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统战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404&run=13

1952年10月,设立中共滋阳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1958年11月,改称曲阜县委统战部。1962年1月,改称兖州县委统战部。1967年1月,统战部被撤销,1976年底恢复。1993年12月机构改革,归侨侨属联谊会与统战部合署办公,台湾事务办公室、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合并到统战部。至1995年,统战部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部长1人,副部长4人。下设办公室、干部科、秘书科、联络科、民族宗教科。
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员冯起、任一人、孙启民(孙基增)、张文桐(张凤亭)、程伯川等在滋阳、济宁、邹县3县边界地区开展统战工作,促成开明士绅高祥符、丁广惠、程敬平等参加抗日队伍。高祥符、程敬平捐资购买枪支弹药,分别组织抗日救国自卫团、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为敌后抗战做出了贡献。1944年10月,兖济县参议会建立,高祥符、丁广惠被选为县参议长和副参议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统战工作以宣传党的战略方针,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阴谋为中心。1946年1月,国共两党停战协定签订后,军事调处执行小组共产党代表于一兴、国民党代表郑介民、美国代表雷克到兖州机场谈判。其间,兖济县参议长高祥符带领解放区数十名群众,冲破国民党军警阻挠,揭露国民党吴化文部袭击解放区、抓兵抓夫、杀树抢粮、破坏和平的行径,为执行停战协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县委注意吸收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参政议政。原工商界知名人士刘复堂被选为首届各界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和县政协一至二届副主席。高祥符被选为县政协一至三届委员会副主席,1957年1月被选为副县长。无党派知名人士李智民(李健民)、黄景孟,分别被选为第三、四届县政协副主席。在宗教界,团结争取进步神职人员,1956年,支持天主教兖州教区主教石林格、副主教陈广义,建立兖州天主教爱国会,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在工商界,团结教育资方人士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年全县基本完成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工商业者1405户,2028人,带资396234.69元加入公私合营。121名工商业者被安排到合营企业领导岗位。1958年“反右倾”运动后,统战工作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中,统战工作被破坏,一些统战对象受到不平等对待。1978年后,党的统战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领域拓宽,统战对象扩大到10几个方面。至1995年,新的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达到1.8万户;“三胞”眷属1万余人;非党知识分子达4700余人,约占知识分子总数的60%。民主党派开始在兖州发展,到年底,全市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4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9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2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人,九三学社社员12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泛开展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落实了8个方面的政策。
改正错划右派 1979年,根据中发(1978)55号文件精神,对1957~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的119人逐一复查改正;对错划为反社会主义分子的41人,亦全部纠正。其中为126人安排了工作,原来工资过低的49人适当调整了工资;对因“右派”问题受株连失去工作的家属2人安排了工作。1984年,根据鲁统发(1984)16号文件精神,对已纠正的错划右派和错划反社会主义分子的档案全部进行复审,除掉结论中的不实之词。1985年,为原错划右派15人补发了“文化大革命”中被扣发的工资65104元,为因错划右派受株连的家属(含子女)366人办理“农转非”手续。
落实原工商业者政策 根据中办发(1979)84号文件精神,对1956年加入公私合营的873名工商业者进行了区分,把原来是独立劳动者的833名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从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分出来,定为劳动者。1983年,对60年代精简下放的工商业者(包括从业人员)198人进行了调查,本着“包下来,包到底”的政策,为没有固定收入的工商业者39人,发了生活补助费。对已故的补发丧葬费。对“文化大革命”中被取消干部身份的131名工商业者(含三小)恢复干部身份。对在“四清”(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清经济)运动中受处分的54人进行了复议,维持原处分的8人;划为资本家的28人,维持原结论的1人,其余作了纠正。对错戴、错管人员被扣发的工资,予以补发,对停发的定息予以发还。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978年以来,加强了知识分子工作。对426位知识分子存在的491起政策问题全部落实。1984年后,安排一批非中共知识分子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其中有2人任副县长,2人当选为县人大副主任,8人当选为人大常务委员,9人当选为政协副主席,45人当选为政协常委等。市人民代表中,非党知识分子占一定比例。1993年,市政协九届委员会安排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129名,其中80%为知识分子。还按照政策为知识分子家属、子女办理了户口“农转非”。
落实民族政策 “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民族政策遭践踏。1980年以来,认真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回民集中的兖州镇第二办事处,建立了回民糕点厂和清真餐馆。兖州火车站下新建民族饭店,方便了来往少数民族人员。1980年5月,回民刘传周被选为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杨继梅(女)被选为县政协常委,李凤芹(女)被选为省政协委员。各级党组织注意在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团员,培养干部,先后有9人被选拔为科级干部。乡(镇)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教育,少数民族聚居村的经济收入、人均占有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至1995年,全市有3处回民小学,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学生升入中学、大学的不断增加,升入各类大学的回族学生达30余人。
落实宗教政策 境内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道两教基本绝迹。“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迫停止。“文化大革命”后,群众信教自由受到尊重。1980年重修了天主教礼拜堂,王耀实为住堂神甫。1990年重建兖州清真寺。基督教确定了临时活动点。宗教界人士政治地位得到提高。1980年伊斯兰教阿訇袁启光被选为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常委,1984年被选为县政协常委、济宁市人大代表;天主教神甫王耀实被选为市、县政协常委、山东省天主教爱国会常委。1993年,阿訇马洪恩当选为兖州市政协常委。1994年,天主教神甫赵凤梧晋升为兖州教区主教,并当选为山东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基督教执士冯树修(女)被安排为县政协委员。
落实起义、回归人员政策 全县共有国民党官兵起义回归人员241人,其中团级6人,营级5人,连级23人,士兵207人。在历次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部分人员受打击、迫害和错误处理。1979年后,对起义、回归人员的案件,全面进行了复查,对39起冤、假、错案,给予甄别平反,为受株连的家属7人落实了政策。对241名起义回归人员颁发了证书。
落实台胞台属政策 全县去台人员595户,计937人,台属1339户,1万余人。1981~1984年,对台属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查抄的财产予以退还;对因“海外关系”受处理的人员全部予以纠正;对349名台属干部、职工的档案进行了检查清理,将不符合政策的材料作了处理。台属中有1人被选为省人大代表,2人被选为济宁市人大代表,3人被选为县人大代表,1人被选为济宁市政协常委,4人被选为县政协常委,19人被安排为县政协委员。至1995年,台属与去台亲友取得通信联系的占总户数的99%,赴台探亲的台属38人,赴香港会亲的3人。台胞回原籍探亲的936人(次),其中在原籍定居的10人,安置工作的1人,发生活补助费的1人。
落实华侨、港澳同胞政策 兖州(含驻兖单位)侨居美国、阿根廷、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印度、缅甸、原苏联、沙特阿拉伯、坦桑尼亚、尼日尔等18个国家的侨民112户,1070余人,境内侨属121户,1400余人。港澳同胞13户,80余人,胞属51户,300余人。1978年以来,归侨、侨属的各种权益得到尊重,对侨属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查抄的财物、挤占的私房,全部退还,因“国外关系”受错误处理的全部予以纠正。对侨属干部、职工20人的档案材料进行了清理,不符合政策的作了处理,为两名侨属分别明确了干部和归侨身份。华侨、港澳同胞与眷属通信、通汇的有123户,归国定居的4人,侨属出国探亲的11人,接待来兖探亲旅游的华侨、港澳同胞41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