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21&run=13

在早古生代境域处于缓慢下降状态,有大规模的海侵,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砂页岩、碳酸盐岩类岩层。晚古生代从石炭纪的海陆交互沉积过渡到二迭纪以陆相为主的沉积,主要岩性为砂页岩和煤。中生界晚侏罗系地层,在境内零星分布。新生界地层分布广泛。地层岩性、分布特征依地层年代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古生界
奥陶系中统(O2) 主要分布在大安以南,颜店以东至兖州--王因公路以西范围内。除嵫山残丘裸露外,均隐伏于松散岩类地层之下。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色厚层状灰岩、结晶灰岩、豹皮状灰岩。南部埋藏较浅,北部较深,一般为115~237米。揭露厚度435.43米。该层总厚度为621.09~870.71米。
石炭系上统(C3) 主要分布在铁路以西至兖州城区及兖州--王因公路以东地带。顶板埋藏135.80~198.90米,厚为16.78~159.10米不等,假整合于中奥陶系灰岩之上。岩性为灰白色粉砂岩、粘土岩、页岩和薄层灰岩,夹数层煤。
二迭系下统(P1) 主要分布在小孟--马楼--东顿村一带。顶板埋藏深168.40~210.00米,厚度为11.20~188.15米,假整合于上石炭系地层之上。岩性由灰白色、深灰色砂岩和杂色泥岩及褐色页岩组成,富含植物化石。

中生界
侏罗系(J3) 分布在苗堂--新驿--丁郗村一带,呈近南北向狭长条形展布,不整合于二迭系地层之上,顶板埋深为160~210米,岩性由褐色砂岩、砾岩及杂色泥岩、砂砾岩组成,具有明显交错层理,揭露厚度为792.30米。

新生界
第三系(R) 老第三系(E) 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隐伏于松散岩类之下。仅见始新统官庄组地层,岩性多由棕红色灰白色砂岩、泥岩组成,厚42.00~668.79米。顶板埋深11.10~230.00米,与侏罗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新第三系(N) 由灰绿色、锈黄色、灰白色粘砂岩、粘土、亚粘土互层组成,局部夹1~2层中粗砂,粘土多具挤压面,含少量钙质结核。顶板埋深86.00~113.55米。厚为64.00~106.50米。
第四系(Q) 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全境,境内厚度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增厚。一般86~133米。东北部受构造影响,厚度较薄,小于60米。
第四系松散岩类地层由汶泗冲洪积物组成。西部为汶河冲洪积扇,东部为泗河冲洪积扇,两个冲洪积扇的迭交带位于前邴--大安--天齐庙一带。
全新统(Q4) 岩性为浅黄色、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组成,总厚度一般2~12.7米。底部普遍分布一层黑灰色淤泥质粘土、亚粘土,厚3~5米,多含贝壳。
上更新统(Q3) 岩性为锈黄色、褐黄色亚砂土、亚粘土,夹2~4层中细砂、中粗砂、细砂,底部富含钙质结核和钙质团块。总厚度6~22.27米,底板埋深为12.5~29.37米。
中更新统(Q2) 岩性由棕黄、灰绿、黄褐色亚砂土、粘土、亚粘土和数层中粗砂、中细砂、细砂组成。底部多富集豆状铁锰质浸染斑块,厚21.5~56.4米,底板埋深一般为52.5~71.6米。
下更新统(Q1) 岩性为灰绿、锈黄、棕红和杂色的亚粘土、粘土、混粒土、半固结松砂岩、含砾中粗砂、中细砂、粗砂组成,含少量钙质结核及铁锰质斑块。底板埋深86~113.55米。
新构造运动 新生代以来,境内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是升降运动、地震等。
山东省1957年以来,进行的长水准流动重复测量表明:嘉祥至峄山断裂之间较东部山区为相对下降区,境内属沉积较厚的新生界地层。公元462年8月16日,兖州城区北部发生的5.5级地震;公元1668年7月25日,郯城大地震波及县境,致使兴隆塔上半截倒塌,上述说明新构造运动表现是较为活跃的。
近年由于开挖煤炭,小南湖等地带造成地面塌陷等人为的地质灾害,应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