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142&run=13

1948年7月兖州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发电厂(电灯公司),并以赎买的方式组建了县酒厂,两厂成为首批国营企业,年产值26.7万元。1957年,在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建成地方国营企业13家,公私合营企业3家。其中,电厂、酒厂、油厂、炼焦厂、农具修配厂、印刷厂等隶属县工业局;屠宰厂、酱菜厂、糕点厂、皮棉加工厂(非独立核算企业)分别隶属县商业局、服务局、供销合作社;肉类联合加工厂、电影机修配厂为省、专驻兖企业。1958年,有国营及公私合营企业20家,产值819.1万元,职工5218人。其中,县属独立核算企业9家,固定资产原值177万元。
1961~1962年,对工业进行调整,1962年,共有国营企业21家,其中,工业局所属企业有农具厂、矿石制粉厂、机制砖瓦厂、酒厂、印刷厂及焦化厂;粮食局所属企业有面粉厂、油厂;部门所属非独立核算企业4家;中央及省、专驻兖企业10家。县属独立核算企业产值260.9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37万元,职工总数603人。1963年后,国营企业稳步发展。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筹建了化肥厂、灰砂砖厂、电讯六厂、玻璃厂、磷肥厂、化工厂等一批县属国营企业。1979年,共有国营企业33家(独立核算企业26家),其中,县属企业27家,总产值19381万元,占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9.5%。县属企业占国营企业总产值的21.76%。国营企业利税总额3039万元,县属企业占16.2%。固定资产原值10622万元,县属企业占19.25%。
1981~1984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逐步进行了工业体制改革。1985年,有国营企业34家(独立核算企业28家),其中,县属企业26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营企业由试行厂长负责制转为厂长承包经营。竞争机制的引入,加速了改革步伐,企业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1988年,国营工业总产值为4035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8%),县属企业占25.7%;实现利税4752万元,县属企业占35.75%。同年,国家针对国民经济宏观比例失调引发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进行了治理整顿。
1990年,有国营企业35家(独立核算企业33家),其中,中央属企业2家(兖州煤矿机械厂、雪茄烟厂),省属企业2家(兖州缫丝厂、青钢总厂兖州分厂),省辖市属企业3家(山东拖拉机厂、兖州毛条厂、兖州肉类联合加工厂),县属企业27家(含中外合资企业1家),其他企业1家;国营工业总产值36797万元,其中,县属企业10871万元;实现利税1362万元,县属企业占86%;亏损企业11家,其中,县属企业8家;亏损总额1861万元,县属企业占29.98%;固定资产原值34030万元,县属企业占43%;职工总数20092人,县属企业占37.33%。国营企业已形成煤炭、机械、化工、食品、纺织、建材、烟草、饮料等14个主要工业门类。
1991年后,国营工业逐步向市场经济推进,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有的经营方式明显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尽管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主管部门不断推出新举措,但大部分企业不景气,化肥厂、磷肥厂、雪茄烟厂、玻璃厂、毛纺织厂、丝织厂、山东拖拉机厂、煤矿机械厂等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工人“放假”现象。1993年6月,兖州雪茄烟厂被滕州卷烟厂兼并,1994年底,资不抵债的兖州化肥厂筹划破产,但大部分企业有了转机。
1995年,国有企业38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0.85亿元,其中县级市属企业32个,总产值4.9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