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陶瓷 玻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150&run=13

陶瓷 明洪武年间,兖州城北琉璃厂村曾烧制琉璃瓦,专供修建鲁王府及曲阜孔庙之用,后成为孔府专供此产品的佃户村,时至清末无人再操此业。晚清以来,城北歇马亭村和城南刘岗村有土陶作坊,产品多为泥料盆、罐,质粗价廉,自产自销。
1954年,县第九区大庙乡(今兴隆庄镇)刘岗村制陶户和第三区(今漕河乡)歇马亭村制陶户分别组织起陶瓷生产合作社、组,隶属县手工业联社,年产土陶1.8万件,产值0.65万元。1965年,农村“四清”运动后期,土陶生产全部停止。
1973年,城关镇在中御桥南路西办陶瓷厂。产品以耐火砖为主,同时建倒烟土窑2座,用曲阜陶土加少量焦沫烧制黑砂锅,产品由县土产公司收购包销。同年,城关镇砖瓦厂试产土陶缸、盆等器皿,因技术不过关,成品率低下,生产难以为继。1975年,城关镇陶瓷厂更名为城关镇耐火材料厂,仍以生产耐火砖为主,停止生产土陶沙锅,镇砖瓦厂则着手改产日用细瓷。1977年,镇砖瓦厂改称城关镇陶瓷厂,职工400人,固定资产26万元,年产茶具13万件。原料需用石杵粉碎,以手工滚动装有球石的坛子研磨,用农用喷雾器开光,所用模具靠外援。1980年,改进了生产工艺,采用半机械化生产,产品有茶具、酒具、文教用品、装饰瓷板、卫生瓷具等6大类40多种,年产50万件,产值96万元,利税12.7万元。其中,双层保温杯畅销20多个省、市、区,葫芦双耳瓶、三镶瓷板画等销往东南亚地区及美、英、法等国,年创外汇10万美元。其原材料采购颇费周折,需来自省内外十几个地区,还要进口部分德国金水、印度漆片和泰国红松,成本昂贵。
1982~1983年,镇陶瓷厂生产呈下滑趋势,产量、产值分别比1980年下降40%和35%,累计亏损6.1万元。由于市场应变能力差,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经营失误,生产陷于被动局面,被迫于1984年停产。是年,兖州镇油毡厂改产美术陶瓷,称美术陶瓷厂。
1990年,兖州镇美术陶瓷厂与香港佳事达公司联营,共同投资100万元,1991年6月建成兖州德荣陶瓷有限公司,除生产供摆设所用的多种美术陶瓷及多种花盆外,还为曲阜酒厂提供孔府家酒酒瓶。1992~1994年,投资902万元新建、改建隧道窑各1座,扩建厂房6500平方米,扩大了生产规模。此间,小孟乡史王村兴建兖州市德兴陶瓷厂,生产建筑陶瓷、日用陶瓷、酒瓶及装饰陶瓷4大类20多个品种,年产值135万元。兴隆庄镇护驾营村投资350万元兴建兖州市九州陶瓷厂,产品有高档墙壁装饰瓷板、三曲瓦等10大系列50多个品种,年产值780万元。
1995年,陶瓷业有企业3个,德荣陶瓷有限公司产值为1961.2万元,产品达140多种,出口12个国家和地区。
玻璃 境内玻璃工业始于70年代初期。
1972年4月,城关运输队自筹资金11.7万元,在三河村(运输队旧址)筹建玻璃厂,设计年产量600吨,安装10吨级玻璃熔炉1座。是年9月试车成功,当年产300吨,实现产值11万元,时有职工115人。产品为棕色螺口药瓶。主要靠人工操作,全员劳动生产率1000元。1974年,大批熟练工人调出,职工人数减少到42人,加之煤炭紧缺,产值由1973年的26万元下降到17万元,亏损8万元。1977年,扩建25吨级直火式玻璃熔炉1座,改人工供料为机械供料。按照县委“上大不丢小,上新不丢旧”的意见,10吨级和25吨级玻璃熔炉同时运行。产品中增加了酒瓶、罐头瓶等10多种,年产量为1170吨,实现产值47万元,利税12万元。时有固定资产原值49万元,职工244人。由于25吨级熔炉设计不合理,运行温度低,耗能大,1979年经济宁地区轻工业局、财政局批准,将其拆除,新建10吨级直火式熔炉1座。因调整设备影响了生产,1978年和1979年累计亏损3万元。
1980年县玻璃厂为扩大生产规模,在旧关村南筹建新厂,建17.5平方米蓄热式全煤气马蹄窑炉1座,购置DQ4行列式制瓶机,总投资40万元,1981年6月投产,主要产品是500克罐头瓶。1980、1981年,生产4932吨,产值157万元,利税27.1万元,成品合格率达90%。1983年,由于与省内外有关罐头生产厂失去正常业务关系,迫使改产500毫升露酒瓶及白酒瓶,但因产品合格率仅为63%,且结构不合理,导致销售不畅,库存增加,资金周转缓慢,企业亏损36万元,出现了生产停止、职工“放假”的局面。1984年初,县政府及主管部门对该厂进行了组织调整,企业五项基础管理工作经市、县验收达标。该厂积极开展横向技术联合,解决了熔化、成型等技术难题,完成了煤气发生炉加煤清渣的机械化改造和对玻璃熔炉的全保温改造,调整了产品结构,改建年产能力600吨的生产流水线,1985年生产4498吨,产值191万元,利税总额33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市场扩展到9个省区的70多个单位。1988年初,投资1300万元的生产线竣工投产,年产达14202吨,产值633万元,利税12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919万元。1989年,玻璃制品市场趋向疲软,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兖州玻璃厂与沂源玻璃厂协作,在6000吨流水线上转产西林瓶失利,与上海玻璃厂协作又未成功,虽总产量比1988年增长25%,销售成本却上升了40%。
1990年,产量、产值分别比1989年下降45%和32%,年底,库存产品占压资金198.6万元,企业亏损216万元(利税相抵数),玻璃工业再次进入低谷。1994年2月,经市审计局审计,企业负债已达3500万元,拖欠工人工资100多万元。主管部门对该厂进行了全面整顿,调整了领导班子,协助贷款70万元。增置蒙砂酒瓶生产线,与鱼台县孔府宴酒厂签订了长期的定货合同,扭转了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1995年,收买了破产的市化肥厂,增置3条玻璃生产线,为扩大生产规模奠定了基础。是年产25297吨,完成产值6309.5万元,实现利税85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