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陋巷之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6&rec=22&run=13

山东曲阜,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华夏、东夷两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
早期的文明。至今从境内保存下来的二十余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仍可见到他们征服自然的
遗迹。不少古籍中,还有炎帝、少昊徙都曲阜,黄帝生于寿丘,舜于寿丘作什器的记载。商代前期,
曲阜名奄,第十八代商王南庚迁都于此, 盘庚迁都于殷后,奄为商王朝的重要属国。周设鲁国,建
都曲阜。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秦代为薛郡治。隋初,改县名为汶阳,不久定名曲阜。曲
阜一名在《礼记》一书中就已出现,因“鲁城中有阜,逶曲长七八里”而得之。宋代因黄帝出生于曲
阜寿丘之故, 宋真宗下诏改称仙源县,金代复曲阜县名沿用至今。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西周初年,宰辅周公旦受封于鲁,由其长子伯禽代为就国,建都于“少昊之墟”曲阜。因周公业
绩卓著,成王特赐予鲁国大批典章文物。周公死后,准许鲁国建立太庙,郊祭时使用天子礼乐。鲁国
一向恪守周礼,重视保存古代文化。即便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古代礼乐仍然在鲁国得以完
整的保存着,因而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春秋末期,孔子在鲁都阙里聚徒讲学,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生中“弟
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培育出了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著名弟子,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
之有效的理论。晚年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在古代典籍
的整理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了“重仁尚礼”的
儒家学说,把中国古代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春秋时,鲁国都城内原无“陋巷”之名。自颜回入孔门后,孔子在称赞颜回好学时说:“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于是后人便把颜回当
时居住的地方称为陋巷,其街道称为“陋巷街”。
陋巷故址在鲁故城鲁国宫殿与归德门之间, 向西距孔子讲学的杏坛约一华里。1977年考古勘探
资料证实,当时这一带没有高大而豪华的建筑。在这里居住的,多是无实权的贵族士大夫后裔,如孔
丘、颜回等。其房舍街道与其东约一华里的鲁国宫殿周围的豪华建筑群相比,自然显得简陋而狭小。
关于“陋巷”的“巷”字,有人解为“居室”,但未被多数学者接受。主要是因为春秋之后,儒
家学子已习惯于把“陋巷”解作:简陋的街巷。而曲阜人则把颜子故居所在的街道称作“陋巷街”。
“陋巷”之名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至今未改。颜氏家族被尊为“陋巷世家”
, 即祖居陋巷的世禄之家。后世外迁子孙也多以“陋巷”命名新居之地,以示不忘先祖。如:北宋
末年,颜子四十九代孙颜峣、颜歧等南迁。《颜氏宗谱》曰:“峣居闽之龙溪,岐居浙之白马塘。闽
名其居曰陋巷里,浙名其居曰陋巷村,皆示不忘本也。”又曰:颜岐“葬陋巷桥北,有颜尚书墓道碑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