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残疾人安置与社会保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487&run=13

残疾人安置 建国前,除少数盲人靠算命、卖唱为生外,绝大多数残疾人依靠家庭供养或乞讨度日。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残疾人十分关心。50年代初期,政府发放救济,对残疾人给予重点照顾,基层组织和群众也对残疾人给予扶助和照顾。农业合作化后,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行五保供养;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安排力所能及的农活,使其生活有一定保障。
60~70年代,县曾举办盲人曲艺培训班,农闲季节组织盲人到村队进行文艺演出(俗称“唱瞎腔”),由村队给予一定报酬。
1979年3月,城关镇(今兖州镇)建利民标牌厂1处,安排14名残疾人就业。1980年,城关镇第一、二街道办事处办福利工厂两处,安置53名残疾人就业。是年,全县社镇福利企业和大队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人170名,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对250名残疾人给予照顾。1984年,县政府组织专人对全县2760名残疾人进行调查,其中,有劳动能力的1739人,占63%。当年培训115名,安排就业97名。
1987年,全县有五金装璜厂、羊毛衫厂、木器工艺美术厂等福利厂(店)18处,安置待业残疾人149名,占福利企业职工总数的45%。福利企业固定资产达到64.73万元,流动资金76万元,当年产值250万元,创利税30余万元。从业残疾人工资每人每年达到768元。多数福利企业中,建立了残疾人委员会。
1990年6月,县政府组织人员对省地(市)驻兖和县属32个大中型企业残疾人从业情况进行调查。在这些企业中共安置残疾人228名,占被调查单位职工总数的0.8%。是年,全县共有福利企业厂(店)29处。其中,民政局直属8处,乡镇21处。共安置残疾人248名,占福利企业职工总数的36.6%。福利企业年产值715.2万元,提取福利基金3.5万元。对福利企业实行了《社会福利企业证》、《残疾人安置证》、《社会福利企业管理人员合格证》三证管理。
为保障残疾人权益,进一步搞好残疾人安置,1992年市政府制订了《关于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意见》,1993年进行了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全年办培训班14期,培训810人。是年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427名,78名残疾人办起个体经营和家庭加工业。1994年,市政府发布《兖州市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暂行规定》,全面贯彻《残疾人保障法》,为2000名农村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减免了各种集资、提留和义务工,残疾人就业、升学等有了保障。
1995年,全市培训残疾人368人,安排就业293人,共有残疾职工741人,占职工总数1.3%。台北曹氏基金会向兖州残疾人捐赠轮椅车100辆。13个乡镇建立了社区康复指导站,365个村(居)委会建起社区康复指导室。完成白内障手术128例,儿麻矫治18例,聋儿培训12人。推动了残疾人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社会保障 建国前,社会保障主要为民间群众自发组织的“老人社”、“当社”(互助社)等,互相资助,解决成员间丧葬、灾祸等方面的困难。
建国初期,农村成立互助组、初级合作社,群众有困难主要依靠互助组、初级社解决。人民公社化后,社员有困难,由大队、生产队从公益金中帮助解决。
1987年,县成立社会保障组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开展社会保障事业。年底县、乡(镇)两级共筹集社会保障基金79.1万元,建立村储金会35个,17560户村民参加,储款17.25万元。12个乡镇为1759户、8267名优抚对象办理了家庭财产社会保险,投保额达86.87万元。
1988年,成立兖州县社会保障工作委员会,下设优抚安置领导小组、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办事机构,由民政局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乡镇也相继成立社会保障工作委员会,下设优抚安置服务站、救灾扶贫办公室、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老年、妇幼服务站。
1990年6月30日,县召开首届残疾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52名委员组成的兖州县残疾人联合会。并在11个乡镇建立了残联机构。是年,全县共建基层社会保障机构270个,大大提高了社会保障能力。
1992年6月,设立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和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处,实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底,9个乡镇,14个乡镇企业,375个行政村,12.5万人投保,收缴保金515万元。
1994年,市政府颁布实施《兖州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13号政府令。建立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所11处,有12个乡镇,451个村8.61万名村民参加养老保险。是年,4个乡镇8个村的201名村民领取养老保险金1.1万元。至1995年底,全市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达17.8万人,投保金额1370万元,有200人领到养老保险金。村(居)建社会保障网487个,城区建服务中心9处,各类服务网点300处,城乡形成社会保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