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随师周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6&rec=32&run=13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约十四年的时间是随孔子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堕三都”的计划失败,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已不
可能,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颜回与子路随孔子进入卫国后,二人先至卫都帝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颜浊邹家。颜回与颜浊
邹同为小邾子颜友的后人,子路则是颜浊邹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来。颜回与子路告知孔子到卫国来
的真实情况,并希望颜浊邹能把孔子一行推荐给卫君。颜浊邹答应二人的请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
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夫子。经颜浊邹、蘧伯玉(孔子弟子)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
子及颜回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年俸给粟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颜回随
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
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 孔子恐受其害, 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不料途经匡地
(今河南长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
孔子等匆忙离开卫都帝丘时,颜回暂时留在颜浊邹家,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卫灵公调查清楚孔
子一行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接受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劝谏,请颜回传话,恳请孔
子回帝丘。
颜回至匡,见到了被围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动情地说:“吾以女为死矣。”颜回恭敬地回答道:
“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颜回汇报了卫国无意加害夫子的实情,并转达了卫灵公恳
请夫子回帝丘,以及卫灵公将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谢不恭之罪的话。
颜回随孔子重回帝丘,途经蒲邑,又遭到蒲人的拦截。当时,卫国人公孙戍被卫灵公驱逐后,便
逃到蒲地策动叛乱。他试图胁迫孔子一行参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声势。经孔门
弟子子路、公良儒等的拼杀,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答应放行,但不能回帝丘。
孔子同意,双方举行了盟誓。但一离开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赶回帝丘去。子贡不解地问:方才的盟
誓难道可以违反么?孔子说:那是强迫我们盟誓,神灵不会听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卫灵公果然
出城恭迎。
孔子重返帝丘,卫灵公仍给其丰厚的待遇,但不给孔子具体的事做。颜回等人有了较多的时间向
孔子请教学问,有时也一同外出考察古迹名胜,研究卫国文化,或登山临水,饱览卫国风光。但在卫
国没有实践孔子之道、用孔子之道治理国家的机会,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离开卫国,寻找能用其道的
君主。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 春,颜回随孔子离开卫国,向东南行数百里到达曹国,在曹国稍
作逗留,于夏天到达宋国。孔子夫人亓官氏是宋国人,颜回的夫人也是宋国人,且宋国又是孔子祖籍,
他们在感情上觉得比其他国家亲近些,所以到达宋国后便去求见宋君。宋君向孔子讨教治国之策,孔
子借机向宋君宣扬自己的治国之道。 宋君听后却表示: 你的主张是对的,但我不能,我做不到(见
《说苑·政理》)。宋君的态度使孔子一行十分失望,便离开宋国赴郑国。
颜回随孔子在郑国考察了大夫子产的政绩,考察了乡校,拜祭了子产。在位的郑国君臣无意留用
孔子,孔子一行只好离开郑国赴陈国。陈是南方妫姓小国,相传是舜的后裔,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
阳)。不久,颜回又随孔子赴晋国。晋是春秋时颇有影响的大国。能在晋国从政,推行孔子的治国之
道,其影响所及远非他国所比。行至黄河东岸,听说赵鞅杀害了贤臣鸣犊和窦犨,孔子一行不能西行,
再回到卫国,不久由卫国再次入陈。此时颜回已是而立之年,按周礼,颜回应独立讲学或从事其他社
会工作,只是他在孔门中处于首要地位,不得不以“回不愿仕”放弃了出仕做官的机会。
鲁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491~前489年)这段时间里,颜回在随孔子到楚国去的过程中,曾辗
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楚王听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就派
人去聘请孔子。消息传到陈蔡,两国大夫深恐孔子入楚对己不利,便派兵拦截。孔子师徒最初不了解
陈、蔡派兵的意图,为躲避军兵的袭扰,他们只好在旷野中行进,不料陷入了绝粮的境地。“孔子知
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未吾知邪?人之不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
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
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
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
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
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
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史记·孔子世家》)这段记载,
主要是说:为了坚定弟子们的信念,孔子把弟子们叫到身旁,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
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
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
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他说:伯夷、叔
齐是仁者吧,却横遭杀害。这说明仁智的人也会不遇时而遭厄运。至于降低标准,迎合世俗,实际是
放弃理想,更要不得。孔子问颜回如何理解。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
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
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
的议论,很是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
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
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饭吃。便跑
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也
不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非
止一日,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缘故。你等等,我将问他。孔子把颜回叫到身
边说:日前我梦见先人,大概是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端进来,我将祭奠先人。颜回对夫子说:
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孔子说:
是这样,我也一起吃吧。颜回出来后,孔子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从此以后,大家更加信赖颜回。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颜回随孔子离开负函,经陈、仪、蒲回到卫国帝丘。鲁哀公十一年
(公元前484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品到卫国
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