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乡镇企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161&run=13

合作化时期,农村一些手工业作坊组织起合作社(组),开展小型加工、生产业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掀起了“全民大办工业”的群众运动,新驿、黄屯、泗庄、城关等先后建起了45个社办工业企业,1959年增至60个,产值95万元。由于多数是靠平调集体和社员的财产及劳力办起来的,加之管理不善,设备简陋,生产脱离实际,经济效益很差。1960年,全县大批公社工业下马,年底减少到21个,1961年减至6个,1962年仅存2个。
1965年全县有公社工业4个,生产队的工副业也逐步得到恢复。1966年中共中央提出“公社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社办工业开始发展起来。尽管受“文化大革命”干扰,社办工业仍有所发展,1975年达到29个,产值380万元。这期间,一些生产队为方便群众建房,组织起建筑队,城关镇的各办事处组建了房屋修缮队。城关、泗庄、颜店等人民公社,在农田基本建设队伍的基础上组织起建筑队,城关镇及城关、谷村等公社出现了一些专业运输队。1978年,全县社办工业企业74个,产值1914万元。初具规模的建筑企业18个,固定资产为258.8万元。社(镇)办运输企业15个,年收入168万元。社队企业总产值为3680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落实各项经济政策,解放了生产力,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力转向社办企业,社办企业有较大发展。1984年,撤公社改设乡镇,社队企业称乡镇企业。1987年,乡镇企业总数为9996个。其中,乡镇办175个,村办1815个,联户和个体8006个;从业人员73281人;产值30560万元。
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地理优势、资源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企业的突破口选在科技进步上,瞄准产品空白区搞开发,开展横向联合,先后办起城郊造纸厂、王因淀粉厂、泗庄合金钢厂等一批产值过千万元的重点企业,生产出N1柔性机械接口煤气铸铁管、2号箱板纸等一批名优产品。建筑企业立足本地,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北上泰安、济南、北京等地承包工程,创出一批优良工程。1990年,乡镇企业总数10713个。其中,乡镇办168个,村办1225个,联户办946个。乡镇企业产值73377万元。1978~1990年,乡镇企业产值平均递增28.3%。作为乡镇企业主体的乡镇工业产值达到43991万元,占乡镇企业产值的60%,相当于1986年的全县工业总产值。乡镇企业实现利税7032万元,其中,工业3945万元,建筑业1163万元,交通运输业621万元,商业饮食业960万元。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充分显示了蓬勃的生机。
1991年,兖州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于山东省乡镇企业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5月,全省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现场会在兖州召开,10个乡镇企业介绍了经验,促进了全县乡镇企业更快地发展。
1994年后,乡镇企业向大规模、集团型发展,全市组建13家集团,其中太阳纸业集团、东岳机床工具集团、山东亚龙基础工程集团为省级集团。新兖镇、兴隆庄镇、黄屯乡、新驿镇、兖州镇5个工业小区建设初具规模。1995年,乡镇企业加大固定资产的投入,继续向上总量、扩规模发展。全市投入资金6亿元,新上、技改项目302个。全市乡镇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乡镇企业达到13211处,其中乡镇办184处,村办1569处,固定资产42.299亿元。乡镇企业产值168.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17.5亿元。乡村两级企业实现利税12.47亿元。1992~1995年,兖州市连续被济宁市委、市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乡镇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