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2&rec=254&run=13

市教育局局长 刘 斌

曲阜市有中小学105处, 教职工5581人,在校生57026人,其中小学72处,学生26587
人;初中25处,学生12223人;普通高中4处,在校生14139人。职业学校4处,在校生
3847人,其中民办职业学校2处,在校生1545人。全市现有省级规范化学校5处,济宁
市级规范化学校29处,曲阜市级规范化学校43处。新区三乡镇划出后,按照济宁市教
育局的要求,由曲阜市教育行政部门仍对其实施业务管理和指导。2003~2005年,全
市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整
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创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类教育呈现
出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激活体制,教育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农村教师工资上收到市级管理发放的意见》、《关于理
顺全市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体制的意见》、《关于对全市中小学收费实行统一管理的
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实现了统一发放
城乡教师工资、统一管理教师队伍、统一管理中小学收费、统一规划学校布局等教育
权限和职能的重大转变。同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乡镇、
村居的办学责任,形成了全市上下共同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合力。职业教育管理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建立和完善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
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教
育网络作用,形成了以市办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为龙头,乡镇培训中心为骨干,村文
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格局。积极探索和构建多元办学的教育发展
格局,采取政策倾斜、放活机制等措施,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
依法举办多层次、高规格的民办教育,逐步形成“优化国办、发展民办、引进外办、
鼓励联办”的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既减轻了政府办学的压力,又为社会
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类阶层民众的教育需求。

深化改革,建立良性教育发展体系,高质量、高水平实施“普九”工程,积极稳妥调
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拆除D级危房5109平方米,改造危
房7317平方米, 新建、改扩建校舍12410平方米,取得了危房改造的阶段性成果。启
动薄弱学校帮扶工程,出台了《关于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均衡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
通过重点联系帮扶、人才交流和资金倾斜等措施,逐步解决农村薄弱学校投入不足、
设施落后、师资老化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成立由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教学能
手组成的讲师团, 送教下乡、 上门讲课。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建设
“数字化校园网”五年工程。制定了《曲阜市电化教育示范乡镇标准及验收办法》,
投资60万元建成的教育局信息技术中心,实现了与市直、乡镇中心学校的联网,为各
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奠定了基础。至2005年,有33处中小学接入教育
网。实行学籍管理信息化采集、数据库管理,强化对中小学辍学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
采取责任堵流、治乱减流、助学控流、劝学回流等措施,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
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75名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教育。加大对贫困生的救助力度,
每年全市减免学生学杂费和救助学生的比例占学生总数的15%以上, 减免和救助资金
达90余万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
育理念,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课,促进各学科德育思想的渗透,积极编发校本德育教
材,开展灵活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稳步实
施新课程,深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创新,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05年,全市
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99.9%,适龄残疾儿童小学、初中入学率均在95%
以上。深化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以政府办园为示范、集体办园为主体、个
人办园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大力支持集体或个人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幼儿教育事业
发展。 全市幼儿园达到137处,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城镇98.9%,农村85%,学前一年
幼儿入园率达99.5%。普通高中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投资1.2亿元建设的新一中正式起
用, 杏坛中学顺利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
高。2005年,全市初中毕业生85%升入高中段学校,基本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
目标。2004年,全市高考首批本科上线832人(不含音体美和高职),增幅(49.6%)
居济宁市各县市区之首; 重点本科上线超过50%;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高考本
科上线比2004年又提高了4.4个百分点,达到1080人。济宁市文理科状元均出自曲阜。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成效明显。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完善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不断壮大职业学校规模,市职业中专在办好“3+2”大专
班的同时,主动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和企业挂钩,建立培训基地和科研基地,形成多功
能、多层次、集约化办学特色。积极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利用职业类学校、成教
中心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培训农村青年,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市外就业
领域转移。

完善制度,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招
考、择优录用、竞聘上岗、流动组合的选人用人办法,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业绩
考核制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指导意见》,引导
各学校把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考核教职工的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实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实验小学教师孔繁霞主动申请
到南辛镇东位小学支教一年,标志着本市城乡教师流动规划正式破题。积极推进乡镇
机构改革, 全市9处教委撤销并入中心中学,及时召开会议和下发指导性文件,稳妥
做好人员分流和相关过渡工作,确保了有序衔接和正常运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对广大教师的个人修养、思想
道德要求以及从教准则作了具体的规定。实行教师职业道德年度考核制度,与岗位责
任制考核同步实施。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
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要求,以及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工作
机制和激励机制。深化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拓宽校长公开竞聘的路子,完
善对校长的任中考核和奖惩办法,建立“优进劣退、汰弱留强”的竞争机制,切实调
动校长队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校内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学
校制度,明确学校各机构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
事。健全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决策程序,并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完善
学校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制度、教育
收费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先后对乡镇和市直学校财务会计进行了交流轮岗,对全市
中小学资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促进了学校财务和财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认真贯
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
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
依法管理好学校资产。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
理事故的能力;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报告制度。各学校根据法律和国家的有关规
定,建立健全了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保障了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依法治教,教育行风建设成效显著。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认真实施“一费制”,采
取多种措施积极宣传“一费制”收费办法,增强收费透明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社会
各界的沟通和联系。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义务教育乱收费行为党纪处分暂
行规定〉的通知》和《关于贯彻建设“平安学校”深入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
施意见》两个文件,严肃查处个别学校乱收费行为,进一步增强了各学校教育收费的
责任意识,规范了收费行为和收费管理机制。全面实行政务、校务公开。积极转变机
关工作作风,精简会议文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创建“规范清正
高效局机关”活动,实行“窗口科室”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办事效率。三年中,
教育、人事等部门坚持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招生、减负、人事改革等群众关注的问
题实行公开办理,阳光操作,构建起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各学校的重大决策、财务
收支及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及时向教职工和学生、家长公开,接受监督
评议,促进了相互理解与信任。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健全教职工考核评价办法,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多个角度科学评价教师工作,真正把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
高的教师树起来、推出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打造出坚实的成长平台。利用假日
对教职工进行集训,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
组织进行了教育“四五”普法考试,切实增强了广大教职工依法执教的自觉性。

【华夏园丁齐聚圣城曲阜】 2004年12月26~27日,“华夏园丁大联欢--2004山东之
旅” 活动在曲阜举行, 来自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内地各省、市、区的
3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活动。 曲阜市政府给予了热情接待,并组织教师们参观了
三孔、曲阜师范大学和孔子研究院。各位教师兴致勃勃地欣赏了祭孔乐舞,聆听了圣
地教育华章, 领略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华夏园丁大
联欢”是1992年为迎接香港和澳门回归,做好港澳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生、骨干教师
的“人心回归”工作,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港澳两个爱国团体共同发起举办的
全国性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1届。这项活动是以认识祖国新貌、增强民族情感、促进
教育交流、展示园丁风采为主题的大型教育交流活动,对于促进港澳台地区教育界与
内地的联系与融合,增强广大教师的国家观念及民族情感,做好“人心回归”工作具
有重要意义。

(马玉强)

【撤销乡镇教育委员会】 2005年10月, 本市乡镇(街道)教育委员会撤销。乡镇
(街道)教育委员会撤销后,各乡镇(街道)中心中学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负责本
辖区的初级中学、小学、成人教育、学前教育的管理工作,并接受乡镇(街道)和市
教育局的领导。各乡镇(街道)中心中学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配备校长、书记各1人,
副校长2~3人。各乡镇(街道)中心中学内部机构的设置,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
室按有关规定核定。同时明确,改革后原乡镇(街道)教委的资产和债权、债务划转
至各乡镇(街道)中心中学。关于人员分流问题,文件规定,一般工作人员根据专业
特长,原则上安排为一线教师,属初中教研员的安排到中心中学工作;属小学教研员
的安排到中心小学工作;其他管理人员安排到中心中学工作。

(马玉强)

【济宁市第十六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举行】 2004年9月17~19日,济宁市第十六届
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曲阜一中举行, 济宁市副市长陈民出席开幕式。 本次运动会是
本市历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来自济宁市12个市县区
各中学的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经过3天角逐,运动会胜利闭幕,曲阜市、鱼台县、济
宁市中区荣获乙组团体总分前3名, 曲阜一中、兖州一中、鱼台一中获甲组团体总分
前3名。

(朱年强)

【校园文化建设联谊会成立】 2004年11月19日,由曲阜市教育局发起,由全市教育、
文化、新闻、企业等社会团体和个人参加的曲阜市校园文化建设联谊会成立。成立该
联谊会的目的是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
文化建设,加强学校与有关单位的协作共建,优化、净化中小学生成长环境,引导学
生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为社区服务、为社会服务,在服务和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
陶,提高学校教书育人水平和质量。

(朱年强)

【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体制】 自2003年8月1日起,曲阜市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的编
制管理、招聘录用、职务评聘、继续教育、调配交流和校长聘用等划归教育管理,这
是曲阜市落实“以县为主、 分级管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步。 为加强
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曲阜市制定了《关于理顺全市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体制的意见》,
在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限额内,市教育局负责具体分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调控农村中小学班额和班级数,科学确定教师工作量。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
农村教师入口关,农村中小学根据人员编制和教学需要提报招聘教师计划,市教育局
研究制订方案,并经人事、编制部门批准,通过人才市场实行公开招聘。按照评聘分
开的原则,市教育局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确定职务结构
比例,合理设置职务岗位,加强聘后考核和管理。以核编定员为基础,以均衡城乡教
育、提升薄弱学校为目标,逐步建立规范、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农村教师流动一般
在暑假进行,由所在学校按程序填报《曲阜市中小学教师流动审批表》,经人事、编
制部门同意,市教育局批准并报人事、编制部门备案,鼓励城区学校教师到偏远山区
及教师力量薄弱学校任教。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任用(副科级以上干部按干部管理权限)
一律由市教育局组织考察,征询有关乡镇(街道)党(工)委意见后,由市教育局聘
任,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职级管理机制,实行校长交流任职制度,对连续
任职6年以上的校长原则上进行交流。 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市教育局制订、实施农村
中小学教师全员继续教育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将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情况列入考核
内容,作为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和竞岗竞聘、工资晋升的资格条件,促进教师知识更新,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朱年强)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曲
阜市中小学于2003年9月、高中于2004年9月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基
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理论体系、结构、内容,构
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改革,实现课程功能的转
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国家、地
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结构主要特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
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
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
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
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和农村
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
统筹”等相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这是我国第8次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大规
模的全面改革。

(朱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