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庄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2&rec=342&run=13

立足实际 找准定位 加快发展

党委书记 栗 明 乡 长 徐恩良

董庄乡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区15公里,辖51个自然村,35个村民委员会;面积84.2平
方公里,其中,耕地4242.13公顷,水库23座;有13111户,47455人,其中女23455人,
非农业人口3618人; 乡村从业人员27134人; 在校学生3200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84‰。

董庄乡立足实际,找准定位,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治山、治水、治路、治
田、治村”的战略方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力打造了文明富裕、和谐优美的新
董庄。

2003~2005年, 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63亿元、3.46亿元、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9%、31%、36%;分别实现利税1150万元、1580万元、26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35%、 37%、6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为14146万元、18220万元、20868万元;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4957.4公顷、 3965.07公顷、 5726.67公顷,总产量分别为
23138吨、 21809吨、 34520吨;瓜菜面积为780.33公顷、834.47公顷、827.6公顷,
总产为21689吨、 19945吨、25464吨;大牲畜存栏分别为4100头、4122头、5497头,
猪存栏1.6万头、 2.27万头、2.64万头,羊存栏2.55万只、3.75万只、5.16万只,家
禽存栏19万只、 25.4万只、36.1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8114万元、11338万元、12319
万元;水产品总量22吨、95吨、98吨,渔业产值分别为11万元、60万元、73万元;农
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666万元、728万元、87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19
%;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7251千瓦、48126千瓦、52433千瓦;民营企业总产值分别为
28200万元、36800万元、49000万元,上缴税金分别为650万元、880万元、1500万元;
财政收入分别为820万元、 870万元、7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61元、2889
元、3236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48元、328元、34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2%、12%。
2005年全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880万元,实现小康程度为38.07%,比上年增长3%。

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围绕增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以林果、瓜蔬、
设施农业、畜牧“四大产业链”为重点,以政策扶持为依托,重点建设了农业综合开
发区、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九仙山观光旅游路董庄段、京福路绿色通道以及孔子庄
园, 并形成了一条由东大岭至孔子庄园贯穿董庄南北的观光旅游线。在连续3年的不
懈努力下林果面积不断得到拓展。 全乡葡萄达到400公顷,黄金梨166.67公顷,大枣
和核桃100公顷,红杏40公顷,甜柿40公顷,黄瓜育种26.67公顷、花生333.33公顷、
棉花233.33公顷, 蔬菜800公顷, 冬暖式草莓大棚470多个, 大小拱棚360个,面积
73.33公顷。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作物比例达到4:6;农业综合效益明显增强,
农业产值三年分别为4551万元、 5323万元、6918万元,三年造林分别为277.4公顷、
504公顷、308公顷,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4.5%、30.1%、34.1%,林业产值三年分别
为804万元、 771万元、685万元,2005年,引进集观光农业、科研、餐饮为一体的高
科技农业示范园项目,年底已完成水库扩容工程、星级宾馆建设招投标和种植区规划
设计, 修建围墙近2000米,植树8万棵,投资1000余万元。为使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实
效,使群众在调整中获得更大利益,加大了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大力推进科学管理,
积极引导农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管理,对农产品进行绿色包装,提
升档次。在此基础上,注册了“石门山”牌果蔬产品商标,还申请了无公害产地认证
和石门山葡萄、石门山梨两个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并成功通过省级验收。
由于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市场得到开拓,2005年,25万公斤黄金梨,市场价格看好,
销售十分顺利。以建设饲养小区、饲养基地为重点,着力推动了畜牧业规模发展,建
立了衡庙、西庄等10处生猪饲养小区,在石头河、后夏、石门山庄发展年出栏千头的
肉牛基地一处。 2005年,全乡畜牧业总产值12319万元。积极做好劳务输出,鼓励和
帮助群众进城经商、 务工,拓宽非农增收渠道。2005年劳务输出达到1万人,劳务收
入达到7000万元。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地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
力,全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三区两园一长廊”的发展框架,完善了基础设
施,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积极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
环境。加大传统企业的改造力度,鼓励现有民营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创新技术,创
新体制,引导现有民营企业集中资金上项目,扩大规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2005年,
民营企业个数达到1100个, 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实现22000万元,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
入19313万元,利税251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3%、467%。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
极向上级争取项目,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农村硬件投入。围绕治水,建设了
河拦蓄工程。 2004~2005年,投资100万元完成北村拦蓄桥、杨洼交通拦蓄一体综合
工程建设。围绕治路,完成“村村通”柏油路乡村道路建设。2004~2005年,建设柏
油路100多公里,配套建设桥涵50余座。围绕治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49万元,
对屈村等7个村面积466.67公顷的土地, 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
的开发框架进行综合整治,新修道路23公里,打机井14眼,建桥涵86座,其中,建大
型桥涵2座,铺设PVC管道1.5万米,土地平整、深耕、配方施肥850公顷,建农田林网
466.67公顷。围绕治村,整治村容村貌。加强农村通讯、有线电视建设,固定电话总
装机量7848部,电话村达到100%,有线电视网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起45条文明街,
村庄环境卫生实现专人管护。投资20万元完成敬老院改造。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投
资318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乡驻地商业区,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农民负担不断减轻。2004年农业税减少三个百分点,全乡农
业税116万元,比2003年减少116万元。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统一发放种粮补贴,
兑现良种补贴政策,全乡2000多公顷小麦实现了统一供种。认真落实各项社保措施,
2005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000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8人,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79万元, 救助困难户434户,组织动员全社会广泛开展送温
暖、 献爱心活动,捐款13000元,捐赠衣服5620件,都已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40800人,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全乡报销医疗费60多万元,
减少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高了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以理顺体制、精
简人员、优化结构、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各项基础工作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实施,
顺利、平稳地完成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时刻绷紧维护稳定这根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对排
查出的问题实行领导包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进一步健全完善突发性事件
处理机制,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利益的敏感问题,认真对待、周密安排、妥善处理。加
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乡村治安联防巡逻队的作用,坚持夜间值班
巡逻制度,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影响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全的流氓恶
势力和突出的犯罪活动。

安全生产得到强化,高致病禽流感得到有效防控。有重点地对学校、医院、食品、药
品重点行业、非煤矿山、化工企业、公共场所的安全及山林防火进行专项整治,落实
防范措施, 强化安全监管,杜绝重大恶性事故发生。乡财政及时拨付2万元的禽流感
防控经费,对全乡进行全面养禽普查,逐户进行防疫、消毒,密度达到100%,确保了
群众的生命安全。

计划生育和教育工作得到强化。大力加强基层基础、队伍网络、保障机制三项建设,
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落实奖励辅助政策,积极平抑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计划生
育工作质量和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人口责任目标。以提
升教学质量为重点,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强化教学管理,升学率明显提高,特别是升
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大幅增加。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深入贯彻《公民社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地开展了国
防教育和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巾帼建功”、“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
文明户”评选活动,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营造健康向上的文明氛围,公民道德水平
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2003年,董庄乡被曲阜市委市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文明街建设、畜牧生产、
农业重点项目建设、蔬菜生产、林果生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人口与计划
生育工作目标奖。被济宁市委、市政府授予林业四项工程建设、济宁市基层创安工作
先进单位、济宁市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被济宁市委授予“五好党委”荣誉称号。
2004年,董庄乡被曲阜市委、市政府授予蔬菜生产、水利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先
进单位、农产品认证奖、农村文明一条街建设贡献单位、计划生育一等奖荣誉称号。
2005年,董庄乡被曲阜市委、市政府授予林果生产、平安曲阜建设、文明街建设先进
单位、农产品认证奖、人口和计划生育标兵单位荣誉称号。

【启动河截潜拦蓄工程】 河截潜拦蓄工程是经省计委、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立项的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内容主要有河道治理长度9.14公里,新建浆砌重力坝型截潜
流工程3处, 漫水桥4座,交通桥1座,工程审核总投资1217万元。工程建成后,可拦
蓄地表水150万立方米,提高河两岸地下水位2米,改善扩大灌溉面积1600公顷,年灌
溉效益400万元,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4年启动首期工程,建设北村拦蓄重力坝。坝长120米,坝高2米,底宽13米,总投
资30万元。2005年,又投资70万元,新建了杨洼交通拦蓄一体综合工程一处。两项工
程的完工, 增加拦蓄地表水近15万立方,提高河两岸地下水位2米,有效地解决了东
大岭666.67公顷田地的浇灌问题。

【建设黄金梨基地】 该基地位于董庄乡东部,以朱黄庄、后夏为主辐射周边村庄。
该区地处平原, 地势平缓,土壤为棕壤土,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土壤厚度大于1米,
地下水位大于2米, 经省林业局专家论证,该区适宜黄金梨的栽植。2002年乡政府与
青岛胜利安农产有限公司合作, 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开发黄金梨基地,发展公司+农
户的订单农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保护价回收产品。通过三年努力,该基地已形成
233.33公顷的规模。 第一批栽植100公顷已进入初果期,由于应用了人工授粉,果实
套袋,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管理技术,果实品质极佳。2005年,初产的
25万公斤黄金梨,市场价格为4元/公斤,前期乡里组织专门的销售队伍,销售十分顺
利,后期市场已经供不应求,群众增收100多万元。

【建设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项目】 该项目位于董庄乡牛山流域,天安矿业有限公司投
资建设,占地67.87公顷,总投资3.6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快速生产试验林场、优质
水果栽培区、花木、蔬菜、畜牧养殖、农业、煤产品深加工研发等基地,园区内点缀
有餐饮、文化、体育、科研等建筑设施等。先期建设包括石头河水库的扩容、建设西
水东调工程(从韦庄水库调水到二牛山) 、新修加宽道路6条(总长10余公里)、建
设星级宾馆等设施。该项目属于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社会效益型的项目,由中
国著名的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院设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已列入本
市十一五发展规划。该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年收入将可达1470万元,可增加就业人
数500人, 直接拉动石头河及周围各村的经济发展,成为董庄乡新的经济增长点,对
于推动董庄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2005年初开始建设,年底
已完成星级宾馆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水库扩容,增加库容20万立方米,植树8万棵,
修建围墙近2000米,投资1000余万元。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2003年以来,乡驻地商业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完善了基
础设施,投资78万元加宽了星吴公路乡驻地段,对董大城至董庄南村的道路进行重新
修整, 重新铺设了柏油路面,架设了专用线路。按照小城镇规划,投资318余万元建
设的高标准的乡驻地商业区,占地2.93公顷,统一规划董庄街的商业门头,2005年已
入户营业57户,使乡驻地初俱小城镇规模。

【启动林业可持续发展项目】 该项目属世行三期贷款项目,总投资300余万元,涉
及北村、河东、郭沟、朱黄庄、前夏、后夏等村,面积266.67公顷,主要包括东大岭
干鲜果示范区、黄金梨示范区。2004年开始建设,东大岭干鲜果示范区以核桃、大枣
为主,现已发展118.67公顷,其中,示范区内有大枣49.4公顷,核桃44.4公顷,丰产
林7.8公顷; 黄金梨示范区主要涉及朱黄庄、后夏等村,面积233.33公顷,总产可达
750万公斤, 进入盛果期后可使农民增收4500万元。2005年进入初果期的黄金梨产量
达到12.5万公斤,实现效益100万元。

【完成“村村通油路”乡村道路建设】 启动“村村通油路”建设,是董庄乡党委政
府借助上级扶持资金,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利民工程。2004~2005年,董庄乡紧紧
抓住全省统一实施的村村通油路工程这一历史机遇,致力改善交通条件,圆群众梦想,
破经济发展瓶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投资1000多万元,2004
年建设乡村道路36公里, 其中,水泥路面2.9公里;2005年建设乡村道路33.4公里,
其中,水泥路10.7公里,配套建设桥涵40余座。同时,通过群众自发筹资,结合文明
街建设,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修建村内道路30余公里,乡村交通得到彻底改观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3年,根据市里要求,作为试点乡镇,董庄乡把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利民工程”来抓。搞好了政策宣传,印
发有关证件及宣传材料,充分调动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通过深入
宣传、强化措施,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参与合作医疗
达到了80%以上, 筹集资金33万元,2003年济宁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现场会在董庄召
开并全面进行了推广。 到2004年8月报销农民医疗费50万元。2004年、2005年,董庄
乡继续加大措施,制定严格的奖惩,抓住群众身边的报销事例,结合新政策,大力宣
传,和群众算利弊帐,使群众认识更加充分,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两年参合率均达到
85%以上, 两年报销医药费均达到60多万元,使农民在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活
动中得到了实惠,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高了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完成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为适应新形势,转变政府职能,2005年10月,根据市里
要求,董庄乡进行了事业站所整合改革。撤销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技术服务站、水
利站、农业机械管理站、畜牧兽医工作站、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财政所、审计
所、文化广播站、科技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机关后勤服务处、乡村企业办公室、
劳动服务站、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所、教育委员会,组建农业服务站、农村经济管理站、
科技文化服务站、 乡村建设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财政所6个股级财政拨款事业
单位。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
定了完善的实施方案, 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全乡离岗26人,辞职1人,65人参加竞
岗,竞选出34个在编岗位、31个村特派员,全面推行聘用制,顺利、平稳地完成了事
业单位机构改革。建立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现了理顺体制、精简人员、优化结构、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各项基础工作的目标。

【成功申请无公害认证】 近几年来,董庄乡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取得了显著的
成绩,同时,加大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大力推进科学管理,积极引导农民按照无公
害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管理,对农产品进行绿色包装,提升档次。在此基础上,
2004年8月, 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石门山”牌果品商标。2004
年11月,申请了无公害葡萄产地认证,经山东省农业厅审核,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相关标准和要求, 被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产品产地,面积为600公顷。2005年12月,
申请了石门山葡萄、石门山梨两个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经农业部农产品质
量安全中心审定,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要求,准予在农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无
公害产品标志。

(孔 岩)

·明 星 村 街·

认准路子扎实干 葡萄撑起致富天

林家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丰少奇

林家洼村位于董庄乡南部平原地带,271户,1041人,耕地107.4公顷,其中,水浇地
53.33公顷。 近年来,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本村实际,以大力发展葡萄
种植为农民致富的突破口, 认准路子, 规模发展, 强化服务。 2005年,葡萄面积
73.33公顷, 已有63.33公顷葡萄进入盛果期,每公顷产优质葡萄3万公斤左右;发展
葡萄行间作大蒜33.33公顷,生姜6.67公顷;发展新建樱桃科技示范园1处,占地6.67
公顷。全村经济作物收入达到460万元,仅葡萄一项收入就接近400万元,人均近3000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2005年,村内主街道铺设柏油路2300米,建设文明街2
条。

长期以来, 农民习惯于“一麦一棒” 的种植模式,虽然解决了“米袋子”问题,但
“钱袋子”始终没有鼓起来,孩子上学、看病吃药等正常的生活开支都难保证。如何
让群众既有饭吃,又有钱花,早日实现小康,一直是困忧着村“两委”班子的头等大
事。在先后多次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反复酝酿讨论,集思广益,确立
了“发展葡萄种植,致富林洼村民”的工作思路。路子选定后,村“两委”研究决定,
调出村北、村南的水浇条件较好土地,规模发展、连片开发。

一开始,一些群众难以接受,有的干部也打起了“退堂鼓”。在这关键时刻,村两委
及时召开了全村党员干部大会,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从党员干部抓起,示范带动,
先后组织村干部、部分群众随乡里的技术人员到胶东、青岛等地去学习考察,积极依
靠乡政府引品种、调苗子,党员干部带头种植。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部分群众也开
始栽植了, 第一年,便发展了33.33公顷。为掌握葡萄的管理技术,聘请了市乡林业
技术人员指导农户进行修枝、喷药、防治病虫害。同时积极组织农户参加乡里举办的
葡萄培训班及讲座,多次聘请日本专家、市林业局的专家,到田间地头实地授课。各
种培训20余次, 受训人员500多人次,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设施,组织果农收
看学习葡萄栽植管理技术课程。在此基础上,选拔10名文化程度高,有一定管理经验
的年轻人成立服务队,使许多新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如配方施肥、修剪拉枝、疏花
疏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鼓励发展,扩大面积,村两委制定奖励政策,每棵苗子
3元钱,村里补助1元,积极为群众承担风险,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广大群众栽植葡萄
的热情高涨,经过发展,规模达到73.33公顷。

为增强村级服务能力,使村干部能够真正为群众服好务,坚持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
服务群众,增加收入实现强村富民为目标,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
综合服务能力。村委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党员活动日制度,与党员干部共同签订
为群众服务的保证书;配齐电教设备,定期组织党员干部通过远程教育,学习葡萄管
理技术,增强服务本领;发展党员提出把政治素质、热心为群众服务作为首选条件。
新发展的4名党员年轻有为,在掌握葡萄管理技术、服务群众方面出类拔萃。2002年,
在村集体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扎紧腰带积极筹措资金,修复了水毁工程村东的两坝一
桥,总投入23万元。抓住“村村通”乡村道路建设的机遇,群众自筹资金26万元,铺
设柏油路2300米, 建设大小桥涵5座,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
优越的条件。面对第一批发展的葡萄进入初果期,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村“两
委”首要任务就是把初产的15万公斤葡萄销出去。为此,成立了林洼葡萄协会,组织
协会成员到寿光、济南、济宁去跑市场。经过一路奔波,水果商贩引来了,此时,村
两委并没放松服务,在村西建起了葡萄收购市场,村干部靠上搞服务,实行统一收购,
统一定价。同时,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做到质量上不以次充优,数量上不缺斤少两,
与派出所及时联系,对扰乱收购秩序的不法行为给予打击。

2005年底,村两委又提出发展新路子,同丁庄村酒枣大王丁庆奇合作建设林洼大樱桃
高科技示范园,占地6.67公顷,主要栽植品种有高产、早熟、优质、耐运输的美早、
美果9号、先锋汉特等10多个品种。该园采取立体栽植方式,栽大育小,可持续发展,
效益逐年增加。栽植大苗6000余棵,培育小苗2.8万棵,2006年即可产果达1.5万公斤,
出圃幼苗2万棵, 每公顷实现效益可达18万元,并以该园为基地向全乡幅射,逐年扩
大栽植面积,实现千亩樱桃园的理想目标。

巧作资源大文章 多业并举快发展

郭沟村党支部书记 孔繁和

郭沟村位于董庄乡东部,与泗水县接界,现有人口633人,面积90.27公顷。近年来,
村支两委科学定位,强化服务,紧紧依靠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以坩子土为原料的耐火
材料企业,建设了郭沟工业园,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园区内有耐火材料厂16
家, 开发研制新产品10余个系列60多个品种, 全年销售收入达到2100多万元,利税
200多万元,上缴税金76万元,人均贡献达到1200元。

郭沟村属于干旱少雨的丘陵村庄,土地贫瘠,群众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生活并
不富裕。经过有关专家对土质进行化验,发现地下为坩子土,渗水性强,是造成干旱
的主要原因,但坩子土可以作为工业用原料。于是,村两委做出决定,依托地下丰富
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念好坷垃经,打好“土”主意,围绕坩子土做出大文章。1991
年,村里建起了第一个耐火材料厂,组织了30多个年轻力壮的业务员走出家门跑市场,
并拿出部分资金作为销售经费,制定奖惩措施,同时利用多种渠道,托关系、找门路、
促销售。经过几年的努力,销售市场从济宁、嘉祥、汶上迅速拓展到整个鲁西南及鲁
中、鲁北和附近几个省的部分县市,耐火材料销售量由原来的几百吨增加到万余吨。
群众逐步看到了市场,看到了发展希望,积极筹资、投资建厂,到1996年全村已发展
到10家耐火材料厂,产品由原来的只加工粘土、石英等几种材料,扩展到10多个品种。

随着市场的扩大,村里也加大了服务力度。投资10万多元新增变压器一台,由原来的
50千瓦增加到180千瓦, 解决了企业用电不足问题。同邮电局联系为各厂业务员优惠
安装了程控电话47部,为业务联系提供了方便。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扩大生产,增
加效益,加快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化,向高、精产品发展,先后与山东大学铸造研究
所及沈阳铸造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铸造用粘结剂、涂料、孕育剂等十几个新品种。为
了便于企业与各大型企业建立业务联系,成立了“山东省曲阜市造型材料协会”,制
定章程,统一销售,为占领市场、巩固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耐火材料市场的不断巩固、扩大,与耐火材料厂相配套的项目也逐步得到发展,
一批相关行业被带动发展起来。运输业不断壮大,拥有大型货车9辆、中型货车17辆、
拖拉机21台;电气焊、车床、红炉等行业也迅速发展,根据市场需要,先后建起了灯
泡厂、蜂窝煤厂、油坊等企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得到较大提高,人均收入达到4300元,
其中收入万元的30多户,家家安装了程控电话、更换了彩电、购买了摩托车,拥有手
机的人数占全村住户的80%以上,是济宁市第一个手机村。

依靠工业立村 培养新型农民

董大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颜世银

董庄乡董大城村位于曲阜市城北15公里处,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建有麒
麟集团包括岩棉厂、化工助剂厂两个企业。全村302户,1149人,85.87公顷耕地,人
均纯收入4200元。

董大城村坚持工农并进的发展路子,依靠工业发展,改变农民增收模式,以工促农,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转变思想,发展企业,齐心协力奔小康,1978年以前,董大城靠富足的粮食生产满足
村民的温饱,由于单一的粮食生产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集体无积累,农民不富
裕,于是村支两委组织人员到北京考查,积极探索寻求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的新路子。 l979年在村西建保温材料厂1处,其主要产品蛭石、珍珠岩。随着改革开
放的不断深入,蛭石、珍珠岩保温材料在市场中逐步成为滞销货,村支两委及时考察
了市场,再次到北京找专家论证、出路子,于1986年7月1日建成并投产现代化保温材
料厂--岩棉厂。该厂从筹建到安装,从原料进厂到产品成型出厂,都依靠专家的指导,
采用规范管理模式,用先进的技术贯穿于生产全过程中,使生产的岩棉及其制品达到
国家质量标准,国家能源部颁发了生产许可证,并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和省名牌产
品,成为全国石化绝热工程协作单位成员。随着效益的攀升,集体积累不断增加,部
分村民进入工厂,成为工人,带动了农民的增收。但企业规模小,容量小,进入企业
的工人只能按户定人数,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增收幅度不是太大。为解决家庭压力,
使企业发展即富集体又富群众,1992年,与济南农药厂合作,新上化工助剂厂,主要
生产二氯苯酚等农药中间体,这样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扩充了工人队伍,使更多的
村民转变了身份变成工人。至2005年,企业职工达到300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

董大城村在搞好原有岩棉厂、助剂厂等企业生产的同时继续走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
合作路子,探寻新的企业发展方向。通过走访山师大及省城的几家化工科研单位,反
复考察、论证之后,找准一种医药中间体--对氯苯酚生产项目。1997年下半年开始,
投资200多万元,用不到4个月时间建成并正式投入生产。由于强化了质量管理,效益
逐年攀升, 同时不断加大技改投入,2005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对设备、技术进行了整
改, 提高了产出效益。到2005年底,企业拥有固定资产达到1600万元,年创利税130
多万元。

以工促农,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农协调发展,在工业蒸蒸日上的同时,董大城村始
终没有忘记农业生产。几年中,将全村劳动力按体力、特长划分为工业、农业、基建
3个专业组,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实行责任目标工资制。全村先后投入80多万元
开挖大口井26眼,铺设地下输水管道213万米。投资近50万元购置了大型联合收割机4
台, 购置并配套50拖拉机5台,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并做到村集体统一耕、播、浇、
收四统一,平均每年工业投入农业都达到22万元。随着工业对农业的扶持,机械化程
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
构,突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优质专用小麦66.7公顷,实现了小麦全部优质化;
发展葡萄5.34公顷,黄瓜制种3.34公顷。优化的农业种植结构,在集体企业的哺育下,
农民收入得到全面提升。

全面规划, 完善设施, 工业哺育新农村的发展为全村各项事业的建设提供了保证。
1980年,该村对村庄进行排房规划,并着手实施,经过20多年的规划建设,全部实现
住宅排房化。2000年投资30多万元,对村内东西、南北主街进行硬化,修砌高标准的
排水沟,铺设水泥蓬盖,定期进行清理;架设路灯,建设高标准的文明街;2004年投
资20多万元在村头建设1座牌坊, 成为该村标志性建筑。投资10余万元改善村办小学
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达到市级规范化标准。2003年,投资15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
实现自来水户户通。

发展群众文化,提高群众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村两委加大文化大院建设,以村委大
院为依托, 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等阵地,投资5万元,建设一个融文化、
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科技推广、计生服务、综合治理等多功能的文化大院。建设了
藏书500册的图书室和休闲、 娱乐室,添置了象棋、篮球架、乒乓球台,成立农民健
身队。积极开展老年太极拳、剑、老年秧歌、健身球、青年篮球比赛、象棋比赛等文
体活动,经常性地请剧团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定期组织党员、企业职工、农
户开展学科技、用科技活动,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的方式,按照从
事的行业分组进行培训学习,使村民成为学科技、用科技、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
民。为使村民思想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村两委还经常性地在群众中开展道德培训、
发展大讨论、村情民情恳谈、“文明户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使
村民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风文明、上进,村民安居乐业。

董大城村依靠工业走出一条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以工促农、以工帮
农的服务体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村风文明,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