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扫盲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574&run=13

建国前,境内居民大多数不识字或识字甚少。私塾、学堂(校)的学童(生)多为富家子弟,穷苦百姓子女就学十分困难,文盲、半文盲很多。1949年,全县在校学生6279人,仅占人口总数的2.4%。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按照政务院和山东省政府关于开展冬学的指示,积极在农村开办冬学,组织文盲学习文化。1949年全县开办冬学366处,415个班,学员17250人。1951年冬学发展到476处,556个班,学员21182人,专职教师292人,兼职教师132人。
1952年秋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在全县9个区57个村做试验,设点42个,48个班,学员1894人。1953年初,根据中央教育会议提出的“关于扫盲工作应坚持为生产服务和群众自愿的原则,依靠群众,有重点地逐步开展”的指示,停止了“速成识字法”的突击运动,将扫除文盲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各区配备了专职扫盲干部,负责全区民校的管理工作。
1955年6月,推广了“单元识字教学法”,入学人数达到21000人,有2972人摘掉文盲帽子,培训民师1110人。
195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扫除文盲章程》,县成立了扫除文盲协会,下设办公室管理日常工作。同年6月,县第一次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274人,有13个先进单位受奖,选举了出席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4人。同年冬,入学54082人,2603人摘掉文盲帽子。
1957年4月,县扫盲协会进行调整,各区也相继成立了扫盲协会分会,各分会下设宣传、业务、事务3个组。同年8月,按照省的要求,全县抽调区乡干部、省人民代表、省劳动模范24人参加扫盲学习。同年冬又有1335人摘掉文盲帽子,入业余小学的1503人。
1959年,各公社建立了扫除文盲委员会,以大队为单位设立校部,配备校长(大队干部兼任)管理民校。由于坚持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办学原则,形式灵活多样,入学文盲增至38005人。当年有3000人摘掉文盲帽子,业余小学毕业200人。1959年下半年至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期间,扫盲教育停止。
1962年,国家经济好转,农民业余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公社建立了业务传授站,定期授课,全县办起扫盲班52个,简易班51个,业余小学班25个。建立了请假、考核、升留级、学籍管理等制度。1963年1月,建立了兖州县业余教育委员会,加强了对业余教育的领导,提高了业余教育的质量。到1966年上半年已有11357人摘掉文盲帽子,业余高小毕业3080人,业余初中毕业1431人,业余高中毕业183人,分别颁发了摘掉文盲帽子证书和毕业证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扫盲教育停办。
1974年5月,兖州县革命委员会重新成立业余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农民业余教育有了恢复和发展。不仅有民校、业余小学,还从实际出发办起了联户班、家庭识字班。据统计,全县业余小学305个班,学员8070人;联户班351个,学员38603人;家庭识字班1370个,学员7477人。还有送字上门、包教包学等形式。
1977年12月6~26日,县组织8个扫除文盲验收小组,80余人参加,分赴13个社(镇)进行检查验收。通过检查、考核,青少年文盲脱盲率达95%,符合省、地规定的脱盲标准,实现了“无青少年文盲县”。黄屯、小孟、新驿、泗庄、大安、道沟、城关7个公社被评为业余教育先进单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之后,市教委从全市实际出发,加强了扫盲工作,组织力量深入村庄,摸清剩余文盲底子,经查,1949年10月1日~1976年10月1日前出生的人口中有文盲2268人。1993年,市政府批转了市教委《关于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考核验收实施意见》,重新修订了扫盲规划,明确了扫盲目标,建立健全了文盲档案,落实扫盲计划和脱盲措施。1994年,兖州市被授予“全国扫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对兖州市扫盲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确认兖州市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8%。经济宁市政府批准,1995年兖州市在技工学校北邻新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处,开设文秘、财会、机电专业,招收首届新生229人。新兖镇建成成人中专分校,招收新生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