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抗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b&A=3&rec=118&run=13

历史上,境内旱灾频繁,从1368年(明洪武元年)至1949年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128次,其中夏麦无收的大旱42次,特大旱灾11次。建国前,抗旱设施低陋,一遇荒年旱月,只能靠天等雨,大面积农田减产、绝产,造成人民群众生活困苦、逃荒要饭。
建国后,县政府采取开发水源、打井配套、回灌补源、地下水与地表水相结合的措施,兴修机井、提水站、引河闸等灌溉工程,增强了抗旱能力。
1966年,是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年,全年降雨量490.7毫米,为建国以来常年平均降水的66.2%,其中6~9月份降雨仅377.2毫米,为多年同期的69.2%。是年,受灾面积达44.38万亩,占当时耕地面积的57.2%,成灾面积3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8.4%,其中绝产面积为3万亩。在县委、县人委的领导下,全县人民积极开展抗旱保苗夺丰收的活动,新购置农用排灌机械7272千瓦,其中柴油机658台,折合6448千瓦;电动机120台,合824千瓦。水泵1037台;砖井达18449眼;机井1517眼;其中配套1016眼。建提水站17处。是年,投入劳力21万人,完成工日210万个,完成土石方545.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1万亩,保证灌溉面积23万亩。全县77.5万亩耕地中,水浇地为49.7万亩,高产稳产田近15万亩,农业获得好收成。
1983年遭受特大干旱,年降雨量572.1毫米,比常年平均少168.8毫米。特别是汛期仅降雨181.1毫米,比常年少268.5毫米。从初春到汛期的7、8月份,河道断流,长条井,灰、砖、土井多数干枯,2400多眼机井形成抽空吊泵。漕河、谷村公社贫水区10个村庄人畜吃水困难,全县67万亩耕地全部受旱,其中重旱面积50万亩。县委、县政府组织县乡4000多名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线,发动群众,全县最高出勤劳力15万人,运用机井、排灌机械及数万辆拉水车等工具,投入抗旱。同年,新打机井720眼,洗旧井310眼,机泵下卧440眼,增添排灌机械444台。开挖引水渠85条,全长28.4公里,累计农田灌溉达321万亩次,造墒抢种58.5万亩,实浇面积6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3%,大旱未成灾。
1989年,全年总降雨量494.8毫米,占常年平均降水的70.5%。其中汛期6~8月份降水336.2毫米,占年降雨量的67.9%,形成春旱接夏旱,伏旱连秋旱,四季连续干旱局面。河道断流、干枯,长条井和坑塘干涸,地下水位平均埋深从1月8.63米,降到12月的10.32米,年平均下降1.69米。小孟、新驿、颜店乡镇部分村庄地下水位埋深达到15.82米。春旱、伏旱和秋旱面积分别为60万亩、50万亩、52万亩。漕河、谷村乡贫水区内8个村庄5000人和3200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抗旱工作会议,发动群众打井配套,广开水源。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825项,水利总投资1182.23万元,投工264万个,完成土石方557万立方米。新打机井934眼,冲洗修复旧井1228眼,机泵下卧1100眼。贫水区长条井清淤23条,总长1.25万米,开挖土井650眼,新增排灌机械2674台,19668千瓦,新建机井房220座。县政府对开源节流工程给予优惠政策,县拨付资金65万元,乡镇政府投入水利资金120万元,用于发展“节水型”地下低压输水管道建设,全年铺设管道长25.3万米,新增“管灌”面积4.6万亩。6月份,县、乡水利部门组织技术力量对贫水区进行电测物探找水,至1990年底,打井27眼,新增灌溉面积2500亩,解决了部分村庄人畜饮水的困难。
1992年,全市平均总降雨量546.9毫米,较常年平均值少217毫米。1~5月份降雨112.4毫米,较常年平均值少8.8毫米,6~9月降雨315.3毫米,较常年同期平均值少198.1毫米。全市降水量普遍偏少,春旱连夏旱,为建国以来少有的干旱年份。全市地下水平均埋深下降到8.91米,土壤自然含水率下降到10%左右,居一般作物枯萎系数之下。63万亩夏秋作物受旱,其中重旱3.7万亩。小孟、漕河、谷村3乡较重,重旱面积分别为1.5万亩、4000亩、8000亩。漕河、谷村乡的贫水区,部分地块无法耕种,给夏播造成了极大困难,已播作物也大片枯萎旱死。针对长期干旱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抗旱工作会议,动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抗旱。采取配套挖潜、开发水源、昼夜轮灌等有力措施,掀起“一抗双保”高潮,并广泛筹集资金,支援抗旱斗争。市、乡、村及农民投入抗旱资金达362万元。其中,市财政拿出23万元抗旱专用资金,重点支援贫水区开辟新水源,扩大灌溉面积。市农机部门调运输入水软管11万余米,维塑管7000米,硬质输水管500条,柴油机100台,水泵300台。供电部门进一步调整了工农业用电计划,从全市3万负荷中压缩城市和工业用电,安排1万负荷用于支援农村抗旱。市建委、公安等部门调动4部汽车,为贫水区百姓运送生活用水,财贸供销部门为抗旱调运了大批物资,基层水利部门组织技术力量维修地下管道5万米,修理给水栓500多套。全市投入干部抗旱650人,劳力12万多人,充分利用现有1.4万眼机井及水利设施,昼夜轮灌。漕河、谷村乡的贫水少井地区,发扬“千里百担一亩苗”的精神,车拉人抬,抗旱抢种保苗。全年围绕抗旱,组织30多个打井专业队,计新打机井500眼,修复旧井1138眼,新增配套机械423台,发展地下管道1.2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2万亩。引泗枢纽工程引水回灌500万立方米。由于采取了有力的抗旱措施,抗御了当年的干旱,大旱之年未成灾。夏粮单产417公斤,总产1.92亿公斤,秋粮单产558公斤,总产1.78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