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聋哑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2&rec=260&run=13

办好特殊教育 服务残疾学生

市聋哑学校校长 王玉震

曲阜市聋哑学校是全市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2005年,学校占地2.04万平方米。有
教学办公楼、 教工宿舍楼各1幢,平房、门头房有48间,总建筑面积5398平方米,微
机室、语训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律动室等一应俱全。学校教师队伍精良,
有教师27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5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济宁市级教学能
手1人,曲阜市教学能手3人。学校有学生68人,7个教学班,学生入学率达95%。

使学生成为“善沟通、爱学习、会生活”的残而有为的新型聋人是学校孜孜以求的培
养目标。2003~2005年,根据聋哑学生的实际,学校不断强化做人教育。针对聋校学
生年龄差距大、年级跨度大的特点,力求使德育内容构成年级序列,且步调一致。低
年级在抓好习惯培养的同时,以行为养成教育为主,突出“五爱”教育;中年级主要
以讲故事为主,每一个故事讲明一个道理,使学生在听故事当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高年级则抓文明守纪、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规的培养训练,使学生明白个人、家庭、
学校、公共生活和国家与民族的规范。结合班级实际,制订出每月每周的具体计划,
反复抓、 抓反复,常抓不懈,保证了各项德育内容落到实处。连续4年在学生中开展
了“学规范,见行动”活动。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细化,实行量化管
理,并加大检查力度,做到了事事有人抓、天天有人查,此项活动的开展较好地规范
了学生的言行。 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了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 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
“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为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学校首先制
定了各年级礼仪目标训练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文明礼
仪教育。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墙报等宣传教育阵地,营造浓郁的文明礼仪教育
氛围,向学生宣传文明礼仪要求,学习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树立教师与学生
中的榜样和典型。为使文明礼仪教育落到实处,结合学生实际编写了《曲阜市聋哑学
校学生文明公约》、《曲阜市聋哑学校文明礼仪学习手册》,并下发到各班,使师生
对文明礼仪的要求更具体、更明确。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康
复”的办学宗旨,以“办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特殊教育”为工作目标对
全体聋生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自强、
自立、自爱、自尊”的独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大胆
实践,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取得
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教师在省、市级的优质课评比中多次获得一、二名的好名次。
学校以“科研兴教”为治校方针,大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并将科学实验运用到实际
的教学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先后承担了济宁市重点课题《家校合作:
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交往互动发展聋生口语教学模式实验》和省重点课题《聋
校个别化教学实验与研究》。其中《家校合作: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于2004年顺利
通过济宁市教科所验收,《聋校个别化教学实验与研究》于2005年通过省教科所验收,
成功结题,并获得当年的优秀课题。

学校先后被评为曲阜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曲阜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济宁
市特殊教育先进学校。

【特色学科成绩显著】 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学校非常重视抓好聋生特色学科的
学习,成立了书法、美术、舞蹈等兴趣小组,并聘请了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做课外辅
导。学校编排的舞蹈类节目《山路十八弯》、《看秧歌》、《爱的奉献》获得首届济
宁市盲聋童培智学校学生艺术汇演舞蹈类一、二、三等奖;《真爱无声》、《公交车
上的故事》获得小品类一、二等奖。在曲阜市教育系统“金秋文艺”汇演中,连续几
年获得舞蹈类节目一等奖。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在济宁市、曲阜市举办的比赛中也
都获得了较好的名次。

【全面免除聋生的各项费用】 学校每年都 会从有限的资金中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
学生的生活、学习,逢六一节、助残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学校为学生免费改善伙食,
每年免费为学生定做一身校服。为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学校根据
本校的地理优势,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2002年又新盖了二楼门头房,房屋租赁
后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收入。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免除了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杂费、
住宿费、 取暖费等费用。 2004年,免除所有学生的杂费、课本费、住宿费等费用。
2005年,遵照上级文件精神对学生实施“两免一补”,聋生全部免费入学。从2004年
开始,学校所有聋生都划入了特困生的行列,每年都会按时领取二、三百元的特困生
补助金,为贫困学生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

(陈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