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供水排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228&run=13

供水 建国前,城区居民主要饮用浅井水和泗河水。城内有水井553眼,其中机井5眼。50年代,城内增凿水井132眼,有条件的单位打机井建水塔自用。60年代末,居民开始使用手压机井,最多时有7292眼。
1968年,省革命委员会拨款20万元,县内自筹6万元,在豆类加工厂和县人民武装部院内各打深井1眼,主要解决中山路一带居民的生活用水。1969年在苇园东街筹建水站15个,1970年5月自来水厂建成供水,日供水2100吨。1973年省革命委员会拨款18万元在石油库西侧建北郊泵站。1975年省革命委员会拨款200万元,济南铁路局投资40万元,在城东琉璃厂村北建东郊水厂,设有一、二级泵房和泵站2座,1978年建成投产。至此,连通了北站和城区的供水管网,自来水用户达到4600户。1985年,省、县两级政府投资110万元,建城南加压站,更新东郊水厂变压器和深水泵,改造中心水厂1号井及北郊泵站。是年,城区管道埋设40222米,日供水量1.7万吨。1986年,建成西郊水厂。1992年至1993年,投资320万元,在新兖镇牛王村新建水厂1处,打深水井2眼,具备了向齐鲁钢铁公司临时生活区供水的能力。1995年,城区共有水厂3处,水源井21眼,管道埋设6.4万米,日供水量3.5万吨,管道入户2174个,供水普及率为95%。城区设消防栓38个,分布在主要路段,可保证随时供水。另外,城区单位自备深水井104眼,日供水量为4.6万吨。
排水 解放前,城市排水主要依赖护城河、府河及坑塘。北半城地势偏高,坑塘较少,较大的坑塘有葫芦头坑,面积4800平方米,眼睛坑占地7000平方米。汛期水盛,坑塘无法容纳即溢入府河。南半城坑塘较多,约占南半城面积的十分之一。东部玉皇庙坑、古楼街南坑与苇园坑溢水西流顺中御桥街流入南护城河。西部陋巷坑、清真寺后坑与城隍庙坑汇水于莲池,溢水东流再顺中御桥街流入南护城河。西部坑塘溢水流入西护城河。
解放后,大部分坑塘仍有积水排涝作用。50年代起,县政府整修街道,疏通沟渠河道,调整流向。府河上障水小桥全部改建,保证畅通。60年代,中山路、建设路、东御桥中路达到一路两壕,暗沟排水,中御桥路为两壕明沟排水。1977年,建设路两侧设断面为0.96平方米的排水暗沟,1978年共青团北路两侧埋设直径1.2平方米圆形排水管道,中御桥中路、北路两侧埋设四级排水管道,东桥南路两侧砌断面为1.5平方米的排水暗沟。1991年,共青团北路东侧重修地下排水沟,长524米,截面0.64平方米。1992年东桥北路栅栏门至文化路段建截面为0.96平方米的双向排水暗道480米。1993年改造育红路(实小胡同),设截面为0.96平方米的双向排水暗道480米。1994年,北环城路路南设截面为0.24平方米的排水暗沟1200米。1995年,共有明、暗排水沟15.2公里,各路排水沟通入护城河或府河,基本解决了城内排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