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教学方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591&run=13

清末民初,学堂、学校教学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员以读代讲,或先读后讲,以体罚手段强制学生死读书。
1928年,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教员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当时教学有较大推动。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教学法,各学校也多采用。193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县区立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对教学方法提出要求,县小学教员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
建国后,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废止填鸭式,采用启发式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废除体罚,实行教学民主。1950~1952年,采用“三段”教学法,即新授、复习、应用相结合。1953年开始,学习凯洛夫教育学,采用苏联五环节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但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秩序混乱,强调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
“文化大革命”后,努力探索教学规律,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1978年,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三类课文”教法,有“初读--精读--细读”法、“综合--分析--综合”法,突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贯彻了文道结合、读写结合、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等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继续使用“启发式”教学法,突出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1980年后,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有所滋长,讲授多,作业多,考试多,加重了学生负担。
1985~1995年间,教学方法有较大改进:一是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二是加强教学的整体改革,各科教学既要注意本学科的纵向联系,又要考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结合,培养学生的整体发展,促进素质的提高;三是各学科都要努力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四是优化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986年,兖州一中教师王庆丰执教的《反对自由主义》一课,在山东省中青年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全省第一名。1987年,全国小学数学教研会第三届年会在兖州召开,研究小学数学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品德教育等,对兖州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1989年,山东省电化教育馆在滕州市召开全省小学语文、数学电教课评比会,兖州县实验小学教师田冰执教的《鸬鹚》一课获一等奖,全省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