圃的状况,亩增值159元。1985年这一技术在全县推广。1987年县农技推广站进行塑料大棚西瓜立架早熟丰产栽培试验,西瓜上市时间比地膜覆盖提前12天,比露地栽培早20天,亩产值2588元。至1990年,利用地膜覆盖育苗和塑料大棚培植蔬菜技术在县内广泛采用。塑料薄膜的应用对改变种植方式起到了重大作用。
80年代后期,种植方式朝立体化发展。1987年兖州县承担了济宁市科委下达的“平原粮区粮、菜、林立体种植优化模式推广”项目,拟定出小麦--西瓜--玉米--菜花立体种植模式。是年种植10965亩,亩增值529元。科学种植方式的推广使1年1作、2年3作逐步成为1年2作、1年多作,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1989年,县丝绸公司开始推广桑树绿枝扦插技术,是年扦插20亩,亩插1.5万株,成活率为75%,比普通嫁接法增植2.25倍。这一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
养殖技术推广应用 1987年10月,县科委引进广州军区后勤部综合性生猪快速肥育技术,在大安镇后道义和五炉村布点试验,1988年在全县推广。为改变传统养鸡方式,1985年县农机研究所引进鸡笼生产技术,在全县推销鸡笼800余组,县畜牧技术推广站选用B6蛋鸡进行笼养示范,1988年将笼养蛋鸡技术推广至全县。笼养蛋鸡可充分利用空间,减少疾病,节约饲料10~15%,产蛋率提高10%。
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桑蚕生产。古时养蚕忌饲水叶,每逢天旱蚕食缺水分的桑叶造成发育不全、蚕体瘦弱。1967年天气干旱,泗庄乡南王家屯村蚕农用清水冲洗桑叶后饲蚕,蚕体整齐健壮,茧量增加20%左右。1968年后丝绸公司将这一技术推广至全县。1977年又推广了少回育法(用片叶饲蚕,每日3次),比多回育法(切叶饲蚕,每日8次)每张节约桑叶109.5公斤,多产茧4公斤。1981年丝绸公司在新驿镇的秦村、皇林和漕河乡的前邴村指导使用方格簇具,在保温条件下采取通风措施,使上茧率提高13%,且茧质良好。是年,秦村共养蚕365张,产茧11024公斤,成为全省桑蚕高产单位。省广播电台及《大众日报》作了专题报道。至1984年,这一技术被普遍采用。
沼气开发利用 1976年,在农村广泛开展沼气开发利用的群众性科学试验,利用农作物秸杆、人畜粪便、野草、树叶、工业废物等制取沼气,供烧水、煮饭、照明。曾在新驿、大安、城郊、泗庄等公社进行试点,1978年在全县推广,形成热潮,至1980年全县共建沼气池6000余个。后因不便清池及烧柴增多等,沼气应用逐步减少。
人工降雨 1979年7~8月间25天无雨,境内68万亩土地严重干旱。8月13~18日,县防雹降雨办公室组织煤矿机械厂炮兵连、邮电局线路组、气象站等单位技术员60余人实施人工降雨。动用5门三七高炮,发射装有碘化银的炮弹186发,作业4次,3次成功。雨量40~56毫米,降雨面积约40万亩,大部分公社解除了旱情或旱情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