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颜回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6&rec=128&run=13

曲阜师大·李启谦
一、 家世履历
颜回, 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1年,死于公元前481
年(少孔子三十岁) 。其家庭情况,《论语·雍也》篇说他是“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生活是比较贫寒的。不过,《史记·弟子传》记载,他和他父亲颜路是
“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从他们父子都跟着孔子读书学习这一情况看,其家庭也决不会一无所有,
其身份也决不会是奴隶。《庄子·让王》篇有段材料说:“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
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zhan、音毡、厚粥)粥;郭内之
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回不仕’。”如果此材料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话,那么,颜回的出身可能是
有一定家产的自由民。其履历比较简单,可用两句话概括:终身没任官职;一直跟随着孔子学习和生
活。直到死,基本上没离开过孔子。
在颜回的研究中,有如下几方面问题进行探求。
二、 颜回的生卒年代问题
颜回的生卒年代, 是目前还没解决的问题。 在《论语》的《雍也》和《先进》两篇中,都曾提
到他是“不幸短命死矣”。这是虽然指明他是早死,但是,既没说是哪一年生,也没说是哪一年死,
又没说死时的具体年龄。在其他古籍中,谈到具体年代或年龄的有如下一些记录。
《淮南子·精神训》:“十八而卒。”
《列子·力命篇》:“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十八。”
《孔子家语·卷九》:“少孔子三十岁,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一早死”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颜渊死。”
《史记·孔子世家》:“鲁哀公十四年春……颜渊死。”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少孔子三十岁……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论语·先进》记载,伯鱼死在颜回之前。
南北朝以后的著作中,还有一些别的不同记录,如《文选·辨命论》引《家语》说:“三十二而
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引”引“家语”也说:“三十二而死”,因参考价值较小,不便
一一列举。
从以上资料看,颜渊早死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具体的生卒年代,各书记载却极不一致。这就需要
仔细考究一番。
第一,“十八而卒”的说法不能成立,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期间,颜回是自始至终一直跟随着的,
如《论语·先进》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被围于匡是孔子离开鲁国第二年的事,这时颜
回就已跟着了。到了周游列国的晚期,“在陈绝粮”时,颜回还给孔子想法做饭吃。从这些情况看,
完全可以证明,颜回是自始至终参加周游的。而孔子周游列国共十四年,如果说颜回十八岁就死去,
那么他跟着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时就是四岁了。然而,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刚刚断奶的娃娃就能跟着去
宣传儒家的学说。所以说十八岁而死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第二,《孔子家语》的“少孔子三十岁……三十一岁早死”的记载,也和事实对不起号来。说他
比孔子小三十岁,而他自己三十一岁就死去,要是按此计算,孔子六十一岁时颜回就死去了(三十加
三十一等于六十一)。可是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等可靠资料证明,孔子六十三岁在陈绝粮时,颜
回还在孔子身边积极活动,他绝不可能在此以前就死去。
另外,《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二十岁时生伯鱼,伯鱼五十岁而死,伯鱼死时,孔子是六
十九岁。又根据《论语·先进》篇的记载,伯鱼死时,颜回还活着。这就说明,颜回死是孔子七十岁
以后的事,绝不是在此以前。总之,那种认为颜渊三十一岁(孔子六十一岁)时就死去的说法是不可
信的。
第三,根据前面的推算,颜回是在孔子七十岁以后死的,可是,“以后”到什么时候呢? 也需
要弄清楚。这里有两份可靠的资料作出了回答。《春秋公羊传》 载:“哀公十四年……颜渊死”;
《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颜渊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死,两书记载相同,
因之可以相信。另外,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时,孔子是七十一岁,这个时间也和其他事迹
相符合。可以肯定的说,孔子七十一岁时颜回死去是没有问题的了。
第四,颜回死的年代弄清楚后,就需要进一步探求其出生的年代。对于此问题,《史记》、《孔
子家语》皆有一致的记载,即孔子比颜回大三十岁,也就是说孔子三十一岁时颜回出生, 而这正是
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由此也可推算出颜回死时的年龄是四十一岁。
本来这个问题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推算解决了,可是,《孔子家语》说:颜回死时,不是四十一岁,
而是“三十一岁早死”。如果孔子七十一岁时颜回死,颜回死时是三十一岁,那么,孔子比颜回就不
是如《史记》等书所说的大三十岁,而是大四十岁了。这样就又出现了问题。
经过仔细考查,我认为孔子不可能比颜回大四十岁,因为孔子是在五十四岁时开始周游列国的,
如果大四十岁,那么开始周游那年,颜回也就是十三周岁多一点。孔子说他自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 , 他收的学生也要求在十五岁以上,如他说:“自行束脩(十五岁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
焉”,就是说的这个意思。那么,十三岁多一点的人,孔子是不会收为弟子的,更不会叫他跟着周游
各国。可是颜回确实在一开始就参加到周游列国的行列当中去,这就说明,当时颜回的年龄绝不是一
个不足十四岁的童子,而肯定是一个成年了,如此说来,《史记》中说的“少孔子三十岁”的记载是
合乎事实的。因为按照这个数字推算,孔子五十四岁开始周游时,颜回已是一位近二十四周岁的成年
人了。
分析到此可以作出总结了。 即:颜回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生,这时孔子三十一岁。
而到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死。享年四十一岁。
我的这个结论,并不是什么发明,因为古人早有此说,如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雍也》 篇的注
释, 在介绍的各种说法中,就有这样的观点,说:“李氏锴《尚史》辨之云:‘颜子卒于伯鱼之后,
按谱,孔子七十而伯鱼卒,是颜子之卒当在孔子七十一之年。颜子少孔子三十岁,是享年四十有一矣’。
江氏永《乡党图考》同。”古人的这种意见,是正确的。可是因为颜回生卒年代的说法很多,于是这
种正确的说法,后来就淹没在众说纷纭之中,以至目前在介绍颜回时,人们就不再提这种说法。这是
不应该的。现在我重新加以论证和分析,以求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颜回的为人和思想特点问题

孔子的学生,都属儒家学派,他们的社会思想,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同一学派的人,不
仅在性格、品行、学识上会有各自的特点,甚至在社会思想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研究孔
门弟子,一方面要了解他们的共性,也要研究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使探讨深入
一步。而颜回的特点,可以看出如下几方面。
1、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孔子开始收留颜回做弟子时的情景,在《论语·为政》篇里有段记录
说:“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就是说,孔
子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不但不谈个反对意见,而且连个疑问也不提,简直象个愚蠢的人。可是后来发
现,他不但能完全理解所讲的内容,而且还能有所发挥。颜回不是愚不愚的问题,而是聪明过人的程
度问题。子贡这个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就坦率地说不敢和颜回相比。他说他自己能做到“闻一以知二”,
可是颜回能“闻一以知十”。孔子也对子贡说:我同意你的看法,你是不如颜回的。由此可见,颜回
天资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他不仅才智出众, 而且还特别好学。 在《论语》的《雍也》和《先进》篇中,曾两次记载了孔
子称赞他的好学的事。 如《雍也》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除了颜回
外,再没有任何人能称之为“好学”的了。
他好学的精神,从已有的材料看,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早作晚息攻读诗礼,如子贡称
赞说:“夫能夙兴夜寝,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家语·弟子行》)。
二是生活清苦,志学不辍,如孔子说他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所谓“不改其乐”,就是他忙于学习,学中有乐,忘记生活艰苦的事。正因为如此,
所以他的学业很快,孔子就曾称赞他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
孔子本人是位“学而不厌”的人,他对于白天睡觉的宰我,斥之为“朽木不可雕也”,而对于好
学的颜回,自然是称赞了。孔子格外喜爱颜回的原因很多,而勤奋好学也是个重要的因素。
2、 尊敬老师,德行出众。尊师是所有孔门弟子的共同具备的品德,不过颜回在这方面表现得更
突出和更具有特点。第一,完全听从孔子的指教。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宰我等学生,好提个问题,
好谈个不同的意见,有时甚至还和孔子辩论几句。如“子见南子, 子路不悦”(《雍也》),谈到
“正名”时,子路还说孔子太“愚阔”,致使孔子斥责子路为太粗野(“野哉!由也”)。宰我在问
“三年之丧”时,更和孔子辩论起来。气得孔子说宰我缺少仁德(“予之不仁也”)。等等。而颜回
对孔子却是百依百顺,从来没说半句违背孔子言论的话,致使孔子说出了“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
所不悦”(《先进》)的评论。第二,完全按照孔子的学说行事。有些弟子,经常背着孔子做些违反
孔子旨意的事,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气得孔子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
也”(《先进》)。冉求和子路想帮着季氏伐颛臾,也违反了孔子的思想。“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
子曰:‘不可’ 。 ”门人果然厚葬之。气得孔子说:“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还
有一些类似的例子,不必一一列出。总之,有些弟子是常做些与孔子意见不一致的事。可是颜回则不
然,他是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行事的。如颜回问仁后,马上就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
渊》)。第三,时时跟随孔子。在孔子的门人中,有的在某地为宰;有的做别人家臣;有的出使各国
等,总之,经常离开孔子。可是颜回不然,在古籍中,很少有颜回离开孔子的记载。少正卯和孔子争
弟子时,颜回是“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论衡·讲瑞》)。在周游列国期间,在卫
国匡地被围困时,曾失散过,一段时间没见面,孔子就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则说:“子在,
回何敢死!”(《先进》)。从这里可以看岀他们师徒之间形影不离的情景。在《庄子》的《大宗师》
和《至乐》两文中,也曾说到颜回要离开孔子将到卫国和齐国去的内容,不过这些寓言性的文章,不
能完全当作事实来看待。当然,颜回也绝不是不离孔子一步,汉代的《说苑·敬慎》篇就有“颜回将
西游”的记录,不过他和其他弟子相比,离开的次数是少的,离开的时间是短的,这是可以肯定的。
总之, 尊敬老师是颜回的一个突岀的特点, 颜回死时,孔子自己就说:“回也视予犹父也”(
《先进》)。后人也有曾如下的评议,说:“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吕氏春秋·劝
学》),曾子是个孝子,那么颜回就像孝子侍奉父亲一样来侍奉孔子。颜回的这种行为也影响了其他
弟子,所以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颜回尊重孔子最主要的是尊重孔子的思想学说,而孔子的学说主要是以“仁”为岀发点和归宿点
的仁德、仁政思想,所以颜回在仁德修养方面,特别下功夫,从而也取得了突岀的成绩而受到孔子的
称赞。孔子曾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又说:“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先进》)。颜回的仁德修养,仅就已见
到的材料,可归纳如下几点。
第一、 不自我夸耀。孔子“仁”的品德中,包括谦恭,同时也反对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孔子
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颜回首先在这方面修养得比较好。当孔子问到他将来如何做人时,他
就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就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他
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确实做到了不争名、不夺利和“敏于事而慎于言”的。
第二、 安贫乐道。在孔子的“仁”学中,包括着合乎道的利益要争取,不合乎道的利益则视若
浮云,在任何环境中,也要守道不移。前引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的表现,就说明
他有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品行。
第三、 于事不强求。孔子曾对颜回说:“用我,就干起来;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咱俩才能
做到吧!(参见《述而》)。这就说明,颜回对于做官是不强求的,而这一点是合乎孔子的为人之道
的。
第四、 “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孔子在《雍也》篇中称赞颜回的话。这就是说,他不因怒于甲,
而把怨怒之气发泄在乙身上。本来他就安贫乐道,不好发怒,再加上不迁怒,所以在生活中,他总是
谦和待人,很少有发脾气的事出现。另外,“不贰过”就是不重犯同样性质的错误。关于这一品德,
不仅在《论语》里有记载,而且在《易·系辞》中也说他是“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不贰过”确也是他的另一个特点。
孔子说他“其心三月不违仁”,而“仁”又包括很多方面,很多种的品德,如恭、宽、敏、惠、
温、良、俭、让、孝、悌、忠、信等等。所以颜回还会有其他种品德,可是史书缺乏记载,我们也就
只能谈这些。不过仅从上面的情况也可以看出他在道德方面的总趋向是和善谦恭礼貌待人的。
3、君臣协调,天下安宁的理想社会。他除了有上面这些个人修养方面的品德外,还有与此相联
系的政治志向和社会理想。关于这些方面的材料,在《说苑》、《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书中,
有大体相同的记载,下面仅引一段材料试作分析。
《韩诗外传》卷七载:孔子和子路、子贡、颜回等师徒四人,一同游于景山,登高四望,顿时精
神开朗。孔子便叫弟子各言其志。子路首先发言,说:拿起长枪,率领三军,用武力保卫国家的安全,
我子路定会建立头等功劳。子贡接着说,两国相仇,双方的战士已列好打仗的阵势,眼看一场撕杀就
要进行。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明战争对两国的利害关系,以解除两国之难,我是能建立特等功勋的。
最后颜回谦虚了一会便说:“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
侯,莫不从义尚风,壮者趋而勤,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
天下咸获永宁。蝖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 臣和于下。 垂拱无为,
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子路)何进而救,赐(子贡)何难之解。”
最后孔子发言时,极力称赞颜回的志向,说:“圣士哉,大人出,小人匿。圣者起,贤者伏。回与执
政,则由、赐焉施其能哉。”这段材料比较全面的表现出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分析起来,可以看出如
下几点。
第一、他追求的社会是,群臣一心,上下和睦,衣食富足,老少康健,四国咸服,天下安宁的无
战争无饥饿的社会。
第二、 用什么手段达到这个目标呢? 在此他提出对君主用“道制”,对大臣用“德化”,对下
层则是“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总之,是以教化的办法来达到他的目标。
第三、以什么思想为指导来进行教化呢?在这里他提出了用道、德、义、礼、仁等规范为教化的
内容。这样颜回的理想、手段、指导思想就很清楚的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些思想和孔子的学说是一
致的。
或问这段资料的可靠性是否有问题。 我认为基本上是可信的。 第一,《韩诗外传》是西汉初期
的作品,离战国不远,能记录些较合乎实际的、流行于当时的故事的;第二、该书是属于儒家的古籍,
它不像《庄子》 、 《淮南子》 、 《列子》等书,往往把孔子、颜回等人打扮成道家人物。也不像
《韩非子》等书,把孔子等人描绘成法家的面貌;第三、这段话的基本思想,和《论语》、《孟子》、
《史记》所记的颜回思想是相符合的;第四、这段话在《说苑》、《孔子家语》等书中,均有大体相
同的记载,总之,应当说是基本可信的。
4、 顺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因素。一谈到“自然无为”思想,人们自然联想到老、庄道家学
说。因为它是以“自然无为”为出发点,同时又把它当成归宿点。是“自然”第一、“无为至上”,
是无为主义。当然老、庄道家的“无为”思想,表现得最为突出。但是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中产
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好像只有道家才讲它,而其他学派都完全排斥它似的。其实不然,仔细一研究,
便会发现,在儒家、法家的思想体系中,“无为”思想也都有存在的余地。如法家著作《韩非子》中,
不但有专门解释道家思想的“解老” 、 “喻老”两篇,而且在“扬权”、“大体”等文中,也大讲
“自然无为”思想(限于篇幅,不便引原文)。当然他是在承认“法”的前提下讲“无为”的,而且
把“无为”当成了君主驾御群臣、推行法令的手段。虽然如此,但是法家确实在一定前提和条件下,
也在讲“自然无为”。
在孔子的思想中同样是这样,他虽然强调用仁、义、礼、智等教化办法来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
但是在这个前提下,也讲点“自然无为”。如他在《论语·卫灵公》中就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巳矣! ” 舜是孔子尊崇的对象,他又认为只有舜这样的圣人,才能做到
“无为而治”。可见孔子也认为“无为而治”,是种高明的办法和境界。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治”
呢?孔子也提出了好几个途径,第一,要“为政以德”。他认为只要如此,就好像北极星一样,他虽
然安静不动,其他星辰也都自然地环绕着它旋转(参见《为政》 ) 。第二,是要以身作则。他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子路》),就是说在上的只要以身作则,就是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自然能
行得通。第三,是任用贤才。孔子为什么说,只有舜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呢?就是因为舜能任用贤
才,也就是前人所说的那样,“所任得其人,故优游而自逸也”《三国志·吴志·楼玄传》,这样理
解是对的。总之,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是有“无为”的思想因素的。
我们再回到颜回的研究上来。孔子的众多弟子是各有所长和各有特点的,子路、冉求性格直爽,
长于武斗,善于政事;子贡、宰我等能言善辨,擅长外交。在他们的身上是很少能找到“无为”思想
的。而颜回与他的这些同学不一样。他性格恬静,长于深思,而以德行出众著称于世。在颜回身上,
却较多的存在着“自然无为”的思想因素的。其主要表现是:第一,他的安贫乐道,于事不争和“不
迁怒”的品德中,有着浓厚的“无为”思想因素。因为安贫乐道、于事不强求,虽不是不求,但却是
想顺其自然,以“瓜熟自落”的思想等待着事情的解决和成功。另外,他以身作则,安贫乐道,是行
“不言之教”,也是想叫别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学。总之,“无为”因素是明显的。第二,在他的理
想社会中,有“无为而治”的成份。如他曾说:“愿得明王圣主为之相,使城郭不治,沟池不凿,…
…”(《韩诗外传》卷九)。又说“愿得小国而相之,……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
道,从容得礼”(同上书·卷七)。这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不少一致的地方。
在《庄子》一书中,共有十四处谈到颜回,它完全把颜子打扮成是一个“避世”、“坐忘”的道
家人物,这当然是不对的。但是孔子这么多弟子,庄子为什么偏偏把颜回请出来进行这样的重新塑造
呢?这里绝不是毫无道理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存在“无为”这种因素。而这一点
也就构成了他区别于其他弟子的一个特点。
四、颜回的思想评价问题
在介绍完了颜回的思想后,还必须在如何评价和如何对待的问题上加以探讨,因为这是我们的落
脚点。下面就几个方面试作分析。
1、 政治思想问题。前面谈到,在颜回的思想中,确有“无为”的思想因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
地认识到,颜回绝不是个无为主义者,绝不是个老庄道家式的人物,而是一位儒家学派的典型代表。
很多材料足以证明这个问题。首先,他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颜回当然
是位最积极的追随者;其次,颜回所修养的主要是儒家的“仁”(“其心三月不违仁”),而不是道
家的“无为”;再次,颜回不是个“出世主义者”,而是位有雄心的积极“入世”的人物,如他说: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他自比尧舜,说舜是什么样的人,
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也能像舜那样把社会治理好。由此看,他绝不是个逃避社会的许由式
的人物,而是积极入世改良社会的孔子的信奉者。
既然是位孔子的信奉者,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他的社会主张。对孔子如何评价,对他也
应当如何评价。关于孔子的这方面的评价,我已在多篇论文中作了阐述(详见《孔子研究》)。概括
起来说,就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关于颜回的理想社会等问题前面已经介绍过,他和孔子一样对人
民有同情心,对社会有个善良的愿望,希望在不打破原有制度的情况下,进行一些改良。总之,和孔
子一样同样是位想改良社会的人物。
世界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东西, 所谓颜回完全按照孔子的学说行事, 这里的“完全”也是和
其他弟子相比而言的,实际上颜回和孔子的思想也有差异性。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第一,孔
子虽然主张以仁义教化来治理社会,但他并不排斥猛的办法,而是主张宽、猛相济的。可是颜回则不
然,从现有资料看,未见颜回说半句用猛来治国的话。 或问, 现有资料未有,不等于颜回没说。是
的,不过颜回反对以“猛”治国的话却多次发现。如前面介绍的《说苑》、《韩诗外传》等书,所记
录的孔子和弟子各言其志的那些话中就有。当子路说他愿意用战争手段保卫国家,孔子称他“勇士哉”;
当子贡说完了后,孔子称他是“辩士哉”;而颜回对他俩不但不肯定,反而说:“尧舜桀纣,不同国
而治,二子之言,与回言异”,随之就又说出他的教化治国之方。可见他是不太赞成用暴力手段治国
的。孔子把这种办法就放在次要的地位,而颜回就根本不谈它。第二,不用“猛”的办法治国,还有
政令、教化、无为等途径。儒家学派的特点是最注重“教化”的,而颜回也不例外,也是以教化为主
的。不过和其他人相比,颜回的教化思想中“无为”的因素更多一些。前面已作过分析,在此不赘言。
颜回时代是列国争强、大夫争权的时代。而中国的客观历史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由奴隶社会
走向封建社会,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颜回反对用这种手段,这就说明了他的这一主张是不合乎时
代要求的。
2、 道德修养问题。颜回德行出众,在这之中,有很多可贵的品德,至今还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尊敬师长,是古今中外得到普遍承认的一条师生关系的准则。颜回在这方面的修养更为突出,他为后
学者立了个好的样子,这应给以充分肯定。妄自尊大,夸夸其谈,是交友的障碍,是学习的敌人,而
颜回与此相反,他具备虚心好学,不自我标榜和吹嘘的品德,确是可贵的,至今还具有榜样的意义。
他的“不迁怒,不贰过”的品德,是人人都应争取做到的规范,它已被传颂了数千年,而且今后还应
给以肯定并加以效法。总之,颜回虽在其他方面给后人的影响不大,但在这方面却给后人留下了珍贵
的值得学习的遗产。
当然,他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也需要提出加以认识。首先,他尊重师长总起来说是对的,但他
处处、事事、时时听孔子的话,照孔子的意见办事的盲从态度就不对了。因为,就是按照儒家的是非
标准去衡量,孔子也有不对的地方。如鲁昭公娶了个同姓夫人, 是违背周礼的同姓不婚的规定的。
可是当别人问鲁昭公是否知礼时, 孔子竟然说是“知礼” ,这显然是不对的(《述而》)。如果
唯命是听,势必随着错下去。其次,庄子说颜回对孔子是“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庄子·田
子方》),颜回确是只跟在孔子后面,不敢多走出半步,这样的品性,就又妨碍了年轻人的创造性。
再次, 他把尊师当成了绝对服从, 也不利于“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致使孔子也说出了
“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的话来。可见在这一点上他已发展到了尊师的反面去了。
另外,他安贫乐道、于事无争的为人之道,有可以肯定的成份,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也可作
些效法。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它也会损伤人的想象力和进取心,进而使人缺乏斗志。而它的社会作用,
不论对当时还是对后世,都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和消极的影响,所以对待他的这一品德,既不能全盘否
定,更不能当成放之四海都可行的德性。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对这种品德的应有的态度。
3、 对后世的影响问题。颜回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他的思想言行对后世当然是有影响的。下
面试作研究和论述。
第一,“颜氏之儒”的问题。《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了八派,有子张之
儒,子思之儒,孟氏之儒,其中也有“颜氏之儒”。在孔子的学生中,共有颜氏门徒八人,除颜回外,
还有颜无由、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等(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韩非子所
说的“颜氏之儒”的“颜氏”是指颜回呢,还是指其他人呢?对此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颜回
是孔子最得意的高才弟子,影响最大,他肯定能形成一派,所以这里的颜氏就是指颜回。有的说,颜
回虽然高才,但他还未能招收弟子就在三十一岁时死去,他不可能形成一派,所以就认为这里的“颜
氏之儒”是指其他颜氏所形成的学派。到底是指谁呢?由于资料不足,直到现在也无法作出令人信服
的结论来。 不过有个问题,可以在这里申述一下,就是过去认为颜回三十一岁死的说法是不对的,
实际上应是四十一岁而死。(前已论证,不再重复)一般在“三十而立”之年就可以招收弟子,那么
颜回已超出这个时间十一年,他在这个时间内,完全可以独立讲学和招收弟子。
另外,《说苑·敬慎》中说:“颜回将西游”,《孔子家语·贤君》也记:“颜渊将西游于宋”
等等,这也说明颜回已能独立活动。从以上的情况看,颜回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一派。不过文字只能写
到这个地步,因为除了这点情况外,这个学派活动的任何资料也找不到。所以,这个问题只有存疑。
第二,颜回对后世的影响问题。虽然找不到“颜氏之儒”这个学派对后世影响的材料,但是,颜
回个人这方面的材料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历代政府,为了安定社会秩序,无不宣扬儒家学说和推崇孔子,而在这个过程中,也给颜
回以很高的地位。据《后汉书·明帝纪》载,东汉明帝十五年东巡狩“三月……幸孔子宅,祠仲尼及
七十二弟子”,从这以后孔门弟子就受到帝王的祭祀(《陋巷志》说,西汉高祖十二年祀以颜回配享,
不知可信否)。颜回在诸弟子中不但居其首位,而且三国南北朝时期很多帝王在祭孔时,往往独以颜
回配享。以后祭孔配享的有十哲、四配十二哲等不同的名称,不论如何变化,而颜回总是列在第一位。
另外,历代也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贞观二年,尊为“先师”,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尊为“兖公”,
宋大中祥符二年尊为“兖国公”,元至顺元年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尊为“复圣”。谥号
可说是越来越崇高。与此同时,他的影响当然也就越来越大。
其次,颜回思想对后世影响的实际内容问题。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的仁德治的主张就是他的主
张,所以这方面的影响也就淹没在孔子的影响当中。他的“无为”思想因素,更不能和庄子相比,所
以也没有什么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好学精神和各种品德。
颜回不但好学,而且善于学习,他颂扬孔子时说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实际上他是既能博,
又能约。也就是学了以后能概括出本质的东西和抓住要害的问题。东汉光武帝在召集大臣讨论五经等
问题时,范升就说“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颜
渊可谓善学矣”(《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称赞颜回好学的材料很多,不必多举。 总之,
在这方面对后世是有不少影响的。
颜回的品德出众,后人往往把他当成善良、仁德的象征。如东汉延笃在论证仁孝的密切关系时说:
“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根本也……。盖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以
为称,虞舜、颜回是也”(《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这里不仅把颜回当成仁德的象征,而且还
和舜并提,可见他对颜回的品德是如何的尊重。同时这也反映出颜回给他的影响。
人们把颜回当成“善人”的代表,同时在说明善人不得善报时,也往往以颜回作为例子。《史记
·伯夷列传》说:“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
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颜回早死,成了说
明了善人不得善报的例子。
他的“好学”精神的消极影响也是很清楚的。历代统治者,往往借着宣扬颜回学习精神,叫人们
死读书,以达到禁锢人们头脑的目的。如明代正德四年御制碑文就说:“颜子在圣门独称好学,而终
日默然如愚”。统治者就是喜欢人们“默然如愚”,而不喜欢有什么不满情绪,更反对有反抗思想。
在抗日战争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人还在提倡颜回的那种箪食瓢饮关门读书的精神,其影响之坏更是不
说自明的。
他的“安贫乐道”、对老师的盲从、自然无为思想因素等等,也有不好的影响。不过类似这方面
的东西, 远不如老庄道家, 所以这类消极的东西,也就淹没在道家“无为”的消极影响的大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