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汉书注》的古文字考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6&rec=104&run=13

颜师古出身于世代精于儒学的仕宦之家。世传《周官》、《春秋左传》等专门学问。祖父颜之推
为了鼓励子孙承继祖业,扬名后世,特撰《颜氏家训》二十篇。由于他很重视子孙们语言规范化教育,
为颜师古成为一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奠定了基础。
颜师古生性简峭,由于才气超群而累被重用,但同时也因此而遭人嫉恨,谗言以至累被遗落,使
得颜师古对仕途开始心灰意冷,于是闭门谢客。“葛巾野服”,浪游于荒原林野之中,搜求古迹、古
器、耽好不已。后又奉诏与诸博士撰写《五礼》,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 完成,颜师古进爵为
子。当时太子承乾命令颜师古注《汉书》,颜师古解释详明,为当世学者所重视,唐太宗令编之内阁
并賜给颜师古帛物二百段及良马一匹。
颜师古既是治世英才,又是一位著名学者,其所注《汉书》以及《急就章》,大行于世,奠定了
后世《汉书》集注的基础。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主要作者是班固,但并非成自一人之手,其前有所承,
后有所续。该书叙述了前汉(包括王莽十五年)229年的史事。它的体例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断代史,比《史记》组织更加严密,成为后来一切正史编纂格式的范例。范文澜在其《正史考
略》中指出:中国自汉以下,政尚专制,忌讳滋多,本朝之人不敢指斥本朝,以速罪戾。班氏史体,
最合著述家之心理,盖之前朝之事,危疑较少。讥谈政事,臧否人物,均视在当代为自由,《汉书》
家独盛于后世,即此故也。
《汉书》在史学上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创立了一个纪传体断代史的规模,体例完整,记载系统完
备,这是《汉书》最突出的特点。另外《汉书》在历史学、地理学史、目录学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重
要的价值。所以,自《汉书》著成之后,就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后汉书·班固传》言:“当世甚重
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刘知几《六家》篇中也这样评论道:“《汉书》家者,其先出于班固,马
迁撰《史记》,终于今上,自太初以下,阙而不录。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前篇。至于固,乃断
其高祖,尽于王莽,为十二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勒成一史。目为《汉书》。……究西汉之都
首未,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列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
然而,由于时代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书中不免存在错漏之处,而且,由于《汉书》喜用古字古
训,在开始传布时,就有人感到阅读困难。为了适应人们阅读以及利用《汉书》的需要,从东汉末期,
就有人开始对《汉书》进行注解。现存《汉书》之注解,以东汉应劭,服虔为最古,此二家注解的重
点在于音义。但是汉代的注解是零散的,间或仅注一篇一章。到了隋唐时期,对《汉书》的注解有了
很大发展,颜师古之《汉书》注,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颜师古在他的《汉书叙例》中言:《汉书》
旧文多有古字,解说之后历经迁易,后人习读,以意刊改,传写既以,弥更浅俗。今则曲核古本,归
其真正,以往难习者,皆从而习之。
颜师古注《汉书》是在二十三家注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采用集注的形式,广采众说。先征引诸家
不同的说法,然后再“师古曰”下断个人的见解。颜师古采用汉人注经的方法注史,但又不恪守成规。
既博取众说,而同时又有所选择。其中所采纳的以东汉应劭、 服虔,西晋晋灼、臣瓒,东晋蔡谟五
家注最多, 纠正了许多班书原文以及历代注解上的错误。 清人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家
谱不可信》中赞道:“师古精于史学,于私谱杂志,不敢轻言,识见非后人所及。”
由于《汉书》喜用古字古训,故而奇文异字于书中比比皆是,这样正可体现颜师古的特长。 这
与其家学渊源是分不开的。 颜之推好古音古字,其《颜氏家训》之《音辞》篇言:“吾家儿女,虽
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颜之推所言古音,是以六朝音为主的,所以,颜师
古之《汉书》注中保存了大量唐代以前的古读音,而且,颜师古在注《汉书》时有许多条是从《颜氏
家训》中直接征引而来的。如卷七十五《晆弘传》,颜注“晆音息随反, ……韦昭、 应劭并音桂,
非也。”又如《文帝记》:“母曰薄姬”之“姬”,当音“yi”而不音“ji”,义众妾多之称。这就
保存了唐以前的大量古读,为后人研究音韵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研究《汉书》及当时的
社会背景都有重大价值。其次是注形体。《汉书》多用古字,后人不识,注释是非常必要的。其形式
多为“X,古X字”。如《五行志上》:“杼木土,古野字。 《艺文志注》 ,古善字。《杨恽传注》
古袖字”等等。第三,解释词义。《汉书叔孙通传》 :“高帝寝衣月出游高庙。”其中“月” 字服
虔等人误解为“月亮” ,而颜师古指出为“每月”之“月”(在句中做状语)。甚得其义。在给字
词注音释义的过程中,颜师古还指出了某些字词的演化过程。《汉书·食货志》有“藏镪”一短语,
“镪”为串钱绳,而后遂写作“镪”,变成了货币。在纠正前人其他注释方面,如“勺药,草药名”,
简洁而抓住了特点。对班书中的前后矛盾及批评家任意篡改原书的坏作风也提出了批评。
颜师古注《汉书》当简则简,该繁而繁,详略得当。偌大一部《汉书》,为避免重复,他采用了
承前省和探后省的方法,所以,在《汉书》注中常出现“已解于上”、“具见某篇”、“他皆此类”、
“其下亦同”、“凡信”等字样。这样既可使习研者前后对照,也大大节省了篇幅。但在需要详细说
明的地方,颜师古则不厌其烦,穷究其源。例如在《汉书,楚元王传》中颜师古对日食、地震等史实
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这样,就大大便利了后人对该历史真实情况的了解。
最令人钦佩的是颜师古朴实求是的作风。知之为知之,不知则为不知,是颜师古《汉书》注的又
一大特点。颜师古在注解《汉书》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决不似是而非,贸然断定。翻开一部
《汉书》注,不难发现,书中常有“未详”、“未达其说”、“未知孰是”的字样。或者,他只征引
他人注解,自己干脆不注,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这样评论道:“颜不长于天文地理,故俱缺之,
不假他人以訾议也。……善藏其短,而长乃愈见。”
颜师古集注《汉书》,不失卓然为一大家,这是人所共知的,颜师古汇集了汉、魏以来二十多家
的注解,成为古代最详之注。原书篇幅有较长者,颜师古分其为一百二十卷,成为后世通行之本。颜
师古所注《汉书》开创了《汉书》集注的体例。为历代研习《汉书》者所依本。清末王先谦作《汉书
补注》集合了颜注以后历代各家注解成为一书,附于颜注之后,是现在通行的《汉书》注解的最完备
的本子。
《汉书》是研究汉代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而颜师古之《汉书》注,大大便利了人们对汉书的阅
读和利用,所以,颜师古在中国训诂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