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敏而好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6&rec=36&run=13

颜回在孔门弟子中,其才智聪敏过人,但不狂傲。他敏于事而慎于言,经常省察自己的言行是否
合于礼。孔子则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为政》)
颜回二十岁时便能应用《易》作预测。周游列国时,子贡外出久不归,占算其归期,得一“鼎”
卦,鼎折足,都说无足不来。而颜回却从南方多水路,推知无足必是乘船归来,果然言中。《孔子家
语·颜回》曰:“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
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
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
回窃以音类知之。’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决。’子曰:‘回也,
善于识音矣。’”
颜回能从事物的细微之处,揭示事物的发展结果,对这种预见能力孔子称为“知几”。《易·系
辞下》:“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
者也。’”又说:“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下》亦说:“盛德之
士,然后知化,如颜子庶乎知化也。有不善未尝不知,已得善者,辨善于不善也。《易》曰:‘有不
善未尝不知’。颜子所谓不善者,必只是以常意有迹处便为不善而知之,此知几也,于圣人则无之矣。”
又说:“颜子心不违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其致一也。”
颜回知几,是他聪敏的表现,更是他好学的结果。《论语·雍也》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
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的好学不止于早起晚睡,诵《诗》、读《书》、习《礼》、演《易》。他在学习过程中还善
于发现问题,善于请教师友,然后细细地思考,由表及里,达到融汇贯通,进而寻找规律,指导行动。
颜回所问的内容大到治国安邦,《诗》、《书》要旨,小到君子与小人之言的异同,但更多的是个人
修养方面的问题。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
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颜回问小人,孔子曰:‘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
人也。’”(《孔子家语·颜回》)
“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操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
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列子·仲尼》)在孔子独自忧伤时,用独
乐的方法,引得孔子发问,然后达到问夫子何以独忧的目的。颜回这种巧妙提问方式实在令人佩服。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庄子
·知北游》)
“孔子见客。客去,颜渊曰:‘客仁也?’孔子曰:‘恨兮其心,颡兮其口,仁则吾不知也。’
颜渊蹴然变色曰:‘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莹。
夫形体之包心也,闵闵乎其薄也。苟有温良在其中,则眉睫著之矣。疵瑕在其中,则眉睫亦不匿之。
《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言有诸中必形诸外也。’”(《韩诗外传·卷四》)
“颜回问乎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矣,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
‘可。能游者可教也,善游者数能。乃若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谡操之者也。’吾问焉,而不告,敢
问何谓也。”(《列子·黄帝》)
颜回每次向人请教问题,总是要追求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直到问清弄懂才肯罢休。
子夏与孔子谈《书》,孔子说子夏对《书》“见其表,未见其里也。”颜回听后遂问其里,孔子
便以其体会告知颜子。子贡与孔子谈《诗》,孔子仍说子夏“见其表,未见其里。”颜回还是问其里。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飊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
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已而造大也,
爱已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
乎!’”颜回听后接连提出了四个问题:“敢问无受天损易?”“何谓无受人益难?”“何谓无始而
非卒?”“何谓人与天一邪?”(《庄子·山木》)
“颜回问君子,孔子曰:‘爱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回曰:‘敢问
其次。’子曰:‘弗学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孔子家语·颜回》)
勤学善问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故世人常以学问指代知识。勤学善问又是一种品德修养,只有虚怀
若谷渴望获得知识的人才能不耻下问。颜回的敏而好学使其进步永无止境。孔子说:“吾见其进也,
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颜子是虚心好学的典范。据《论语》记载鲁哀公、季康子等人都问过孔子“弟子孰为好学”的问
题,孔子的回答都是“有颜回者好学”,颜回病逝后,孔子认为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好学之士了,这
使孔子感到十分惋惜。
颜回的好学精神有几个特点:
一、学习是为了修身治国,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一时的兴趣。颜回向孔子发问,与同窗好友切磋,
都是围绕着如何具备仁德, 将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的。 如“颜渊问仁”(《论语·颜渊》),
“颜渊问为邦”(《论语·卫灵公》),颜渊“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韩诗外
传》卷七),“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孔子家语》)卷二),这些都说明颜回的学习有着明确的
目的,是为修身、治国、安民作准备的。
二、尊师重道,虚心好问。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并克服自满情绪,
勤于发问, 颜回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对孔子十分尊崇,认为孔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称赞孔
子循循善诱,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欲罢不能”。因而他
对孔子“语之而不惰”。在孔子遭遇各种困难时,他始终支持孔子并为之排忧解难。
颜回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不断询问多种问题,不但向老师请教,而且向同窗请教,甚
至不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论语·泰伯》记曾子的话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里的“吾友”,历来注家都认为是指颜子。
三、以学为乐,愿贫如富。颜回的好学还表现在他能以学为乐,不计物质待遇如何,在困苦不堪
的生活环境下也能感到快乐。
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好学不辍,这是不容易做到的。颜回在主观认识上能够以学为乐,以贫为富,
不因恶劣的条件而降低自己的志向。据《韩诗外传》记载,颜子曾说:“渊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
而威,与士交通,终生无患难,亦且可乎。”孔子对此说:“善哉,回也。贫如富,其知足而无欲也;
贱如贵,其让而有礼也;无勇而威,其恭敬而不失人也;终身无患难,其择言而出之也。若回也,其
至乎。虽上古圣人,亦如此而已。”孔子与颜回都没有否定贫富之间的差别,只是在主观认识上,不
单纯追求富贵,而以主要精力从事学习与自己的道德修养。一味的安于清贫,完全否定求富求足,也
不是孔、颜的本意。
四、退而自省,择善而学,永不停止。
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自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在离开老师后,能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由此能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但颜回认识到
学无止境的道理,因而能做到永不满足,不断进取。
孔子提倡择善而从,颜回也是这样做的。当时与儒家对立的还有墨、法、道等多家学说,颜回投
身孔门之下,并对孔子的学说“无所不说(悦)”,说明他是经过慎重选择的,并认为只有儒学才能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于奴隶社会末期的儒学,是适应新的封建社会需要的,在当时是一种反映
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颜回对儒学的学习与弘扬,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