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林网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132&run=13

第一代农田林网建设 境内农田林网建设始于70年代。创建前,旱、涝、重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林业发展缓慢。1974年县革委总结黄屯公社黄金屯大队、道沟公社王庄大队,大搞方田林网、植树造林,促进粮食生产的典型经验和以往指导生产的教训,先后3次到安徽涡阳县参观学习,从冬季开始把农田林网化建设纳入农田基本建设的总体工程。1975年6月,建设大地园林化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及规划、政工、后勤3个组。各公社、管区、大队相应成立了规划小组。经勘测调查,制定“水、田、路、林、村统筹兼顾,旱、涝、风、沙、碱综合治理”的农田林网建设方案,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林网建设。1974~1976年,每年冬春平均8万多人上阵,3年共修路1319条,2829公里,挖排水沟1130条,平旧河7条,填废坑127个,废旧路993条,削高填洼,深翻整平土地44万亩,建桥涵6350座,增打机井3000多眼,完成土石方4000多万立方米。育苗2万余亩,植树1019万株,栽植紫穗槐、白腊条72万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一级路纵横12条,每条宽12米,路面(两边)植树6行,行距1.1米,株距1米;二级路纵横201条,每条宽10米,路面(两边)植树4行,行距1.1米,株距1米;三级路纵横402条,每条宽8米,路面(两边)植树2行,株距1米;四级路675条,每条宽4米,为田间生产路,单边植树1行,株距1米。四级林网道路把全县农田划分为14个大方(每方近5万亩)、6000余个长、宽各250米的小块方田。方田外缘栽上了泡桐(称为桐镶边)。初步形成了“沟通路直树成行,机井成排地成方”的格局和沟沟相通,沟河相通,路路相连,有路有沟,路沟并行的排灌系统。小村及分散户归大村,修上围村路,营造围村林。对坑塘进行归并治理,挖大坑,填小坑,坑内栽藕、养鱼,河塘堤岸进行绿化。
由于道路林网树木密度过大,随着树木的生长,树干弯曲,树势大大削弱。1977年冬季开始,对全县道路林网树木进行了间伐改造。林网树木由1019万株降至389万株,间伐量为62%。经调查,间伐后立木蓄积量提高15%,枯木率降低90%,经济效益是间伐前的2.3倍。
第二代农田林网建设 1983年冬季开始,对第一代林网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并发展桐粮间作30余万亩,栽灌木167万墩。第二代农田林网是在第一代林网骨架设计不变的前提下,改多行栽植为单行栽植,由过去的1路4行、6行树改为1路2行(每边1行);株距由1米改为2~4米;改单一树种为多种树种。林网一级路以毛白杨为主,二、三级路以欧美杂交杨优良无性系和乡土树种为主,四级路和大田内以泡桐为主,河堤以刺槐为主;改单一乔木为上乔下灌,乔灌结合。由于种植技术的更新和树木品种的多样,促进了林木生长。至1987年,以农田林网为主体,一个新的网、带、片、间、点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1990年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公里林网立木蓄积量提高34%。第二代农田林网建设不断完善,林木长势良好。1988~1995年,对林木陆续进行了有计划地采伐、更新。

表6-2 第一、二代林网不同品种杨树生长量对比表
┌────┬────┬──┬───┬──────┬──────┬────┐
│地点 │品种 │树龄│每公里│平均单株 │每公里立木 │备注 │
│ │ │ │株树 │材积(立方米)│蓄积(立方米)│ │
├────┼────┼──┼───┼──────┼──────┼────┤
│漕河蔡桥│大官杨 │10年│2000 │0.077 │154 │每边2行 │
├────┼────┼──┼───┼──────┼──────┼────┤
│县林科所│Ⅰ-214杨│10年│666 │0.8494 │566 │每边1行 │
└────┴────┴──┴───┴──────┴──────┴────┘

表6-3 第一、二代林网树木总蓄积量对比表
┌─────┬───┬────┬─────┬───────┐
│代别 │调查 │林木总株│立木总蓄积│平均每公里立木│
│ │时间 │数(万株)│量(立方米)│蓄积量(立方米)│
├─────┼───┼────┼─────┼───────┤
│第一代林网│1980年│389 │179828 │64 │
├─────┼───┼────┼─────┼───────┤
│第二代林网│1990年│150 │202328 │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