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优学优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86&run=13

优学 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批准将孔氏家学改为庙学,以教育孔氏子孙。元祐
年间, 官府拨款改建孔氏庙学,学官按郡学规格设教授、学录。后又添颜、孟2氏子
孙,且划拨学田,以其收入充生员膳食之用。明成化年间定名“三氏学”,万历年间,
增入曾氏子孙,改名“四氏学”,并定廪、增生员各40名。清代,定教授官秩为正七
品,学录官秩为正八品。

优试 兖州府东考棚设在曲阜。参加考试的有12个县的县学和四氏学,但以14
个县学计算,即四氏学(尤其其中孔氏)顶两个县学。1465年(明成化元年)朝廷批准每
3年向国子监推荐贡生1人,与当时的县学相同。1527年 (嘉靖六年) 增为3年贡2人,
1612年(万历四十年) 增为每年贡1人。1621年(明天启元年)礼部议准,在乡试科取时
孔氏后裔另编“耳”字号,于添榜时如无孔氏中式者,通取孔氏试卷,当堂公阅,取
中一名, 加入山东省原额之外, 但不必拘定一人。此后共历5科,每次均取中2名。
1724年(清雍正二年),确定每次科考必取3名正额,即所谓“无孔不开榜”。3名正额
仅是最低数,整个清代,四氏学每次科中的举人大都在3名以上,最多时达到8名。由
于科考中的特殊优待,孔子后裔中取得功名的人数颇多。仅《孔子世家谱》中记载的
就有5000多人,其中进士240人,举人443人,亦有状元、榜眼、探花、会元、解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