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曲阜年鉴逝世人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9&rec=296&run=13

房立泉 男,汉族,1947年9月出生,山东省曲阜市姚村镇颜家村人。
1965年8月至1966年7月,在金乡县羊山参加社教工作,任社教工作队文书;
1966年7月至1971年9月,任姚村公社半脱产干部;1971年9月至1975年3月,任曲
阜县姚村公社党委秘书;1975年3月至9月,任曲阜县姚村公社党委副书记;1975
年9月至1976年10月,任曲阜县时庄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其间,1976年6
月至10月,参加山东省委第四期工农干部学习班学习)。
1976年10月至1977年7月, 任中共曲阜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时庄
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7年7月至1979年3月,任中共曲阜县委副书记、
县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房立泉参与指挥了防山、南辛、尼山三个公社农田水
利基本建设会战。1979年,他组织小沂河区域8个公社4万民工,对小沂河元疃至
曲邹公路段13.4公里河道进行疏浚,工程历时2个月,完成土方100万立方米。
1979年3月至1981年4月,任中共西藏吉隆县委副书记。在西藏工作期间,他
克服了高原缺氧、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等种种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受到藏族干部群众的好评。
1981年4月至1986年6月,任中共曲阜县委副书记(其间,1983年10月至1986
年6月, 参加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培训班学习);1986年6月至1988年3月,任中共
曲阜市委副书记;1988年3月至1989年4月,任中共曲阜市委副书记兼市人大常委
会主任、党组书记;1989年4月至1990年3月,任中共曲阜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
理市长。
1990年3月, 在曲阜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曲阜
市人民政府市长。他任中共曲阜市委副书记、市长期间,从曲阜历史文化名城这
一优势出发,提出“强农重工、活商兴旅,科教兴曲”,走旅贸工农型发展思路,
特别是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加大对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开发、利用,
投入巨资新辟寿丘景点和六艺城。城市经济坚持重点抓、抓重点,确立了“十厂
一矿”,走内涵集约滚动发展路子。1991年,根据济宁市委、市政府对全市12个
县市区工业发展目标责任制计分考核结果,曲阜市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技改
投资、新产品开发四项指标总分名列榜首,分别比上年增长19.6%、14.1%、31.5
%、48.2%。因1991年度曲阜市工业发展获济宁市第一名,房立泉被济宁市委、市
政府奖励晋升一级工资。1991年曲阜市被国家爱委会、省政府分别授予初级卫生
保健先进单位,房立泉被省政府授予初级卫生保健先进个人。1992年房立泉被省
政府、 省军区授予“国防教育先进个人”称号。1992年8月至12月,房立泉主持
中共曲阜市委工作。
1992年12月至1997年12月,任中共邹城市委书记兼任邹城市人武部党委书记、
济宁预备役师一团政委。他注重把上级指示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在做好做活上下
功夫,真正唱好“地方戏”。他根据驻邹中央、省、市属企业既大又多优势,提
出“手拉手、心连心、共发展”走地企联合发展区域经济路子;根据境内山区丘
陵面积大特点,提出“山上邹城”,加大山区开发力度;根据邹城工矿区面积大、
乡镇规模大特点,确立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思路;根据境内人文和
自然景观较多优势,提出旅、文、经一体发展建设双文明强市路子。1997年,邹
城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5.6亿元, 财政收入5.2亿元, 分别是1992年的3.1倍、
4.4倍。 邹城市先后被评为全省经济强县(市)、中国首届明星城市、全国油料
生产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先进县(市)、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市),连续
两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连续六年被省委、省
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1994年,他本人被济宁市委、市政
府记发展乡镇企业二等功一次,记“双拥”工作大功一次;1995年,被济宁市政
府记“提前完成85造林绿化达标”二等功一次,“人口目标一等奖”三等功一次;
1997年,被济宁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教兴市先进个人”
称号。
1997年12月至1998年2月,任济宁市政府党组成员。
1998年2月, 任济宁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他在担任济宁市政协副主席
期间,积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开展视察、调
查研究活动,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调动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积极性
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发挥参谋作用,为济宁市改
革、开放和发展做出贡献。
房立泉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维护党的
利益,服从党的决定;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公道正派;遵守纪律,
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不计较个人得失,生活俭朴,对家属子女要求严格;谦虚
谨慎,平易近人,关心爱护同志,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
2005年12月16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

高振祥 男, 汉族, 1932年10月出生,山东省曲阜市书院街道高家村人。
1956年5月参加工作,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52年1月开始, 在高家村担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的高振祥先后担任
了互助组组长、初级合作社社长和高级合作社社长,他带领群众平整土地,兴修
水利,积肥养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从1961年5月开始, 高振祥担任高家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在继续推进农田水
利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畜禽养殖、积蓄土杂肥和科学种田,并且调整农业生产结
构,实行专业化生产,村里成立了农业、科研、畜牧、积肥、养鸡、蔬菜、建筑、
林业、副业、水电、维修等专业队,实行承包责任制。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
村里的“八姑娘积肥队”全国闻名,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队
长高广娥出席了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家村积极探讨和推广科学种田,
亩施农家肥达5000公斤,1965年粮食亩产465公斤,1972年则达到亩产887公斤,
而每公斤粮食成本下降到5分4厘。1971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1971] 19号文
以《山东省曲阜县高家村在学大寨中狠抓农家肥,粮食连年增产》为题,转发了
高家村大队的先进事迹。文件称:高家村提出了“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
四不要” 的口号,从1964年起整地打井,把300多亩沙窝地改造成良田。全村大
搞农家肥和土杂肥,实行四改造,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牲畜有栏,鸡有窝”,
对农家肥统一管理,不仅粮食连年增产,成本逐年下降,而且改变了卫生状况。
1978年,高家村粮食亩产达到1078公斤,成为全省少有的几个“吨粮村”之一,
总产则达到55.5万公斤; 每年向国家交售15.5万公斤粮食之外,还交售蔬菜100
多万公斤, 猪肉3万公斤, 鸡肉1.5万公斤等; 集体公共积累达500万元,储粮
17.5万公斤。这一年,高家村被评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并且受到了国务院
的通报嘉奖。1978年5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中共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纪登奎在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陪同
下,带领国家7个部委和21个省、市、自治区的165名领导人,专程来高家村察看
小麦管理和喷灌工程。李先念对高家村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高家村确
实高,一是农田基本建设标准高;二是科学种田标准高;三是粮食成本低、产量
高;四是贡献大,风格高。他们的经验值得全国农村学习推广……”这一年,高
振祥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五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
高振祥在担任高家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二十多年间,1965年5月至1968年7月
曾兼任夏家村公社社长, 1968年7月至1970年12月兼任东风公社党委常委、管委
会副主任,1971年1至1975年7月兼任中共曲阜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1975年
8月至1979年2月,任济宁地区行署农委主任、党组书记,同时兼任农科所所长。
1979年3月至1980年4月,高振祥任中共曲阜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1980
年5月至1984年2月,高振祥任曲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分管农业。这期间,正值
全国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转折时期,高振祥深入领会中央精神,
不遗余力地投身于农村和农业的新变革之中。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苦口婆心做
思想工作, 为曲阜农村迅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做出了贡献。1984年3月至
1993年12月,高振祥任曲阜市(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
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参与重大决策,为曲阜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1993年12月,经济宁市委组织部批准,高振祥退休。退休后,高振祥仍然坚
持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的工作。他公道正
派、廉洁勤政,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威望。
2006年1月,因病逝世,享年74岁。
(市委党史研究室)

孔繁廷 男,汉族,1952年8月出生,山东省曲阜市苗孔村人。1970年1月参
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3年11月,任苗孔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5月至2006年5月,任苗孔村党总
支书记。
孔繁廷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团结带领两委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示
精神,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找项目、跑资金、求发展,使苗孔村经济发展从小
到大,从弱到强。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他始终不忘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
建设,为苗孔村赢得了很多荣誉。他个人也先后被授予曲阜市“农民企业家”、
曲阜市劳动模范、济宁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当选曲阜市第十五届
人大代表、济宁市人大代表。
孔繁廷为人公道正派,工作勤勤恳恳,他谦虚谨慎、团结同志、顾全大局、
淡薄名利、廉洁奉公,在工作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2006年5月,因病逝世,享年54岁。 (鲁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孔昭俊 女, 汉族,1939年2月出生,山东省曲阜市时庄镇大庙村人。1960
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幼年随父逃荒到外地,1950年6月回家劳动,并上民校。1955年7月,参加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5年担任大庙村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1956年,担任
高级社林业站长;1957年,任高级社团总支委员、妇女主任、林业站长;1958年
至1960年,任大庙村生产队副队长兼团总支书记,期间被选为公社团委委员、人
大代表; 1964年4月,任时庄公社向阳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65年,任时庄区刘
村公社副书记;1968年,任曲阜县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任大庙村大队党支部
书记、革委会主任;1970年,任时庄公社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任中共济宁地
委委员、 曲阜县委委员;1972年2月,任时庄公社党委副书记;1973年,任济宁
地区妇联副主任。1995年3月退休。
1956年,她负责的大庙村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先进团支部”称号;1963年,
她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69年2月,当选为中共“九大”
代表。
原来的大庙村因为北靠沙南靠洼没有水源,十分贫困,是吃粮靠救济、花钱
靠贷款、有困难靠救济的“三靠”村。孔昭俊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党支部根据大
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二个五年计划。通过带领全体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整平土地,建立了一个排管站和12眼机井,改善了大队的
水利条件。
1967年粮食生产实现亩产300公斤的好收成, 比前一年翻了两番。经过多次
实验和摸索,村里的几百亩沙滩地找到了适宜栽植的林果种类,变成了果树成林
的宝地, 栽植各种果树200亩。1972年,该村粮食实现亩产过千斤大关,给国家
贡献粮食10余万公斤。在农业基础上,建设了八个厂即:淀粉厂、粉条厂、面粉
厂、养猪厂、木器厂、饲料厂、炼油厂、窑厂;成立了农业生产队、技术机械队、
运输队、建筑队、军乐队、学校、卫生室、供销社、菜园、缝纫组、条编组、养
蚕组、知青组;实现了大队吃饭、看病、上学、住房四个不收费,全村吃上自来
水、用上电,实现了排房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孔昭俊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始终把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
放在心上,特别加强对青年干部、党员的关心培养,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的优良传统,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大庙。
退休后,孔昭俊仍然关心政治,坚持读书看报,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
加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经常到大庙村调研,为大庙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献计献
策,得到大庙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2006年10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时庄镇)

郑知新 男, 汉族,1930年7月出生,山东省济南市人。1948年10月参加工
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10月至1950年10月,在华东白求恩医学院检验科学习;1950年10月至
1954年7月, 在山东医学院实验诊断科任助理员;1954年7月至1959年7月,在山
东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59年7月至1966年3月,任山东省立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1966年3月,调至曲阜县(市)人民医院工作,先后任内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内科副主任、主任。曾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曲阜市政
协咨询委员,曲阜市卫生局、曲阜市医学会技术顾问,济宁医学院内科学兼职教
授。1994年12月离休,经中共济宁市委组织部批准,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
郑知新参加工作几十年,严格要求自己,对病人和蔼可亲、热忱服务,深受
病患者爱戴。他离而不休,直到病逝前仍奋战在临床工作第一线。他一直刻苦钻
研医学知识,对技术精益求精。他善于总结经验,笔耕不辍,学术造诣精深,曾
两次以正式代表身份出席国际白血病研讨会、国际细胞因子研讨会。1962年发表
《肝穿刺细胞态及组织化学在病诊断中的进一步观察》,1987年发表《碳酸锂治
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988年在《中血液学杂志》发表《巨核细胞白血病三例》、
《小剂量高三炎杉脂碱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8例初步观察》等学术论文。
其科研方向着重于碳酸锂对各类再障临床疗效的研究,“康逆灵”对各类恶性肿
瘤临床疗效的研究、创造条件开展骨髓移植等方面。他在医疗科研方面做出了显
著成绩,1990年被收入《山东名医论著选录》。
2007年1月,因病逝世,享年77岁。(市委办)

杨立群 男,回族,1954年12月生,安徽省亳州市人,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
1974年12月入伍,在部队期间历任放映员、电影组长、俱乐部主任等职,曾
赴云南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1987年11月,转业至曲阜市文化馆工作;1991
年, 创办《鲁风》 文学报,任主编,他兢兢业业编报,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
2001年,调入市文化局艺术研究所任副所长,从事艺术研究工作。期间,兼任曲
阜市作协副主席、济宁市作协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
杨立群酷爱文学创作,曾经出版《立群文学剧作选》、《孔子的青少年时代》、
《圣迹图·孔子的故事》、长篇小说《颜子传》。他长期致力于儒家文化研究与
传播,创作的大型广场乐舞诗《大哉孔子》,1999年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演出后,
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02年创作的大型广场乐舞《鲁国古乐》,在孔庙上演
后,得到游客好评。他不但擅长文学创作,对于书法、绘画艺术也有较高造诣。
2007年1月,因病逝世,享年52岁。(市文化局)

肖明进 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河南省南乐县福堪分社寨肖家村人。
1947年12月参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12月至1949年8月, 在聊城冀鲁豫书店任办事员;1949年8月至1953
年2月,在单县新华书店任办事员;1953年2月至1957年2月,在金乡县新华书店
任经理;1957年2月至1965年4月,先后在金乡县马庙区、孟铺乡任党委书记,在
金乡县马庙公社、化雨公社、城关公社任党委副书记;1965年4月至1976年8月,
先后在曲阜县董庄区任副书记、区长,在姚村公社任书记;1976年8月至1980年4
月,任曲阜县农办主任;1980年4月至1990年9月,任曲阜县(市)政协副主席兼
统战部部长;1990年9月,经济宁市委组织部批准离休。
1946年,肖明进只身到金乡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并参加
了著名的羊山战役,担任担架队队长,组织参加了担架队运送救治伤员的光荣任
务。
新中国建立后, 肖明进就地在金乡县转入地方工作。1965年2月,肖明进被
抽调到曲阜工作。在“文革”期间,肖明进被错误批斗。1976年10月,肖明进担
任县农、林、水办公室主任期间,他利用自己熟悉农村工作的优势和经验,经常
带领班子成员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公社田间地头,认真了解情况,仔细听取群众建
议,然后研究初步意见与公社书记商定。他这种工作方法,被同志们戏称为“肖
主任的一杆子插到底工作方法,还真管用”。1980年,他担任县委统战部部长,
正赶上给被错划为“右派”的同志进行政策落实工作。这项工作既严肃,又政策
性强,牵扯相当数量的人员,上级要求时间紧、任务重。他安排工作人员与组织
人事部门密切配合,内查外调,夜以继日地进行工作,由于劳累过度,导致了心
脏病和高血压;医生多次叫他住院,他硬是吃几片药挺了过去。由于他的辛勤工
作, 曲阜的落实政策工作顺利完成。1980年5月,肖明进兼任县政协副主席,因
原任主席身体欠佳,这样一来,很多日常工作落在他的肩上。他不挑不拣,任劳
任怨,不计名利,集思广益,开诚布公,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
在曲阜四十余年的工作和生活中,肖明进口碑甚好,特别是在严格教育子女
方面是出了名的。离休后,每年的人大、政协会议他都按时到会,建言献策;积
极参加政协视察和各种公益活动;长期担任曲阜市老龄委名誉副主任,继续为社
会发挥余热。
2007年5月,因病去逝,享年83岁。(市老干部局)

韦良华 男, 汉族,1956年3月生,山东省曲阜市董庄乡衡庙村人。1979年
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8月参加工作, 曾任曲阜县吴村公社统计员、会计辅导员、经管站站
长、 党委组织委员、 党委副书记; 1984年5月,任曲阜县王庄乡党委副书记;
1988年3月, 任曲阜市王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1989年12月,任曲阜市王庄乡
党委书记;1993年2月,任曲阜市副市长、党组成员;2003年1月,任曲阜市委常
委、政法委书记;2007年1月,任曲阜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在王庄乡工作期间,他提出了“总揽一条红线、搞好四个延伸、强化五个建
设”的党建工作新思路,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实行规范化管理。实现了种植业、林
果业、畜牧业、多种经营的新突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30元。曲阜市造纸厂规
模效益成倍增长,年创利税千万元。新规划乡政府驻地,修建开通南北两条大街,
在104国道两侧建起经济小区, 形成集制造、加工、商贸、运输等工、农、贸一
体的生产经营格局。
他担任市政府副市长期间,修订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初步
形成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较大规模建设。通
讯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成绩显著,城市住宅开发迅速发展,
旧城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城市面貌显著改善。
韦良华任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期间,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广泛组织
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狠抓各项综治措施落实。2005年5月,韦良华被国家人
事部、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受到胡
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2007年8月,因病逝世,享年52岁。(市党史研究室)

宫同雷 男,汉族,1951年l1月出生,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东余村人。
1976年9月至1978年5月,任曲阜县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驻队工作组副组长、组
长; 1978年5月至1980年4月,任曲阜师范学院后勤部团总支副书记;1980年4月
至1981年7月,在小雪中学工作;198l年7月至1983年5月,在曲阜县教育局工作;
1983年5月至1984年4月, 在南辛镇党委办公室工作;1984年4月至l991年11月,
先后任曲阜县政府办公室秘书、 副主任, 副主任兼研究室主任;1991年11月至
1994年6月,任尼山乡党委书记;1994年6月至1996年11月,任曲阜中医药学校党
支部副书记;1996年11月至1998年3月,任曲阜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3月
至2002年5月, 任曲阜市司法局局长、党组书记;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任曲
阜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2004年5月至2006年10月,任曲阜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
局局长,2006年10月离岗。
宫同雷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有较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在不同的岗位上,都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尽职尽责,勤奋工作。特别是在担任市
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期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问
题,求真务实,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为确保曲阜社会稳定和推进“平安曲阜”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宫同雷始终保
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维护党的利益,服从党的决定;坚持原则,公道
正派,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关心爱护同志,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
威信。
2007年11月,因病逝世,享年56岁。(市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