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颜氏仕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6&rec=26&run=13

颜友初为小邾国国君时,周王室并没明确封敕。后来周王封颜友为子爵,小邾才有了合于礼制的
名份。但小邾国小力弱,不能不受鲁国的节制。就小邾本身而言,也需要依靠鲁国的支持以保证其国
家的安定,小邾遂成为鲁国的附庸,所以颜友的后人多在鲁国任职。
颜友生爽,为鲁下大夫。爽生连,连生噭,噭生鸣,为鲁上大夫。鸣生音,为鲁司寇。音生羽,
羽生训,训生简,简生箱,俱为鲁下大夫。箱生囗,囗生景 ,景生整,整生恤,恤生求,俱为鲁司
寇。 求生有, 为鲁邑宰。有生无繇,字路(亦作季路),为鲁卿士,娶齐姜氏,于鲁昭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521年)生颜回。
小邾虽为子爵小国,但在建国时也必须按当时的制度完善其作为一个小国的建制,如设学、建庙
等。小邾国的庙、学规模比邾国小,但内容却承袭邾国庙、学的基本内容。其后虽附庸于鲁,但其庙、
学并不因附庸而废止。庙供先祖,以示不忘本源,求先祖之灵佑助后裔;学是培育人才的场所,使后
代不乏治国人才。
周代各国国学的教学内容是与本国的文化基础是一致的,所以各国的教材内容在类似的基础上又
各有不同。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第一篇中说:“考三邾氏族应分二支:一为三邾人民,一为
三邾君主。其土著人民,乃炎帝、神农之后,当时所谓东夷者也。其分封君主,乃黄帝、轩辕之裔,
当时所谓华夏者也。邃古之世,震旦神壤,此二大民族并峙对立,黄帝兴而炎帝微,其子孙遂为被统
治者,三邾之土著,其一也。黄帝后裔,历唐、虞、三代,类为统治者,三邾之君主,亦其一也。土
著与君主既不同族,今当分别言之。”
三邾既然是由炎(东夷)、黄(华夏)两大民族组成的国家,三邾文化自然就是炎、黄两大民族
的文化,其国学的教材必须包含炎族文化与黄族文化。作为炎族文化的代表就是《易》(或曰八卦)。
近人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通说》第一篇中说:“《易经》原为筮书,八卦在筮人之手,则成为巫
术之工具。”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四篇四章中说:“蓍筮之术,出于农业社会,从其用具字
又求之,固不可诬也。农业为炎族发明,蓍筮类掌于巫,巫亦炎族之俗,八卦传出伏羲,伏羲固华夏
土著, 炎帝祖先。 彼此参证,是卦筮一科,固亦炎族之遗也。”《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
(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不过伏羲时代的八卦与后来的《易》相比,前者只
能说是一个雏形,经数十代人的发展才成为较完整的《易》。
炎黄之争的结果是炎族被逐出中原,散居四方,后被称为四夷。炎族后裔寓居四方的同时也带走
了炎族文化的《易》,所以夷人多巫术。未能迁居四方的炎族人便成了黄族人的奴隶。在炎族人成为
奴隶之后,有的作为耕田种地的力役,有的专司歌舞供奴隶主娱乐,有卜算专长的则用其卜算技艺为
黄族人服务。开始不过是父传子承,后来由于这些专门技艺受到黄族人的重视,有的还做了官,于是
黄族后裔也注意学习炎族文化中的卜算等技艺,如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时曾以八卦卜吉凶。
被迫迁居东方的炎族人,后称东夷人,在后来邾国的辖区内居住较集中,地理环境好, 文化比
较发达, 保存了更多的炎族文化。周朝初年,邾复国之后, 不能不重视当地土著夷人的风俗文化。
于是邾国土著夷人世代相传的《易》也就逐渐为邾国贵族接受,并成为国学的教学内容。
小邾建国,其国学承袭了邾国国学的教学内容,但不久小邾成了鲁国的附庸,其国君便成了鲁国
的大夫。
古时,大夫的采邑称家,其家传之学称作家学。小邾国的国学随着小邾地位的变化逐渐演变成颜
氏家族的家学。后来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年幼的孔子居住于颜氏家中,也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