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书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563&run=13

书塾教育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书塾分义塾和私塾两种。
义塾 又称义学,是免费公塾--科举时代免费教育平民子弟的初级学校。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田地租和义捐。境内义塾始见于清初。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兖州知府陈于豫在境内创办义塾10余处。道光年间兖州知府陈继昌设立义学8处。同时,道宪王懿德于兖州城内捐设义学4处。同治年间,绅士崔广元(字学海)捐地17大亩,在城东南隅财神阁内设“养正义学”1处。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庠生王玉屏在城东南隅捐设义学1处。各社亦办有义学。
私塾 清代,私塾遍布城乡。农村几乎村村办有私塾。一些大村庄私塾多达3~5处。境内私塾主要有村塾和家塾。村塾由几家合聘塾师,或塾师个人自行设馆,一般收教10余名学童,多者20~30名。家塾亦称馔馆,收教1家子女或本族和近亲子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民国初年,政府明令禁止私塾,倡导学校教育,但私塾未能禁止。在农村,私塾仍为农村初级教育的主体。1933年,全县公私立小学校有所发展,各区均设有高、初级小学校,乡间私塾迅速减少,塾师多转为教员。日伪时期,推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遭到抵制,私塾恢复发展,1944年全县达250余处,部分村庄仍在增加。1946年,王因区长庆屯1个村有私塾5处。
书塾的内容,分启蒙和科举考试课程。启蒙课程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科举考试课程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等。书塾以尊孔为宗旨,不分年级,无固定学制,进度不一,程度参差不齐。教学方法死板,主要是读、写、讲、作。教规严格,讲究师道尊严,塾师备有“补作教训”的戒尺,体罚学生现象严重。民国时期,政府屡次颁令禁止私塾,但由于学堂较少,私塾未能禁止。1948年解放后,境内所有私塾自行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