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油脂加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309&run=13

民国时期,境内有榨油、小磨香油作坊10余家。生产方式落后,以人力木榨、石磨等加工生产,产量很低。农村油坊多为季节性经营。
1951年,县政府在考棚街路东建首家国营榨油厂。时有职工16人,人力榨4个,轧糁辊子1个,炒糁锅1口,15马力柴油机1部,厂房13间,年生产豆油0.8万公斤。1954年,县榨油厂扩建,扩建后年加工大豆15万公斤左右。1958年,铁榨机发展到30部,人员增到40人,年产豆油达到12.6万公斤。1963年,人工推杠改为机械拉杠,并增添小磨香油加工业务,年产食油29.4万公斤。1975年,拉杠机废除,购置200型螺旋榨1部,锅炉1台,年产食油达69.2万公斤。1983年,新增200型螺旋榨1部,年产食油达90.7万公斤。1985年,年生产食油98.3万公斤。同时,发展外向型产品,当年出口小磨香油3.7万公斤。1987年,“87牌”小磨香油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87牌”小磨香油、清香型花生油、麦胚油3种产品,分别评为全国优质保健产品,并获“金鹤杯”、“银鹤杯”、“新星杯”奖。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87牌”小磨香油产品获银牌奖。1989年,清香型花生油被省粮食局评为优良产品。1985~1990年,5年出口9个产品,出口量311.23万公斤,出口总值725.2万元,其中外贸出口花生油61.83万公斤,香油31.6万公斤,豆油16.23万公斤,豆粕97.42万公斤。
在搞活经济、开放市场形势下,全县集体、个体油料加工逐渐发展,1980年有集体办油坊55个,年生产食油11.24万公斤。油脂加工工艺不断更新,由人力木榨、人力螺旋铁榨、机械螺旋榨榨油向浸出油方向发展。1987年,县棉二厂建日处理大豆5万公斤浸出油厂。1988年,古楼居委会建日加工大豆3万公斤浸出油厂,1993年,提高到15万公斤。1994年,市饲料公司、市棉三厂各新建日加工大豆5万公斤浸出油厂1个。1995年年底,全市有国办油厂4个,镇办油厂1个,村办油厂7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