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纺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145&run=13

丝织 兖州丝织业久负盛名。境内“妇女多以蚕桑、纺织为业,亦能为绫。”汉代所织镜花绫、双距绫、瑞绫等文绫“薄如蝉翼,雅称轻靡”,其产品跻身于“丝绸之路”,远销疆外。元明时期,曾作为贡品进送皇室。清代有所发展,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境内生产的绢、缎、绉、纱等销路丰畅,年产5.6万匹,尚供不应求。
民国初年,所产绫、绢质地优良,远销河南、湖北,年销5000余匹。小缎、绉、纱和首帕生产较多,销往徐州、济南、泰安、沂州、济宁等地,年销10万余匹。1921年(民国10年),县城东南隅机神庙街、南顺城街、百子堂街有机坊100余家,机户商号有:恒兴德、福兴恒、万顺昌、万通、万祥、长兴、振兴厚、福兴和、大成义、万兴公等。张文轩作坊较大,有织机15台,雇工10余人,从蚕茧加工到缫丝、织绸,设备齐全。其余机坊,每家织机5~6台,雇工2~7人不等,自购蚕茧加工成绸缎。1932年,因以小缎为原料的制帽业萧条,小缎产量下跌。是年,境内有丝织机坊35家,资本10620元,从业者192人,年产小缎31790匹,价值62700元。织户年产量最高达800匹,一般为700匹。1936年,有丝织机坊42家,织机90余台,产品有小缎、绉纱、首帕、带子等,高档绸绫已不多见。日军侵占兖州后,民生凋敝,丝织业苦无茧源,机坊开业者寥寥无几。日军投降后内战又起,1947年春,旧有几家丝织机坊全部停业。
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生产自救,少数机坊开业,从周村、泰安购丝维持生产,产品有小缎、二绉、绢纱和提花坯子,主要销往邢台、济南、周村、潍坊等地。1956年,手工业组织联合社,原织户50余人成立了黎明生产合作社,社址在机神庙街路东,社员每人交入社费3元。1957年该社有资本11194元,社员54人,投入织机15台,从周村购进人造丝织机12台,产品除小缎、绉纱等,还为省丝绸公司加工提花坯子、哈达,所需原料由省公司预拨,交货后再行结算。1958年10月,合作社与织布坊、织袜坊、染坊4家合并,改名为针织厂,有织工200余人。曲阜、滋阳并县后,厂址迁往曲阜城,改名为曲阜县针织厂,时有职工300余人。1962年,两县分治,针织厂部分迁回兖州,遂改为肥皂厂,年底撤销。
1986年,省丝绸公司批准筹建兖州丝织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轻纺公司,厂址在谷村乡红庙村。设计年产真丝及仿真丝绸等60万米、织机60台,总投资459万元。1987年3月,丝织厂工程破土动工,1989年4月,竣工试产。至年底,开机40台,产品36万米,实现产值213万元,因开车率不高,致使产量低,成本高,亏损14万元。1990年,县丝织厂增置提花织机20台,全部织机达80台,产品有真丝斜纹绸、春秋丁、珍珠绸、人造丝交织华丽缎、塑丝缎等10余种,销往临沂、费县、浙江等地。由于资金短缺,原料自筹不足,计划供应甚少,全年运行的织机不足20台,年产量仅为31.4万米,产值110.7万元,亏损28.8万元。时固定资产原值462万元,职工总数303人。
1991年,丝织厂投资93万元,购置K251丝织机56台,但与辅助设备不配套,造成设备闲置。至1992年仍未形成生产规模。1993年生产经营形势好转,完成产值593万元,为年计划的108%,实现利税30.9万元,为年计划的155%。1994年因厂方对职工集资处理不当造成停工停产,职工上访。是年4月,调换了承包人,恢复生产,下半年又因管理不善而停产,年产值299.8万元,仅为计划的46%,亏损56万元。1995年生产时断时续,产品11万米,产值68.1万元。时,有固定资产661万元,职工393人。
缫丝 清末,境内丝织机户多为自购自缫自织。1922年(民国11年)《山东农业概况》载:“该县茧丝家数颇多,需丝亦伙,每年虽产茧12万余斤,尚不敷用。境内产丝可分黄、白两种,其缫丝方法,除农校实习,使用新式缫车,其他丝织作坊皆用土法,计全年产丝9000余斤,仅能供本境织用”。
民国年间的缫丝工艺与晚清时期基本相同,鲜蚕上市,织户边收边缫。其缫丝方法大致分为蒸茧、晾茧、腌茧、缫丝4个环节。所用器具多为木制蒸笼、箔席、瓮缸、土灶、铁锅、纩及解丝络车等。操作时2人站立作业,日投茧15公斤,出丝0.625公斤。1935年乐嗣炳著《中国蚕丝》载:“滋阳城东南隅,有缫丝灶46个,年产丝350担”。乡村中,养蚕者甚多,以土法缫丝作线自用,至40年代初期遗风犹存。
解放后,城内几家织户,肩挑筐篓或推车串乡收购蚕茧,自缫自织。1956年,丝织机坊组成黎明生产合作社,值夏季鲜茧上市组织收购,仍自缫自织,后逐停。
1977年10月筹建兖州县缫丝厂,设计能力为年产白厂丝60吨,1985年1月底建成投产,累计投资189万元。当年生产白厂丝27.82吨,实现产值114.97万元,利税总额5万元。1985年,缫丝厂生产白厂丝38.04吨,实现产值154.5万元,产量、产值均比1984年提高27%左右,但吨丝成本比1984年上升6%,上缴税金12.45万元,亏损18万元。时有固定资产原值205万元,职工409人。是年,兖州县缫丝厂移交省丝绸公司,称兖州缫丝厂。
1989年,缫丝厂固定资产原值达264.9万元,生产规模为120台/2400绪,年产白厂丝60吨,实现产值693万元,利税30万元。1991年投资32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1993年缫丝厂改为制丝厂,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到340台/6800绪。
1992年,新驿镇投资400万元筹建滨阳丝厂,建造1500平方米车间,培训技工150人,设备到位并收购了部分蚕茧。翌年8月投产。
1995年,兖州制丝厂与滨阳丝厂共产白厂丝267吨,完成产值4825.1万元,实现利税18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362.7万元,从业人员1547人。
棉纺织 宋元时期,境内广植棉花,纺线织布是民间最为广泛的家庭手工业。明清,棉纺织业颇为兴盛,有“兖州至西200里间,纺车之声毗屋相闻”之说。
1919年(民国8年),全县产棉布10万匹,占济宁州各县总产量的22%,所织土布幅宽1~1.3尺,每匹30~40尺,驰名邻县。所用纺织器具有手摇木纺车和木制织布机,每人每天可织布15~20尺。1932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出资创建平民工厂,时有工人8名,资本3000元,布机3台,年产布800匹,价值4080元。民间,年产土布2万匹,价值6万元。此间,棉纺织已部分使用脚踏铁木织机,但总产量已远不及民国初年。1932年《中国实业志》载:“滋阳方面,在昔棉业甚盛,城西张刘村及马家海一带,种棉者多,纺纱者亦多,人民衣料皆仰给于自纺自织之布,泊乎洋纱输入,价格既廉,成色又高,于是纺棉者日见减少,至今已寥寥无几矣”。
日军侵占兖州,平民工厂停办。1939年,由地方工商业者马崇璋、贾凤侣、王寿山、徐海南等向平民工厂捐资4200元,购织布机10余台,建房3大间,办起织布厂,勉强维持到兖州解放。
建国初期,滋阳县棉纺织业无大的发展。1966年,绳经社(1956年创办)更名为县纺织社,生产少量回纺手套、袜子及蚊帐布等。1968年,改为兖州县纺织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手工业管理局。时有铁木、阪木织机27台,年产回纺布7万米,产值27.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5万元,全厂职工128名。
70年代,县纺织厂有织机35台,其中,铁木织机20台,阪木织机15台,固定资产原值19万元,职工156人。年产棉布137万米,其中蚊帐布56万米,豆腐包布45万米,经济条布36万米,实现产值65万元。但企业常年亏损,年亏损1万元左右。1980年,县纺织厂增加1511型织机25台,年产棉布230万米,产品以经济白布为主,实现产值95万元,盈利7.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0万元,职工139人。
1982年,县纺织厂与县汽车修理厂合并,改称染织厂,转属县轻纺局,厂址迁往城西旧关村。1984年,染织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由县轻纺公司主管。1985年,该厂着手技术改造,投资80万元,建染色车间,增置联合浆纱机和4吨锅炉各1台,织机增至160台,其中,自动织布机40台。产品有经济条布、蚊帐布、中长华达呢等。1983~1987年,染织厂因管理不力、经济负担过重以及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连年亏损,年均亏损额为12.34万元。
1988年6月,城郊乡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产业用布厂,当年生产工业帆布7万米,实现产值201万元,盈利9万元。兖州镇通达公司购置织机128台,年产平棉布100万米。1990年,县供销社所属饮料厂改为县卫生材料厂,生产脱脂棉、脱脂纱布。
1990年,全县棉纺织业产品有6大类、40多种。主要产品产量:棉布252.5万米,帆布77万米,棉混纺布69.4万米,带芯23万米,脱脂棉13.16吨,纱布19.4万米,绷带13.85万卷,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年总产值159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20万元。
1991年,县染织厂投入技改资金60万元,购置132台宽幅织机,生产多种规格的坯布、面袋布、方格床单布。卫生材料厂投资250万元购置气流纺机设备,主要生产纱布。颜店镇建兖星织造厂,生产输送带芯。1992~1994年,产业用布厂先后投资2000万元,征地2.5万平方米,建厂房8000平方米,增置设备23台(套),形成年产带芯30万米、透气带20万米、浸胶帘子布6000吨的生产能力,产品销往江苏、安徽、河南、吉林、河北等省。
1995年,全市有乡以上棉纺企业5家,产品分为8大类、50多个品种,年产值14651.7万元,利税1589.4万元。是年,市染织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而产业用布厂等乡镇企业的生产则保持良好势头。
毛纺织 兖州毛纺织业始于80年代。1980年12月,经中纺部和省纺织厅批准动工兴建建兖州毛纺织厂,设计规模1120枚毛粗纺锭,年产呢绒55万米。1984年1月建成试产,累计投资735万元。当年生产粗纺呢绒15万米,产值为383万元,盈利14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为591万元,有职工857人。1985年毛纺织厂自筹资金86万元,增加480枚毛纺锭,呢绒年生产能力增加26万米。主要产品有全纺及混纺海军呢、全毛麦尔登、全毛混纺雪花呢、全毛拷花大衣呢、全毛女士呢、全毛及混纺粗花呢、平厚大衣呢等。其中,海军呢占总产量的76%。07005全毛粗花呢,获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优秀设计奖,02003纯毛仿拷花大衣呢、02014全毛麦尔登被评为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优质产品。产品销售由本省扩至上海、北京、天津、河北、内蒙等地。是年,呢绒产量为41万米,实现产值1035万元,利税额33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60万元,职工总数为979人。
1988年,毛纺厂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兔毛粗纺花呢系列产品及银枪大衣呢、纯毛高档提花毛毯等新产品。其中,兔毛粗纺花呢填补了山东省毛纺织业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QN13020A混纺海军呢、QN17016A混纺呢定为出口产品,02014纯毛雪花大衣呢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9年,投资约160万元,引进意大利剑杆织机4台,生产学生呢、法兰绒、02025顺毛大衣呢、77001-042工业用呢、兔毛素毯、阻蛀毯等。该厂在加强省内外经济联合的同时,还积极开拓出口业务,产品打入日本、苏联及北欧诸国,年创汇200万美元。由于国内毛纺织品市场疲软,全年生产呢绒44.8万米,比1988年下降16.3%,实现利税308万元,比1988年下降44.2%。
1990年,由于毛纺织品市场继续疲软,原材料价格坚挺,造成产品资金占压,迫使部分产品削价售出,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全年产呢绒41.24万米,地毯487条,完成产值1455.1万元,实现税金252万元。年底,库存产品资金占压额达1086万元,亏损16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24万元,职工总数1065人。
1991年,毛纺织厂实行第二轮承包,为扭转生产形势,投入技改资金413.2万元用于毛毯分厂的配套建设,但经营继续滑坡,承包期间3次调换承包人,仍未摆脱困境。1994年初,工人有2/3“放假”。民主选举厂长后生产经营形势好转,是年完成产值3508.8万元。1995年生产呢绒39万米,工业用呢5万米,完成产值4001.5万元。年底固定资产原值为2243.3万元,有职工14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