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村庄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235&run=13

建国前,境内村庄呈自然发展状态,道路弯曲、狭窄不平,旱天扬土,雨天、泥泞难行,宅院不整,多土屋、草房。
60年代村庄建设提倡排房化,70年代实现了水、田、路、林、村的综合治理,1984年村庄建设进入全面实施规划阶段。农民建房多为青砖瓦房,部分村庄开始向楼房发展。在1992年全省村镇建设“十、百、千”活动评比中,沈官屯、戏楼、周家村、前官庄、陈庄、马家桥、楚家洼、护驾营、毛辛庄9个村被评为山东省明星村庄,1995年又有9个村被评为山东省明星村庄。是年,5个乡镇完成“四通一有”(村村通沥青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程控电话、有澡堂)工程,全市70%的村庄达到这一目标。
住房 清末民初,乡村农房布局通常为正房3间,东厢房2~3间,厢房外山为照壁迎门,四周围墙,成为隔绝式小院。富户多为进二、进三的四合院,每院正房3~5间,正厅开前后两门,东西厢房各3间,两侧有角门通后院,院落环扣,高台大门楼。住房为青砖墙,有的里层用坯,外层用砖称为里生外熟。屋宇四梁八柱,高脊青瓦盖顶,房脊正中置“吉星高照”或“紫气东来”标志,前墙出厦,雕棂花格窗。如迎街屋墙,还要立“泰山石敢当”墙脚石。贫民住房多用土坯垒砌或用泥挑墙。起脊屋面以麦秸或黄林草覆盖。光府河以西因受山西移民的传统影响,许多民房墙体以湿土箔打,屋矮,顶平稍有坡度,灰土捶实,白灰罩面。西北部小孟一带因土质优良,多为干打墙。1949年统计,全县农村有房屋102350间,人均约4平方米,多为土坯草房,80%房舍残破。
解放后,地主的宅基院大部分给贫苦农民居住或公用,进二、进三四合院的布局被打破,一般为独户独院,相邻之家一墙两户共用。50年代建房多为7行砖砌墙基,墙体用土坯。60年代建房除墙基用7、9、11行砖外,房四角用砖砌至房檐,门口、窗口用砖垒砌,称为“四角撑”。起脊屋面以机制大瓦覆盖,墙体用白灰罩面。70年代人们喜好墙体里坯外砖,称为“熟皮”,同时出现了全砖瓦房,采用玻璃门窗。1978年,全县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9平方米。80年代农村建房式样发生很大变化,正房前面出厦,门联窗,四开扇,双裁口。正房与厢房相联,厢房多与大门相连,楼板棚顶,上建女儿花墙。90年代,2层楼房几乎村村可见,仅新驿村就有百余幢。1995年全市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7平方米。
改水 建国前,农村主要饮用井水或河水。水井设在路旁、坑边,人踩马踏,污水倒流,加之百家桶汲水,造成井水污染。境内东北部官庄一带贫水区,饮水中含氟量大,地方病给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的痛苦。每遇干旱,饮水困难。
50年代后,党和政府号召推广砖砌深井,筑高台加盖。至1964年,共改造水井2234眼,饮水状况有所改善。70年代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原有浅水井干枯,一些生产队便在村头打30~40米深水井。这一时期,简易手压机井得到推广,最多时有57698眼。部分村庄开始建水塔供水。至1978年,全县有63个自然村建造了水塔或水柜,一般只装几个水龙头,群众吃水仍靠肩挑车拉。1980年,县农村改水领导小组成立,配备专职人员,制定农村改水规划,使改水与新村建设同步进行。按照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饮水设施建设。1980~1983年共集资177.1万元,县物资部门供应水泥3000吨、钢材260吨用于改水。颜店公社向每个改水村无偿提供石头20方,石灰2吨,并帮助打1眼机井。大安镇牟屯村首先使用无塔压力罐,比建水塔节约资金50%。新驿镇农机厂自行设计、制造无塔压力罐,并进村安装,促进了改水的进程。1984年,140个自然村实现了改水计划,占自然村总数的26.3%。1986年实现改水计划的村庄,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49.1%。1986年10月兖州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卫生改水先进县。至1990年,全县469个自然村实现改水计划,占自然村总数的88.7%。1995年,漕河乡、谷村镇贫水区完成了统一供水工程,至此,全市城乡居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农村改水的实现,减少了疾病的传染,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附 新村选介
沈官屯 位于城西6公里处,属泗庄乡。
80年代前,村内街道纵五横八,东西主街长250米,宽6米,南北主街长600米,宽5米,其余街道宽窄不一,路面坑洼不平。村内大小坑塘22个,村庄占地416.5亩。
1983年冬进行了规划,主街扩为16米宽,南北主街长560米,东西主街长250米,另有8米宽小街6条,6米宽小巷随排房布设。环村路宽8米,总长4500米。主要街道两侧各植泡桐树1行。村民拆迁建房由村民委员会给予补贴,按规划施工。单元占地15米×15米,建房6间,4户为1排,4排为1方。至1989年建成房屋1789间,建筑面积为28624平方米,人均27.6平方米。房屋皆为砖混结构,红墙灰瓦、玻璃门窗。公用建筑有村委会办公室、青年之家、敬老院、卫生院、工副业作坊、商业服务点及学校,共占地49亩,建筑面积236平方米。新村占地214亩,比规划前节约用地202.5亩。
1975年前,居民饮用井水,1975年后使用手压机井,至1980年使用手压机井户占总户数的85%。1986年建造水塔,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1975年实现了生产用电,1990年普及了照明用电,主要街道安装路灯15盏。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明星村。
戏楼村 位于城南9公里,王因镇东部,泗河岸西,为一偏辟小村。
1980年之前,村中纵横街道各1条,长200米,宽3米,由于自然形成而歪七扭八,路面坑洼不平。50户居民有房屋203间,建筑面积1827平方米。生产队办公室为4间半瓦半草房,木楞纸糊小窗,建筑面积50平方米。1983年,作为全县新村建设试点进行规划建设。拓建纵横大街各1条,长192米,宽8米,暗沟排水,纵道植杨,横道栽柳,树间设绿化带,沿围村路两侧植树3000棵。住房建设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式样。宅基为16米×13米,一户一院,主房4间,配房2间,两户联体,排房间留4米宽巷道。至1990年全村80户全部为新建房,总建筑面积7560平方米,人均26.5平方米。村委会办公室、卫生室、幼儿园、青年之家等公用建筑总面积633.5平方米。房屋皆为砖混结构,玻璃门窗。
1984年,村内建水塔1座,铺设地下管道1800米,安装水龙头98个,村民全部饮用自来水。1988年,村民生活用电的愿望变成现实。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明星村。
周家村 地处城北2.5公里,兖州火车站北站西侧,327国道北侧。
解放初,住房散乱,面积仅1380平方米,1978年,住房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村中东西街道1条,8米宽的南北公路穿村而过。1983年曾进行新村规划,但仍未打破旧的模式。1985年重新进行规划,1990年完成规划的实施。东西主街宽16米,长150米,混凝土路面,两侧设排水暗沟,8米宽围村路两侧植树。建成2层楼房20幢,总建筑面积为10800平方米,水电设施齐全。公用建筑有村委会办公室、青年之家、幼儿园、医疗室、学校及商业服务点,总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该村成为兖州市新村建设最好的村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