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226&run=13

战国末期,在今城区北半部筑有城池。城4门筑设土楼。隋唐时期,整修城垣,将4门改为青砖城楼。
1370年(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其第十子朱檀就藩兖州,是年4月修建鲁王宫,因城池规模狭隘,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令武定侯郭英扩建,将南城墙南移2里30丈。
古城历经战乱,屡毁屡修。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知县李之茂主持重修。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兵破城,焚毁东、南、北3门,堞楼、垛口多处被捣毁,1671年(清康熙十年)知县李潆主持重修。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知县党璞玉主持重修。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道宪王懿德捐资修造垛口4289个。1857年(清咸丰七年)知县莫炽劝捐代赈挑挖护城河,修理闸板吊桥。1883年(清光绪九年)知府伊勒通阿出资劝捐重修。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滋阳县志载:“砖城周一十四里二百步,高三丈,垛高七尺,基广二丈四尺,月墙四,各高三丈二尺,垛高九尺,垛口五千八百九十三,更铺五十六。门楼四:南曰德政,后改延熏,今曰瞻峄;东曰九仙,后改宗鲁;西曰泗水,后改望京,今曰襟济;北曰青石,后改拱极。马道阔一丈五尺。”“壕池深一丈二尺,阔三丈。泗水自黑风口西流分为二支,一支入城为府河,一支绕城为城河”。
1930年(民国19年),冯玉祥、闫锡山联军反蒋炮击古城,刘峙部将城楼和垛口拆除。1933年(民国22年),国民党军第二十师孙桐萱部开辟新东门,1936年开通新西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吴化文部、李玉堂部、霍守义部先后驻守兖州城,为阻挡人民军队解放兖州,在城墙上下挖洞,修筑工事。致使城墙千疮百孔。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1953年9月开始拆除残破的城墙。1964年建设路以北东护城河被填平改路,至1986年,东护城河全部填平,改建成共青团路。东南城角至东桥路南端一段护城河成为排水沟。1994年5月,市政府开始治理北护城河,石砌西、北护城河护坡及挡土墙。1995年,北护城河已改建成滨河公园。古城墙遗迹尚存2处:一处在原北门东侧(兖州粮库西北隅砚标点),一处在新北门西侧,已改建成少陵公园北仿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