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近现代人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698&run=13

颜锡忠

颜锡忠(1843~1893) ,曲阜城内考棚街人。自幼学习木工,后随父学习雕刻。
其父颜世仁是清道光、咸丰年间的雕刻艺人,属于曲阜楷雕四大家之一。

1891年(光绪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曜为给慈禧太后上寿,特命颜锡忠制作寿杖
1柄, 如意两架,以作寿礼。颜锡忠遂日夜苦思,精心设计了龙头图案,而后加以制
作。其寿杖刻百龙百珠,云霞相映,玲珑剔透,活灵活现,有跃跃欲飞之感。如意刻
“八仙庆寿”和“群仙祝寿”,其仙人高矮肥瘦,耳目口鼻,形态逼真,不异生人。
进奉朝廷后,王侯官宦无不叹为绝技,慈禧太后也倍加赞赏。

颜锡忠在制作寿礼中,倾注了不少心血。特别是受时间限制,感到异常紧迫,
逾期不交,罪加一等。他为加快进度,将寿杖截为两段分工制作,全面完工后再行粘
合,根本看不出缝痕。可完工奉献皇宮后,他终日对此惴惴不安,十分惶恐。担心一
旦被发觉,有欺君罔上之罪。这样,他的精神饱受折磨,心情非常痛苦,又加以精雕
细刻劳累过度,不久,就溘然长逝丁。

颜锡忠技艺精良,热心带徒传艺。儿子颜振轩、侄子颜振昌和徒弟靳茂苓、程
守志、鲍金堂等都成为曲阜有名的楷雕艺人,继承并发扬了曲阜的楷雕艺术。

赵 震

赵震(约1825~1900) ,亦称赵老震,早期山东快书名家。曲阜焦沟人。年轻时
曾在兖州卖豆沫,为“武老二”创始人‘祁门王门’傅汉章所收师弟。他天资聪慧,
钻研刻苦,善于吸收戏曲架势改进“武老二”表演。他说书口齿清楚,动作利落,艺
术造诣甚高。民间有“三钧(其徒吴洪钧、渔鼓艺人张教钧,落子艺人李合钧)不敌赵
老震”之说。其徒吴洪钧当时已是书坛名将,其余徒弟王玉玲、徐五子及徒孙马玉恒
均有较大影响。晚年与滕县沙沟戚永立交往甚密,并对其传艺,使戚也成为一代快书
名家。赵震对山东快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后世所称道。

郑美辑

郑美辑(1827~1908) ,字作舟,清贡生,曲阜王庄乡冯家村人。出身于中医世
家,其父郑广训为当时名医。郑美辑自幼受家庭教育,攻读儒学。及长,考取贡生,
即设馆教书, 弟子众多。 他本酷爱医学,又受家庭熏陶,广泛研读医家名著,对于
《内经》、《难经》、《伤寒论》、《普济方》、《奇经八脉考》等都有深刻的领会。
在临症上,擅内科杂症、温病、妇女疾病及眼科,药针并用,内外兼治。车庄一朱家
大户的幼儿患急惊风,气绝,请郑美辑诊治。郑急以针刺而后投药,很快恢复正常。
由于他医术高明,应诊者多,门庭若市。晚年,他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著《眼疾阐
微》、《幼科揽要》等,手稿毁于解放前战乱中。

陈秉和

陈秉和(1835~1909) ,字梅村,曲阜城南彭家村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少年酷
爱经史。1861年(咸丰十一年)取为拔贡,次年中举。1871年(同治十年)会试中进士,
遂入翰林院为检讨,充国史馆总纂,笔法严正,秉公尽职。1885年(光绪十一年)由春
坊左中允调国子监司业。当时,京城科举,舞弊多端,竟有替考而中试者。他与大司
成王先谦严加防范,规定学子需经本省官员具结证明,确系本人,方准入场,使多年
弊端一扫而清。其时,西方教会在中国普设教堂,入会教民往往倚仗教会势力为害乡
里。陈秉和上疏提出“宜申明条约,凡涉教案,不容各国使臣左袒”。不久,他被提
升为咸安宫总裁,文渊阁校理和司经局洗马。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他返里探亲,向地方官提议整顿书院,以振兴曲阜教育。回
京后,被任命为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他获悉山东巡抚张汝梅徇私舞弊,
耽误治理黄河,轻忽治安,侵吞赈济款项等,遂上书弹劾了他。是时,陈秉和刚直之
声,名震天下。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他任春坊右庶子,特旨命他署顺天府尹。到职后,他革
除陋习,勤于治政,谨慎处事,夙夜不怠,因而政绩较著。宝坻县令因贪赃被县民联
袂弹劾,朝廷命查明回奏。经他调查属实,回奏朝廷,对该县令贬降三级。后任府尹
与该县令同乡,力图翻案,使原来与他具结上奏的某人不得已自行检举,而他并不知
情。朝廷怪罪,使他受到停升处分。别人多为他抱不平,而他并不介意,说:“我只
知清除污吏而已,其他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义和团”兴
起。将入北京时,他面谒相国徐桐,提出“未闻有以邪术成事者,宜慎重之。及今尚
可挽回。”企图阻止利用“义和团”攻打洋人。徐桐置若罔闻,说:“事成,则国家
幸甚。”陈秉和叹息而去。不久,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皇室西逃。陈秉和未及随驾,
只好步行出京,想赴皇帝驻跸处奏明情况。因腹疾大作,未能成行,遂即返里。途经
德州时,闻听他已被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回籍后久病不愈,请求开缺辞职。
1909年(宣统元年)卒于家,年75岁。著有《禹贡九河考》1卷,《居易斋诗集》2卷。

孔祥霖

孔祥霖(1852~1917),字少霑,号恫民,孔子七十五代孙。生于封建贵族之家,
为孔府近支五府人。其祖父庆銈曾任直隶交河县知县,与其父繁渥俱死于太平军破交
河县城之役,清廷褒以“一门忠孝”。其后家运由盛转衰。

他少年时代颖悟好学,礼貌待人,为乡邻士人所爱慕。初应童子试,列冠军。
成年后,深钻经史百家。1873年(同治十二年)取为拔贡。1875年(光绪元年)乡试中举。
1877年会试成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1880年任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史馆协修、功
臣馆纂修、顺天府乡试同考官、甘肃正考官、顺天府乡试磨勘官等。1890年任会试磨
勘官。次年奉命督学湖北,曾提出经、史、理、文分科教士的建议。后丁母忧辞官回
籍。

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败绩。孔祥霖对国事忧心,欲走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在乡创办了曲阜算学馆、农桑局、工艺场。1902年山东巡抚周馥奏准筹办山东学务及
实业等事, 特聘孔祥霖担此重任,遣使敦请到省,会办山东学务处及农工商务局。4
月间,受命护送中国留学生赴日本,并实地考察日本学务及实业。期间,将考察心得
著成《东游条记》 2卷。回国后,筹设山东各地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其中曲阜四氏
中学堂和官立四氏师范学堂即是由他筹设的。1904年他兼任兖、沂、曹、济各道农桑
会总办。1906年奉命署河南提学使。当时河南风气尚不开化,由于他大力兴办新式学
堂, 以科学知识教人, 又设置了阅报所、实验厂及省图书馆等,致使一些人呼他为
“洋官”。他明确指出:“国力之强弱,系乎教育之轻重;教育之轻重,系乎风气之
通塞。”于是他排除了种种干扰,首先办起河南省学务公所,下设劝学所。开办了师
范学堂和教育官员训练所,聘请深通教育的讲师授课,并亲自带领下属到会听讲。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他又兼任了河南省按察使,并管理巡警局三署公务。
1910年(宣统二年)2月,宪政编察馆任命他为一等谘议官。同年9月,他被提升为河南
布政使。因他治理黄河有功,又加增二品官衔。辛亥革命后第二年辞官返回曲阜。当
年组织曲阜尚实社,并在东南门外及住宅后开辟桑园,以资开设实业课。他还独资捐
办了尚实小学校。1914年他被选为曲阜孔教总会总理,与康有为等过从甚密,从事儒
学活动。1916年他又出任曲阜经学会会长。次年因病卒于家。

孔祥霖的著作有《经史孝说》2卷,《曲阜清儒著述记》2卷,《曲阜碑碣考》
4卷, 《四书大义辑要》 10卷, 《东游条记》2卷,《强自宽斋杂著》数卷,《忏
(上广下)联语》l卷。

孔令贻

孔令贻(1872~1919) ,字谷孙,号燕庭,曲阜人,孔子七十六代嫡孙。自幼就
读于家学,少时聪慧,性纯孝,擅长文学,工书善画。1877年(光绪三年)袭封衍圣公。
两年后循例向清廷奏请“陛见”,清廷因其年幼未予召见。1888年(光绪十四年)5月,
再次奏请“陛见”,清廷允见。其间,与吏部右侍郎孙毓汶之女订亲,慈禧太后赏假
3月,准在京完婚。

1889年,孔令贻奉谕为翰林院侍讲,并正式主持府务。1892年(光绪十八年)署
理四氏学学务。

1894年(光绪二十年),孔令贻与妻子,陪伴母亲彭氏太夫人进京为慈禧太后祝
寿, 受到慈禧优礼赐宴,并赏赐字画等,随后又赏拨给“上则之地”142大顷。光绪
年间,清廷曾4次派官员来曲阜祭孔,孔令贻也因祝寿和谢恩4次进京,多次受到赏赐。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西方传教士觊觎曲阜城内古泮池,欲在此购地建立耶稣教堂。
孔令贻与知县孙国桢商诸绅董,于池北岸建筑文昌祠,借以抵制西人。1904年 (光绪
三十年) ,津浦铁路修筑时,原定在曲阜境内经孔林西直达邹县,孔令贻以“破坏圣
脉”、“震动圣墓”为由,上奏朝廷,极力反对,终使铁路改道兖州。1904年他被山
东巡抚杨士骧保荐为曲阜官立四氏师范学堂总理。他“亲身在堂,督率教习,勤于功
课” 。同时,还将在孔府捐纳功名的巨款及60户族人所集京钱2万余千文,于全县16
社各立初等小学堂l所,城内立高等小学堂l所。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孔令贻奉旨稽查山东学务。“周历各郡县,召集生徒,
诲以名人伦崇正学,期合于立人达人之旨”。次年春因丁母忧,请旨开差。1910年,
他入京觐见新帝溥仪,被赏穿戴膝貂褂。

民国初建,地方上拟推举他为国会议员,他坚辞不受。袁世凯窃任民国临时大
总统后,他奉电上书恭贺。袁世凯颁布崇圣典例,准予衍圣公仍膺受前代荣典、祀典,
特颁一等嘉禾章,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1912年,他在家乡倡议并捐资兴办了施种牛
痘机关。康有为创建孔教会后,与他多次来往。1913年,在他的支持下,孔教会特在
曲阜设立事务所,开展儒学活动.

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组织“筹安会”,孔令贻为“名誉理事”,并
出任教育界请愿团理事长,劝袁称帝。袁称帝后,加封孔令贻“郡王”衔。

洪宪帝制失败后,康有为提出“孔教为中国之基础”、“请定孔教为国教”。
孔令贻则发出“请定孔教为国教”的通电。1917年,辫帅张勋宣布清室复辟,孔令贻
发电祝贺曰: “日月重光” ,“普天同庆”。备下巨款打算为张建生祠,并撰写了
“生祠启”。尚未破土动工,张勋复辟已告失败。

1919年春,孔令贻进京为废帝溥仪祝寿,蒙赏紫禁城骑马。同年秋,他赴京为
岳父陶士鋆(孙氏去世后,孔令贻又续娶大名府陶氏为妻,并收王宝翠为妾)送殡,突
患背疽,多方医治无效,于11月8日在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病逝。

孔祥柯

孔祥柯(1888~1920) ,字则君,出生于曲阜城内考棚街封建府第,为68代衍圣公
孔传铎第三子孔继泂的后世。

孔祥柯少时聪颖,勤学好问,倍受外祖父劳乃宣 (清末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署
学部副大臣) 抚爱。曾随劳乃宣在直隶、江苏、浙江等地学堂接受初等教育,后就读
于天津中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毕业。后又考入北京译学馆(北京大学前身) 。
1911年毕业,获“奖励举人”称号,分发京曹为官。辛亥革命爆发,孔祥柯踌躇满志,
毅然辞官不就,回到山东,参与革命活动。11月,山东宣告独立,他被任命为山东高
等学校(今山东大学)教务长,年仅23岁。

1912年,孔祥柯被选为山东临时议会议员,次年即被选为省议会副议长。每举
行会议,他均直言不讳地发表革新言论。为变革社会,他于本年参加了共和党。在议
会中,有时共和、国民两党议员遇事争执,相持不下,常常不能解决。孔祥柯则顾全
大局,从中调解,深受两党人士的称誉。此间,他极为重视教育,在济南联合有识之
士创办了育英中学,自为校董,培养了许多人才。

1914年,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山东省议会被迫解散。但北京当局注意到他这
位有才华的年轻议员,任命他为财政部参事上行走,还准备任命他为评议员和财政货
币委员会委员。因此,孔祥柯便赴河北、湖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调查金
融状况。1915年回到山东,被任命为山东法政学校校长。翌年,共和恢复,省议会重
新成立,他再次当选为省议会副议长。

1918年,孔祥柯提倡并组织了各省“省议会联盟”,以承担解决南北之间政治
分岐的工作。其间,他发表一批优秀文章,许多历史文件也出于他手,对南北一度和
平起到一定作用。为此他也遭到军阀势力的反对,使他不得不南下避难,在上海度过
将近一年。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日本代表
在会上竟然提出胶州湾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德国人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应无条件的
转让给日本的无理要求, 激起中国人民,尤其是山东人民的极大愤慨。为促进山东
问题的解决,废除卖国的“二十一条”,山东各界公推孔祥柯、许宗祥为代表,前往
法国直接向“和会”请愿,孔祥柯等抱定坚决志愿,“非达到废约目的不回”。在法
国凡尔赛的会场内外,孔祥柯均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大义凛然,据理力争,“登
坛演论,闻者动容,殊方绝域,报章传载”。其爱国言行,对维护国家主权、收复青
岛等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巴黎和会结束后,他不辞劳苦,又到欧、美各国考察访问。回国后任国家经济调
查局参议。因工作过于繁重,积劳成疾,1920年初突患急性阑尾炎,不得医治,逝世
于北京,年仅33岁。其事迹和照片被收入《世界名人录》。

孔祥桐

孔祥桐(1874~1922) ,字润生,出生于曲阜城内考棚街的南府(属孔府近支)。系
孔子七十五代孙。自幼酷爱学习,县试得冠军,补四氏学博士弟子员。

1889年(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变法,他深受影响,拥护维新。1902年(光绪二十八
年) 应尚实派孔祥霖之邀,赴日本考察学务和实业。回国后,痛感八股帖试之学,于
国于民殊无裨益,尽焚旧存文稿,一意研求新学,崇尚实业救国。不久考入山东优级
师范学堂。毕业后再赴日本,专攻理化学科,欲输入资本主义文明以弥补我国学术之
缺陷,并想兴办实业以振兴中华。返国后,目睹中国既贫且弱,深感兴办实业无望,
只有先致力于教育,才能实现实业救国。于是慨然以教育为己任,虽于宣统元年取拔
萃科,例授直隶州判,终不赴任,全力倾注于山东教育的改造与建设。历任临邑、齐
河小学校长,济宁、兖州中学堂监督等职,不辞劳苦,成绩斐然,为社会输送了不少
建设人才。

辛亥革命后,他倍极欢欣,更欲以贯彻共和教育为目的。不久调任曲阜师范学
校校长。 1914年,曲阜师范与兖州、济宁、临沂、曹州4处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山东省
立第二师范学校,当局因他深孚众望,并富有教育工作经验,任命他为校长。当时校
址尚未确定,他以曲阜为文化发源地为由,提议将校址定于曲阜,随即被允准。此后
数年,他致力于学校建设,惨淡经营,不遗余力,以期符合“共和教育宗旨”。他家
离学校虽近在咫尺,非节假日从不回家,视校事如家事,待学生如子弟,纪律严明,
学风端正。各县小学选聘教员,一提“二师”毕业,无不信任之至。他为了办好师范
学校,还加强了附属小学的建设,规划详尽,制度严格,为师范学生观摩实习提供了
良好基地。中外人士凡莅临附小参观者,无不称道;江苏省教 ,育会长黄炎培誉之
为“全国小学之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二师,引起学生强烈反响,纷纷要求罢课
示威,下乡宣传。孔祥桐一时难以理解,认为学生应安心读书,研究学问,以成社会
良才,不应当参与政治,故禁止学生外出,受到学生反对。辞职后,他北上晋冀,仍
欲求理想环境以偿其教育救国宿愿, 竟因偶感风寒,于1922年2月15日病逝于北京太
仆寺街衍圣公府,年仅49岁。为念其功德,1934年曲阜各界于古泮池立碑一幢,名为
“孔润生先生德教碑”

陈宪熔

陈宪熔(1876~1935),号今僧,曲阜城内仓巷街人。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陈宪熔以官派普通师范生去日本,就学于宏文学院普通
师范班,后入名古屋爱知医科大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深受“天演论”的影响,认
为当今世界是“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的世界”。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重视教育。他
在《劝阙里父老急兴教育书》中明确提出:“地球列国,汲汲竞争者为生存也;而生
存竞争之具,不在工、农、商、兵,而在教育。”他介绍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效,以
及日本发展教育的新情况。他相信教育可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可使国富民强。
他希望“中土人士, 振刷精神, 磨荡热力,实事求是,共济时艰。”曾大声疾呼: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无,则国家亡!”他提出:“欲立我国,必先为吾邑谋。”
于是苦口规劝阙里父老急兴教育,作出榜样,普及全国。明确指出:“吾鲁为圣人桑
梓之乡,诗书弦歌之地。汉唐以来,其所赖以生存者,莫非杏坛教泽维系其间。”他
确信,志士仁人,果能有鉴于此,戮力大办教育,定能以此振兴中华,结束列强鱼肉
中国,虐待华人,使我“落泪鼻酸”的日子。他急兴教育的措施是:多立学堂、广劝
游学、改革师范和普设阅览等。

陈宪熔提出急兴教育的主张后,先捐日银若干元寄回曲阜阅报所。并答应一俟回
国,再邀同仁,共捐资财,将阅报馆改为昌平图书社,任人取阅。

陈宪熔在日本留学期间,为实现他的夙愿,即同其母金氏商定:于本住宅内 (今
仓巷街西首路南)设立“陈金氏私立幼幼小学堂”。规定实行5年教学制,男女兼收。
开办后,招生l班、24名学生(4名女生) ,陈宪熔亲任校长。学堂于1905年(光绪三十
一年)3月呈报,经山东学务处批准立案。在当时,因属于“新政”建设,第二年,山
东提学便奖给“鲁校慈云”匾额1方。

陈宪熔回国后,即到省城济南任职。其间,对幼幼小学堂极为关心,常与教师书
信往来,问候师生。并在济南为小学生定做了制服,制定了帽花。让学堂按时组织旅
行,以开风气。

1910年(清宣统二年),清廷裁减教育费,世上又一度向往科举制度,于是幼幼小
学堂随之宣告停办。陈宪熔从此便脱离了教育,从事医务工作,先后担任济南太和医
院主任和山东防疫所所长等职务。

1919年,陈宪熔曾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后回济南开办一些慈善事业,1935年病
故于济南,终年59岁。

张玉贵

张玉贵(1887~1938),又名张根官,曲阜城内仓巷街人。祖籍江苏省淮阴县。他
自幼随祖父、父亲逃荒来曲阜,住在西门里,受人帮助跟祖父开了个小型烧鸡店,后
跟父亲经营小饭馆,名为“安乐居”。他15岁时,就学会烹调等技术,开始站灶。及
至成年,他便独自承包酒席,所制菜肴堪与名家厨师相媲美。

张玉贵初露头角,即被孔府聘用。在作了短期的试工考验后,遂被提调为“内三
班”厨师,专为衍圣公备办烹饪。他所制作的肴馔,适投衍圣公之所好,遂与孔令贻
感情日笃。孔令贻每逢外出,常要张玉贵随同前往。外出期间,张玉贵便着意学习各
地厨师的烹饪技术及其花色形式。在北京,他学会了宫廷菜肴的制作;到南方,他刻
意研究了江南菜肴的特点。回到孔府,他便综合南北菜肴风味,扬长避短,各取特色,
新创出具有地方特点的孔府菜肴,极为当地名流世家所喜用。他烹调的“桂花绒鸡”、
“神仙鸭子”、“诗礼银杏”、“一品豆腐”、“巧扒佛手”等很有特色,他制作的
“鱼唇扒鱼皮”、“八仙闹罗汉”等也享有盛名。奉祀官孔德成的老师、清末翰林庄
陔兰品尝了张玉贵制作的菜肴后,称赞说:“堪称江北厨师第一家。”张玉贵不仅制
作菜肴有特技,而且制作面食也很精良,形式多样,味道不一,老少食用,均感可口。

张玉贵的烹饪技艺久负盛名,行家里手均为之叫好。当时,无论是府第世家请贵
客,还是宫宦名流宴嘉宾,常请他到场指点。孔府菜肴驰名南北,也有张玉贵的一份
贡献。

王克勤

王克勤(1867~1939) ,曲阜城东王家村人。幼年随父读私塾,练就一手好字。十
几岁时到韩家铺村拜师学彩绘、泥塑,深得师傅喜爱。出徒后,经常参加乡间庙宇修
建。中年时期,被衍圣公府聘为专职画匠。特别是彩绘“二龙戏珠”最为拿手。栩栩
如生,立体感甚强。衍圣公孔令贻夫人去世时,在其棺材上的彩绘及题字,博得京城
文人的赞誉。在修复颜庙正殿时,专从北京请来著名画工,克勤前往指教,画工均甚
为佩服。邹县亚圣府修理孟庙时,他应聘前往。开工数日,其他画工忙碌不堪,加班
加点,王克勤却坐在一边喝茶聊天。监工者觉得很奇怪,便问别人:“他是何人,老
是不开工,能按时完成任务吗?”王克勤听说后,翌日上架彩绘壁画。画具无处放置,
他口衔数支彩笔,一手托着颜料,一手挥笔作画,用笔自如,画面布局合理,形象逼
真,围观者达数百人。不大功夫,就完成一幅。监工者看后惊奇地说:“怪不得他不
慌不忙,这批活不够他自己干的。”

王克勤在曲阜画坛上甚有名气,但其高超技艺未曾传世。

孔昭曾

孔昭曾(1874~1940),字又荃,号少云,曲阜城内龙虎街人。8岁丧父,由其母魏
氏抚养成人。他天资聪睿,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记。1891年(光绪十七年)中举,授
内阁中书侍读,分省补用知府,有“小举人”美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应聘为
曲阜官立四氏师范学堂首任监督(校长)。赴任后,他主持兴修校舍、聘定教员、招收
学生,于次年2月正式开学,是为曲阜师范学校前身。1906年秋他被调任署广饶知县。
民国初,又转任招远县知事、山东省公署第二科(财政科)科长。不久,回到曲阜,在
孔府协助衍圣公孔令贻主持祭祀活动,并长期负责孔府接待、文牍等工作。1934年,
应县长孙永汉之邀,担任《续修曲阜县志》分纂。后因县志总纂、菏泽名儒李经野未
如期到任, 由县志委员会公推孔昭曾为代总纂,历时半年,完成《续修曲阜县志》8
卷。同时,他还担任过曲阜孔学总会会长一职。

他青年时代就酷爱书法艺术,对欧、颜、米、蔡以及汉魏六朝诸家书法碑帖潜心
研习,独具心得,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在省内外享誉甚高。同时兼善绘画,长于山水、
人物、花鸟、小品。工诗词,著有《晋游草诗集》、《公余草诗集》、《窗稿诗集》、
《浣花草庐诗集》、《潜园诗草》等,均未出版,后皆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正式
出版者有《曲阜圣迹古迹择要考略》。1940年正月,孔昭曾病逝,年65岁。

刘觐鲁

刘觐鲁(1885~1940),字秉周,曲阜时庄乡西辛庄人,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幼
年启蒙于本村私塾,后考入兖州中学堂,又升入山东高等师范学堂专攻数学。1915年
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为曲阜地方与教育界的知名人士。

1939年秋他出任日伪当局开办的曲阜师范学校校长,兼任数学教员。因同情默许
爱国师生秘密抗日宣传活动,受到敌人怀疑。

1940年春,特务在曲师陷害、敲诈学生,刘觐鲁此时已接到通知要参加“山东教
育观察团”前往日本,临行前向省教育厅汇报了学生受敲诈的情况,并附信曲师教务
主任孔昭润。孔昭润却在周会上公开讲了刘向省厅汇报之事,并有意将特务的名字讲
出来。 结果,当天下午,冒充学生的特务刘会经便回兖州作了汇报。5月27日上午,
驻兖州的日本宪兵、特务来曲师,按黑名单进行了大逮捕。其间,刘觐鲁已随观察团
赴日参观。孔昭润写信到省教育厅索回参观团行程单,交给刘会经。日军宪兵即派人
专程去青岛秘密设伏,待刘赴日参观回国,刚抵青岛,立即被捕。在济南审讯后,押
送兖州。在兖州日本宪兵司令部,他遭受了几十天的严刑逼供,被折磨的死去活来,
但他咬口不开,只字不写。敌人无奈,把他押送到伪滋阳县公署监狱。在这里,他看
到了在押的师生,极为痛心,为使学生少受折磨,他向敌人承认是冀鲁豫军区觐鲁宣
传队负责人。面对凶恶的敌人,慷慨陈词:我们是中国人,保卫祖国,抗击日本是我
们中华民族的神圣职责!学生的行为,由我刘某负责,要杀要剐,我一人担当。同年7
月,他被日伪当局又送往济南军律会议处关押,最后由日本军律会审庭宣判为“国际
犯”而遇害。

孔繁壬

孔繁壬(1909~1940),字肃冰,曲阜城内考棚街人,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府第
家庭。毕业于北平艺术学院音乐系。在学习期间,他充满爱国热忱,倾向民主革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原籍,先在曲阜第三小学任教,1939年被聘为曲阜师范
学校音乐教师。1940年春,与进步教师张云闲、王质夫等经常秘密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在部分学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少学生越来越倾向进步,有的直接奔向解放区,参
加了革命。

孔繁壬等进步师生的活动, 被隐藏在学生中的特务分子颜振民发现。同年5月27
日, 兖州日本宪兵大队全副武装闯进学校,将孔繁壬等3名教师、31名学生抓走。敌
人对繁壬连续几天的审讯折磨,致使全身糜烂不堪,但他始终不屈。敌人无奈,又把
他押解到济南一四八⑦军律会议处监狱, 继续严刑拷问,仍一无所获。同年7月的一
天,敌人宣布他为“国际犯”,从一个小门里拖出去杀害了。

张 旭

张 旭(1913~1941),原名孔宪廪,又名孔实卿,曲阜董家庄乡林程店村人。
1937年于曲阜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书院街小学任教。1938年初,日军侵占曲阜后,避
居家中。他目睹日军的种种暴行,决心参加抗日战争。通过亲友打听到中共地下党组
织的消息后,他就会同几位进步青年到了泗水县柘沟一带。同年5月,经江洪(原名钱
杰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化名张旭。

张旭参加革命后, 经常到曲阜城北和城里开展秘密活动。6月在董家庄发展孔
凡生、马斌、黄书林、翟厚仁入党,建立了中共董家庄支部;在城里,先后介绍了冯
克玉、狄井芗、孔霄龙等入党,建立了中共曲城支部。1938年10月,张旭任曲泗宁中
心县委委员兼统战部长。 1939年初,又任组织部长。同年6月,尼山特委任命他为泰
安、新泰、蒙阴、费县、泗水五县边区县委书记。这年秋天,湖西“肃托”影响波及
鲁中南,张旭被疑为“托派”,名义上调鲁南党校学习,实际是接受审查。因未查出
什么问题, 于1940年7月又被分配到临、郯、费、峄四县边联任县委书记。对外称工
作团主任,直属鲁南区党委领导。他到任后,带领工作团到处集中枪支弹药,仅两个
月即搞枪七八十枝。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他急于求成,对藏枪不交的地主采取了一些
过激的行动, 违反了党的统战政策。9月即被告发。鲁南区党委社会部以“托派分子
用极左面目出现破坏党的政策” 的罪名,将他撤职,再次进行审查。1941年3月在滨
海区大店西南王家岭被错杀。时年28岁。

1985年5月17日,中共曲阜县委根据“中组发(1983) 17号文件”精神,经研究
报上级批准,为张旭平反,恢复名誉,并对其家属给予抚恤。

吴廷玉

吴廷玉(1868~1942年) ,字蕴山,曲阜城里五马祠街人。少时读私塾。成年后
经营小本生意,兼习中医,擅长妇科,日渐闻名乡里。他在汶上县经商时,结识了贩
卖土布的褚玉璞,而后,两人过从甚密,遂成莫逆。

民国初年,辫帅张勋的母亲来孔府做客,患了重病,吴廷玉被推荐前往孔府诊
视。治疗后,病情大为减轻。吴受了张勋的特赏,并被视为恩人。1914年,吴廷玉赴
徐州投奔张勋,任电灯公司总办。此间,获悉褚玉璞因入伙为匪而身陷囹圄,便借助
张勋,将褚保释。1924年,褚玉璞在奉军中扶摇直上,担任了直隶(今河北)督军。吴
廷玉又依仗褚的权势,当了曹县县长。后任保定、津海、大名等道道尹。最后提升为
直隶政务厅厅长。1928年春,曲阜遭遇灾荒。吴从保定携款两千元回籍赈灾,交付曲
阜县公署,由县知事刘峙筹放。为弥补发放不足,又从直隶筹集高粱两干袋运来曲阜。
灾情有所缓解。次年,吴返归乡里。

1938年,日军即将侵占曲阜城之际,人心惶惶。吴廷玉等人出面在书院街小学
组织城乡“治安维持会”,吴任会长。为备日军之需,他派人赴各乡闾催交木材、苫
席、被褥、蔬菜等物。日军进城时,吴率领维持会成员,手持“ 卐” 字白旗出北门
迎接。此后,城乡有事须先报告维持会,再由吴等向日军宣抚班交涉,获准后方能办
理。为逢迎日军,吴等以“维持治安”为名,从济宁买来妓女,在西门里设立了妓女
院。

1939年春,吴廷玉与日军宣抚班班长岸本联系,将曲阜西南乡“抗日自卫团”
司令尹庆木招降。不久,尹进城当了汉奸,任保安大队副大队长。

1942年,吴廷玉病卒于家。

刘梦瀛

刘梦瀛(1874~1943) ,字仲州,曲阜镇大庄人。其祖父刘虞村,任孔府西学管
事,精通医道,在曲阜西关开有“成春堂”药铺,为一代名医。其父刘金佩,l8岁中
秀才,承父业在“成春堂”行医兼馆教私塾,精通医理,乐善好施并手抄了大量医籍
于家。刘梦瀛自幼得其家传。潜心钻研医理,尤重于妇、儿两科,20余岁便名噪乡里。
不久,刘虞村去世,应衍圣公孔令贻之邀,刘梦瀛继任孔府西学管事,并兼管孔府医
事。由于刘梦瀛医道高明,曾为衍圣公孔令贻及府内多人治好过疾病,孔府上下多尊
称他为“刘先生”。光绪末年他随孔令贻到天津,有一显宦之妻患乳症,当地几位名
医多次治疗均未见效,经刘诊治,药到病除。因此,刘梦瀛在天津名声大显。民国初
年,孔令贻夫人陶氏回京探亲,刘作为保健医生随侍。在京期间,达官显贵慕名求医
者甚众。陶氏晚年中风瘫痪,长期卧床不起,病情稍有变化,都用轿子急请刘梦瀛前
去诊视。此外,他还多次为孔德成治好一些小儿疾病。

他除在孔府当差外,还以济世活人为本,常为一般群众治病,并在30年代初兼
任过曲阜二师校医。

1937年孔德成离开曲阜后,由孔霅光代理奉祀官。有一次,孔霅光因处理府务
不顺气恼伤寒,卧床不起。几日后病情加重,家人惶恐,遂邀城中医生会诊。有人主
张温治,有人主张进补。刘梦瀛则认为:病因气生,数日补之甚多,又未曾大便,郁
结于中,唯泻无他。孔霅光服下刘所开的“大承气汤”后,泻出大量金黄色体,几乎
为补药中毒,众医视后,无不钦佩刘的诊断治疗高明。

1940年,伪县公署举行全县中医考试,由于刘梦瀛在医界的威望,出任主考。
从出题到改卷,均以他为主。

1943年刘梦瀛因病逝世,年70岁。

尹庆木

尹庆木(1902~1946) ,字跃山,号静安,曲阜城西安吉庄人。出身普通农家。幼
时读过几年私塾。1919年赴济宁“广汇场”转运公司当伙计。1922年到天津杨柳青参
加奉军, 4年后回乡。 不久又到兖州东关做生意。 1937年“七七”事变回家务农。
1938年初日军侵占曲阜城,尹庆木赴邹县香城投靠了抗日游击队司令刘昭汉,被委任
为“曲阜抗日自卫团司令”,聚集人马百余,活动在曲阜城西南一带乡村。1939年春,
尹庆木进城投靠日军,任伪曲阜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并割股歃血,向日军表示忠诚
投靠。尹任职不久,即在城内西北隅购置大片土地盖起公馆。生活随之更加放荡,政
治上,与共产党、八路军为敌。从1939年起,就派属下在董家庄、王庄、曲泗县边界
一带修建炮楼、碉堡以对付八路军。1944年冬,日伪军近千人,对曲泗边根据地进行
“扫荡”,尹庆木也调集人马积极跟随。他们在城东土门、胡二窑一带烧杀抢掠,无
恶不作,并妄想在戈山厂包围八路军地方武装。经过两昼夜激战,大败而归。撤兵回
城的路上,又大肆抢掠,闹得鸡犬不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 尹拒绝人民武装的接收,被国民党兵团司令李延年委
任为山东保安第二十九旅第五十八团团长。年底,八路军重兵包围曲阜城时。共产党
地下组织劝其投降,但尹顽固不化。12月30日,鲁南军区警八旅攻打曲阜城时,尹妄
图逃跑,在西北城角被生擒。1946年2月1日,民主政府根据其罪行,予以处决。

李凤云

李凤云(1921~1947),曲阜城南小雪村人,1940年,随全家逃荒到江苏新沂县,
给地主当了长工。1943年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沂河区中队,1944年编入沂河独立营
七连当战士,后提为三班班长。部队在大练基本功时,他成绩优秀,荣记一等功。同
年,七连在魏家牌坊驻防,一天夜里,伪军张风仪部向七连偷袭过来,他发现后及时
向连长报告,并带领三班战士作掩护,使全连安全突围。当部队撤至河东王楼村后,
立即组织反击。 他冲锋在前,不料一拐弯处突然窜出7个敌人,把他围住,并夺了他
的枪,他急中生智,忽从腰间抽出了手榴弹,大声喝道:“小子听着,想活命把枪放
下!不缴枪,这就炸死你们!”那七个敌人乖乖的放下了武器。战后,部队授予李凤云
“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10月,独立营攻打乔北镇,李凤云带领三班执行爆破任
务。连续爆破几个碉堡,为大部队前进开辟了通道。不久,部队又去解放新沂县半城
镇,几次进攻连遭阻挫。李凤云心急如火,主动要求打突击。他带领三班机智勇敢地
打开了一个重要缺口,迫使敌人缴械投降。李凤云再次受到嘉奖,并光荣地加入了中
国共产党。1946年,他调到新四军三支队任排长、副连长等职。

1947年初,三支队接受拔除晏圩据点的任务后,担任副连长的李凤云积极请战,
带领突击排埋伏在靠近围墙的一个土堆边。突然,敌人射过来一道电光,发现了他们,
他当机立断,命令全排奋起冲锋。一举夺下寨门。主力部队迅猛冲入,打得敌人溃不
成军,节节败退。就在这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刻,李凤云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6岁。

全国解放后,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为纪念这位革命英雄,将晏圩乡改为“凤云
乡”。

薛李氏

薛李氏(1906~1947),女,出生于曲阜城东南息陬村的一个贫农家庭里。成年后
嫁到钱家村, 与丈夫薛允明一起耕种2亩薄地,1942年,因遭受天灾,全家到尼山一
带讨饭。1946年初钱家村成立民运组织时,薛李氏被选为妇救会长,其丈夫被选为农
救会长。在党的领导下,她积极组织群众加入农会,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反奸诉
苦斗争,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上级号召搞支前运动,她亲自带领妇女赶做军鞋、碾小
米,动员群众组织担架队。由于薛李氏善谈吐、巧应变,当时驻齐王坡的区干部李洪
泰常派她到曲阜城西探听敌情,每次她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1947年2月,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八路军及地方党政机关,实行战略转移。
薛李氏和她丈夫留下来坚持斗争。 3月下旬,国民党军占领了曲阜。不几天,薛允明
被国民党还乡团抓到县城,受尽折磨,后由亲友辗转救出。薛李氏被还乡团小队长史
玉山抓住连夜带到南泉村审讯。杀人不眨眼的还乡团中队长韩秀常对她施尽了酷刑,
先用棍棒打,再用老虎钳子混身撕扭,后吊在屋梁上用切菜刀乱砍。薛李氏始终坚贞
不屈。就这样折磨了二十几天,敌人一无所获。在英勇顽强的薛李氏面前,敌人再也
无计可施,最后竟惨无人道的割下了她的乳房。当天夜里,把她拖到南河套村地的坡
野里,先用麻绳紧勒脖子,又进行枪杀。

黄登珠

黄登珠(1908~1947),曲阜时庄乡黄家村人,幼年家境赤贫,房无一间,地无
一垅,全家住在家庙(祠堂)里。他14岁跟父亲到地主家扛活。成年后又给地主看大坡,
长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1946年曲阜解放后,黄登珠在本村当民兵连长,长子大恩
当基干民兵,次子二恩参加了儿童团。他与村农救会长孟宪元、村长何思汉,在区武
工队的指导下,积极组织本村贫苦农民斗争恶霸地主。在单家村举行的“反奸除霸”
斗争大会上,他愤怒控诉了El伪乡长黄登俊的滔天罪恶,大大激发了贫苦农民的斗志。

1947年春,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曲阜县、区党政机关及地方武装北撤,黄
登珠带领家属辗转至城东瓦窑头村, 不久,便回家隐蔽。3月底,国民党时庄区区长
吴凤亭伙同还乡团小队长颜景春到黄家村“清乡”。黄登珠隐蔽在一个地瓜井子里,
被敌人发现将其抓到城西关洪顺酒店。每天用鞭子抽,棍子打,追问他共产党的有关
信息,登珠始终守口如瓶。最后敌人恶狠狠地说:“你要再顽抗下去,就活埋了你!”
登珠却斩钉截铁地回答:“你们这群狗东西,埋了我黄登珠,你们也不会得好死! …
…将来会有人给我报仇的!”颜景春气急败坏地说:“把他的两个儿子都给我抓来!”
4月底的一天夜里,还乡团将黄登珠父子3人带到犁铧店后五里庙坡里,捆绑在一起,
推到一个深坑中活埋了。登珠时年39岁,其长子20岁,次子l0多岁。

张昭曾

张昭曾(? ~1947年),山东曲阜人。生于厨师之家,少年时代即随其父学习烹
饪技艺,受到严格的训练与精心的指导,掌握了较高的技艺。19岁时,经人介绍进孔
府“内厨”当厨师,当班近60年,对烹饪技术苦心钻研,继承和发展了孔府烹调技术
和传统名莱。在他及其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孔府菜和孔府宴得以流传,还外传京
畿一带。

为使技艺更加精湛,张昭曾很注意虚心学习。每逢宫廷、官府的达官贵人来曲
朝圣,在孔府下榻时,他总是请教于随行的厨师,切磋技艺,共同制作。同时,与内
厨同行们经常探讨、制作孔府传统的和外来的名菜,并注意吸收主、客喜爱的民间名
吃,丰富孔府菜的内容,使之别具风味。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极爱吃鸡,内厨为之
费尽了心机,不断翻新花样。一次,张昭曾试做了一个用西瓜装进两只雏鸡蒸制而成
的菜肴上席。孔祥珂食之甘爽,视之型奇:瓜似卵、鸡象凤、开顶盖,恰似双凤跃跃
欲出,随乘兴命名为:“一卵孵双凤”,成为孔府夏季的时令传统菜。此后,张昭曾
又根据主人和宾客的喜好不断改进,用西瓜和雏鸡,采用不同的方法制成“单凤朝阳”
等,均受欢迎和喜爱。

1894年(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60寿辰时,张昭曾跟随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夫
妇进京祝寿。 于十月十四日向太后进贡早膳,以燕窝、鸡、鸭为主料,精心制作了4
样味精型美的主菜,分别用金丝鸭块摆成“万”字,红白鸭丝摆成“寿”字,三鲜鸭
丝摆成“无”字,口蘑肥鸡摆成“疆”字,组成“万寿无疆”祝词,顿时满堂生辉,
气氛热烈,慈禧大喜,亲赐奖赏。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大伯母袁氏 (陶氏以后,
曾主持孔府内务)过生日,张昭曾专为之精制了“一品寿桃”,在桃中间缀一大“寿”
字,周围缀以“寿桃三月”4字,因为袁氏是三月三日(旧历) 生人,也正是神话中的
王母娘娘大寿开蟠桃大会的日子。

长期的烹调实践,使张昭曾和同行们在粗料精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
造了一些可上席的名菜和风味小吃。他能以豆腐为主料,制作出数十种菜肴。有一次,
他一气做了24道色泽不一,味道各异,名称不同的豆腐菜,食者均赞叹不已。他创制
的虾子龙爪笋(用鲜嫩的高粱须根,经过水汆,配少量虾子,用好调料,急火炒成),
虾子炒龙须菜 (以嫩金瓜秧为主,经过水焯、冷滤,配少量虾子,用好调料,急火快
炒而成) ,以及“菊花火锅”等成了时令化的珍馐。同时,张昭曾还根据本地传统技
艺,吸收南北制作之长,精制凤鸡、板鸭、火腿、香肠等风干佳品。

张昭曾晚年担任了曲阜县厨业公会会长, 带徒达200余人,被誉为“承前启后
的一代名师”。

胡振甲

胡振甲(1930~1949),曲阜城东胡二窑东村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45年底
参加民兵,1946年任曲泗县戈山区公安员。1947年随军北撤,在平邑九女关突然与小
股敌人遭遇,双方发生激战。这时,振甲端起机枪,冲锋在前,机警地环绕射击,打
得敌人狼狈逃窜。战斗结束后,他荣立三等功。1948年他随军返回本籍,在曲泗邹县
大队二连当班长。在铲除国民党柘沟镇公所的战斗中,他紧握手枪,腰插六枚手榴弹,
悄悄摸进村内,只身越墙进入院内,他机警地扫一眼,便拔出手榴弹向人声嘈杂、灯
火通明的室内掷去,接着大喊“缴枪不杀”,吓得正在打麻将的敌人目瞪口呆,手足
无措。此时,县大队正好赶到。敌人只好乖乖地缴枪投降。战后,胡振甲荣立二等功。
1948年,县大队升编野战军,胡振甲任七纵二十一师六十二团五连八班班长。在淮海
战役中, 他英勇战斗,荣立一等功。1949年4月20日夜参加了渡江战役。拂晓前,他
们所乘的船只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抵达南岸。一阵冲杀,将江防敌军击溃,直趋南
京城下。23日他所在的部队攻入南京城,首长命令他带领全班战士直冲蒋介石的总统
府。战斗中,他英勇顽强,冲锋在前。就在这胜利到来之际,振甲不幸中弹牺牲,时
年19岁。

孔祥汝

孔祥汝(1921~1950),曲阜城东纪庄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28
年,全家逃荒到吉林省怀德县,父亲因劳累过度和疾病折磨过早地去世。1937年,他
母亲带着全家行乞返回老家。

1947年春,孔祥汝被国民党军抓壮丁,在国民党军队里忍受军官的种种欺压,
目睹国民党军的种种罪行, 时时刻刻都在向往着光明。1949年4月,他在某战役中被
解放,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十六军侦察营三连当战士。从此,他随军转战各
地, 参加了解放浙江、福建等省的战斗。同年5月,部队准备进军大西南,他随军开
到江西整训,在整训中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进军西南,作战到底”的决心书。
同年12月间,部队追击敌人至云贵交界处的乌江支流鸭子河畔,敌人逃到南岸,并控
制了船只。为彻底消灭敌人,孔祥汝参加了“涉水强渡突击队”,乘第一排竹筏抢渡。
还未及岸,身已负伤。他咬紧牙关,坚持战斗,消灭了守敌,为大部队进击打开了通
路。1950年元旦,在解放云南宜良县城时,他所参加的尖刀排首先攻入城内,与敌人
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一个十字路口处,敌人碉堡的火力对尖刀排的威胁很大。孔祥
汝背上炸药包,机智地将碉堡炸翻。战斗结束,他荣立二等功。同年冬,随军进至贵
州省长顺县,在长寨山矛头洞大桥歼灭敌匪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29岁。

孔庆贵

孔庆贵(1928~1951) ,曲阜城北大河崖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参加共
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泗水独立营。1946年独立营升编,他到八纵二十四师
七团三营当战士。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军南征北战,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
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14次。

1947年2月莱芜战役中, 三营开始在莱芜口子以北打阻击。战斗中,孔庆贵英勇
顽强,连续打退敌人的数次进攻,首立战功。在围歼李仙州总部的战斗中,更是奋不
顾身, 冲锋在前,再立二等功。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三营负责攻打某高地。敌
人以猛烈的炮火进行严密封锁。在这紧急时刻,孔庆贵携起炸药包,对敌军碉堡进行
了连续爆破,为全营进攻打开了通道,迅速消灭了敌人。此后,随部队转战鲁西南,
在菏泽地区参加了沙土集等战斗。1948年,先后参加了潍县、兖州、济南、淮海等重
大战役。1949年渡江战役后,部队插入江西,在弋阳至永昌一线阻击敌人。在战斗中,
孔庆贵英勇顽强,昼夜不下火线,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
军,在二十六军二三二团八连任连长。在朝鲜黄草岭战役中,与大部队密切配合,迅
速消灭了美军陆战队第一师。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庆贵所在的部队坚守在西防山
高地,为挖防空洞,筑坑道暗堡,将铁镐磨的几乎象火镰一样大,铁锹用了一把又一
把, 给养接不上,他和同志们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始终坚守着阵地。1951年7月,
为了配合大部队的行动,他带领全连战士坚守五圣岭前沿阵地,以牵制敌人兵力。敌
人连续攻击,均被打退。最后敌人调集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妄图把山头削平。在这种
情况下,孔庆贵带领全连战士,整整坚持了三天三夜。当连队撤离阵地时,他只身为
大家做掩护。不幸被敌人的炮火击中,光荣地牺牲在五圣岭高地上。时年23岁。

郝凤林

郝凤林(1925~1953),又名郝体谦,曲阜城东梁公林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
庭。1945年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后任青年团长。1946年初,在减租减息、反奸
诉苦斗争中,他带头斗争伪区长王克俭,控诉其罪行,为贫苦农民出了气。同年2月,
他带领几名优秀青年参加了曲泗县大队,后编入鲁南军区警八旅十五团,随军转战鲁
南一带。 1948年6月,十五团升编,他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
五团一营机炮连。11月,随军参加淮海战役,后又参加渡江战役。战斗中他英勇顽强,
立有战功,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渡江后,随部队继续追歼敌人,直到福建。抗
美援朝战争开始,积极要求赴朝参战。1951年底,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四军七
十师二二一团一机连任班长。 入朝后,随部队在上甘岭西线辗转作战。1953年6月12
日,在停战协定生效的前夕,郝凤林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他在部队中
先后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三次。

孔繁棣

孔繁棣(1885~1955),字以行,号伯华,别号不龟手庐主人。曲阜城内棋盘街人。
6岁在私塾读书。其祖父精于医术,他自幼耳濡目染,渐通医理。1901年(光绪二十七
年) 随祖父迁居河北易县白杨村,虚心请教当地名医蔡秋堂、梁纯仁等,医学上又有
所进展。22岁在易县正式行医。25岁应聘就任北京外城官医院中医内科医官(即医师)。
1917年曾先后参加晋绥和廊房地区霍乱防治工作。1923年辞职在京私人开业。

“五卅”运动后,孔伯华为抵制日货,创制了“避瘟宝丹”,其效力高于日本的
“避瘟散”,畅销一时。他研制的“清灵甘露茶”,对预防治疗感冒和中暑效果特佳。

1929年,他联合中医同道在北京成立中医协会,在上海成立全国医学团体联合
会,代表华北中医界赴南京向国民政府抗议废除中医的决议案,迫使国民政府宣布撤
销原案。 之后, 孔伯华等人创议立即办起国医馆, 并将3月17日定为“国医节”。
1930年,他与北京名医肖龙友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任院长,并将诊费收入大部分
用于办学。 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日伪当局企图接管学校,他被迫将学校搬迁3次,
直至1944年, 毅然将学校停办。15年内培养中医700多人,分布全国,多成为中医界
骨干人才。1946年10月,他组织了北平中医新照同仁福利促进会,并任顾问。

建国后,他继续行医治病,经常为群众免费出诊。在群众中享誉甚高。他与肖
龙友、汪逢春、施今墨被人誉为北京四大名医。

1952年,他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要求政府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教育。不久,受
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对他也深为了解,曾称赞他是“有理论但不尚空谈
的实干家”。1954年亲切接见了他并与之合影留念。

孔伯华曾任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会议代表、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顾问、
中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
学会顾问、中医研究学院名誉副院长、北京中医学院筹委会副主任、副院长等。1955
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著有《脏象发挥》、《时斋医话》、《诊断经验》、
《中风说》、《肺病防治手册》等,还有与曹巽轩等合著的《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
10卷。

韩秀常

韩秀常(1909~1958),又名韩叙武、韩久臣,绰号韩小眼。曲阜城东南屯里村
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幼年读过私塾。1933年起,就经常勾结土匪,贩卖枪支、弹药
和多种毒品。1939年任当地自卫团长。两年后,被国民党游击县长王震宇委任为战斗
突击组组长。1944年,进城投靠汉奸尹庆木,担任县保安团第七中队队长。

1943年11月,勾结日本宪兵队的冯启明,将农民颜振海以“私通八路”的罪名
逮捕,颜交上1200元“赎金”才得释放,12月将农民王昭堂带到区部,以“私通八路”
的罪名罚交小麦600公斤。 l944年春, 叫王昭堂给他私买枪支,共用340元,韩仅给
240元。4月,王向韩索要不足之数,韩竟将王骗至城里五马祠街蒋家,活活用棍打死。
不久,又在土门枪杀了八路军战士马胜臣。

1945年4月, 泗水县甫家河村的一位老大娘领着十多岁的男孩路过屯里。韩以
“八路探子”为罪名,将娘俩带到石汪村东头枪杀。曲阜第一次解放,韩逃亡徐州。
1947年国民党进攻山东,他还乡担任了国民党县长王震宇的中队队长。

1947年春,韩秀常抓住一位八路军战士,喝着酒审问,战士坚强不屈,当即被
打死在桌前。他派部属将钱家村干部史继忠、孔庆生、薛李氏,齐王坡村的民兵连长
牛茂顺等4人逮捕, 带到南泉村全部枪杀。在杀害妇救会长薛李氏前,韩派人将她吊
在屋梁上,用切菜刀乱砍。还把薛的衣服扒掉,用老虎钳子浑身撕扭,恶狠狠地叫着:
“叫这女人翻身吧!”不久,又派传令兵张继伦等4人将土门村干部颜锡均带到村西枪
杀。南泉村的民兵团长彭希志,惨死在韩秀常之手。5月7日,韩令其部下孔昭富到泗
水椿树沟将民兵连长孔令谦抓回, 捆至黄山西头枪杀。6月间,韩在小泉村看一行路
人可疑,当即举枪撂倒在地。接着率队窜到胡二窑村将军属胡远明的儿媳胡赵氏,八
路军十六团家属高大娘, 地下工作人员周振海3人逮捕,带至八宝山扣押一夜,天明
即在屯里村西活埋。韩将息陬村干部靳西堂捕去,扒光衣服毒打致死,又派王承山、
李庆启将靳的胸膛割开, 挖出心脏、割掉生殖器,最后竟将其鲜血淋淋的心脏吞食!
据统计,韩小眼先后共杀害共产党干部、民兵、群众达93人之多。

1948年6月曲阜第二次解放, 韩秀常畏罪逃至黑龙江省伊春县,改名韩久臣,
混进伊春县中心医院当炊事员。1958年逮捕归案,同年5月6日处决。

徐宝民

徐宝民(1935~1958)曲阜城北中王庄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56年3月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五四三。部队三分队任炮手。入伍第二年提升为副班长,评为二
级技术能手。1958年又被评为技术全能炮手。同年7月,为打击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
徐宝民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进福建前线。22日进入前沿阵地,时值阴雨连绵,战士们冒
雨赶修工事,多数人腿肿了,脚沤了,有的还得了痢疾。当时,在十三团三营七连炮
二班任炮手的徐宝民,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大家,哪里活累就到哪里干。炮阵地一
个月要移动多次,每次修筑工事,炮二班都是完成任务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多次受
到领导的表扬。 8月底,三营奉命进入离敌人阵地三、四千米的小登岛。当时,宝民
身患痢疾尚未痊愈,连首长留他看守营房,他再三请求参加战斗。最后连长答应他的
请求,担任一炮手。在战斗中,只要炮弹一上膛,他便让同志们离开,他一个人兼做
几个人的工作。经他打出的炮弹,发发均准确地击中预定目标。使敌人的火炮变成了
“哑巴” 。9月29日下午,敌人集中16个炮连火力,向小登岛进行报复轰击,整个阵
地顿时一片火海。徐宝民一面战斗,一面激励大家。就在这时,敌人一发炮弹在二炮
位置上爆炸了。徐宝民牺牲时,右手还紧紧地拉着钢丝索。战士们在他的战斗精神激
励下,以最猛烈的炮火将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战后,部队党委给徐宝民所在的炮二
班荣记集体二等功,并命名为“红旗不倒的炮二班”。

董 健

董健 (1925~1958) ,原名董宝成,曲阜镇龙虎街人,出身于贫苦市民家庭。
1940年读初中时,因家庭生活困难被迫辍学,先去华丰煤矿当矿工,又回县城当漆店
店员。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卫生员。同年4月,随军参加渡江战役。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渡江后,部队乘胜
追歼敌人。在边行军、边战斗中,战士刘福昌牺牲,董健含泪掩埋他的尸体,又迅速
赶上部队。战后,被评为二等功。福建解放后,他调到福建高级干部疗养院工作。后
组织上送他去华东军医大学深造。由于他学习刻苦,成绩突出,1956年荣立三等功。
军医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干部疗养院 (驻福建崇安县武夷
山) 任少尉外科主治大夫,兼营养科大夫。因工作成绩显著,被疗养院授予“模范共
产党员”称号。1958年,他带领一支医疗队去地方支援大炼钢铁运动。他们在做好医
务工作的同时,也建立一座小型炼钢炉。一天,炉体突然倾斜,在这危急时刻,他首
先指挥其他同志马上撤离,而自己却被突然倒塌的炉身砸成重伤,经抢救无效而因公
牺牲,时年33岁。首长和同志们为纪念这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将他
的遗体安葬在武夷山顶,并立碑纪念。

何 毅

何毅(1915~1961),女,原名孙广茹,号锡九,城内官园街人。出生于诗书家庭。
其父孙兰友,是清末秀才,曾在济宁七中、滋阳乡师任教员。她自幼受父亲影响,生
活俭朴,勤奋好学;1926年入县立第一小学,1932年考入滋阳乡村师范学校读书。在
校期间,她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36年夏毕业后,被县立第
一小学聘为教员。 1938年4月经地下党员乔海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曲泗
宁边区妇女干事,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曾油印过《抗战快报》和其他传单,广泛张贴
散发。同时还与知识青年密切接触,建立友谊,一旦教育成熟,便通过组织送他们到
解放区去。同年10月,她被派往沂水县抗日军政干校(第三期)学习,改名何毅。结业
回来, 又动员弟弟、侄儿去干校学习。1939年1月,她被派往中共泰安县委任妇女部
部长兼特派员。同年7月调鲁南三地委任妇委书记。1940年3月任鲁南区妇联妇女部长。
8月任鲁南尼山分区妇联主任。 她个性强,胆量大,工作不怕困难,曾将在曲城获取
的情报骗过敌岗送出城,再由交通员及时上报党组织。在泰安工作时,她曾化妆成农
妇只身去徂徕山下的山阳、茅茨一带与党组织联系。在尼山时,她不断到曲阜城里活
动,并通过内线搞到一些药材、情报送到上级机关。有一次,她一人骑马外出,被敌
人发现追赶从马上跌下来,摔掉了门牙,躲在麻棵里才幸免于难。

1941年她在尼山与老红军、军分区司令员肖鸣结婚。此后,他们生活战斗在一
起。肖鸣调回八路军115师,何毅随其到该师后勤部做妇女工作。1943年4月与肖鸣一
起被山东省委派赴延安学习。 1945年4月,她作为山东代表团的妇女代表,出席党的
“七大”会议。会后,她与肖鸣到晋西北工作。不久,日寇投降,他们奉命到东北第
四野战军前总司令部工作,后到黑龙江省后勤部,何毅担任肖鸣的秘书。尔后,她又
调任佳木斯市妇女书记、妇联主任。

1949年3月, 何毅在北京参加了全国妇代会。会后,她随军南下武汉,任中南
局妇联副秘书长。1953年调任广东省总工会女工部长。1954年她患癫痫病,仍坚持工
作。至1961年12月16日病逝于广州。

胡丕祯

胡丕祯(1894~1964) ,字信宽,曲阜王庄乡西白石桥人。幼年家庭贫寒,父亲去
世后,随母以讨饭为生,破屋倒塌,无处栖身,只好住在本村三宫庙内。这时,他常
跟一个道士学习认字,12岁时,由姑母介绍到元疃村当长工。工余时间常看一位老中
医为人接骨推拿。15岁回到本村,拜中医胡立真为师,先记药方,后习医术。后来他
便在所住的庙内开小药铺。不久,赴北京“同仁堂”学医,并在某医院当过护理员。
他边工作边学习,善于求教,专攻“接骨拿环”。对人体骨架仪由明拆到暗装,反反
复复,学而不厌,三年如一日,终于学成接骨医术。

他34岁回家行医,仍以外科的接骨拿环为主。他主张正骨手法要因人、因伤而
异,对老年人或体弱者,手法要轻柔而婉转,在病人精神紧张的情况下,手法力求简
便。他在整复方法上,不仅善于集百家之长,而且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创新。如肩关
节脱臼复位方法,国内外记载不下10余种,而他所惯用的方法与记载都不相同。他的
复位方法是:将伤肢提起,利用患者本身的重量作反牵引复位。这种复位方法不仅能
使患者减轻痛苦,而且简便易行,效果较好。

胡丕祯在行医50余年中,坚持治病治本,方法不拘一格,着重于效果。患者凡
经他医治,无不应手奏效。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病家曾赠他“妙手回春”金字匾。
晚年仍勤学苦练,对技术精益求精,始终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己任。他
发掘了中医的理论,吸收西医学的经验,写出《正骨三字经》一书,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散失。

朱荫楸

朱荫楸(1885~1967),字培生,曲阜董家庄乡朱家庄人,中医世家出身。初随其
父朱景颜侍诊,后师舅父、孔家道沟名医孔昭明。24岁开业行医,自设药铺取名济活
堂。

他擅治“伤寒”,以治外感热病见长。大西庄郭存武之母,患伤寒传经,病势
垂危,朱荫楸闻讯步行20里,诊断开方,并亲自指导煎药服药,守候病人一夜,至病
情稳定,方才离去。对穷苦百姓,往往施舍药资,更不收诊费,历年赊欠的药帐有10
余大本。30年代中期,他将济活堂药铺移至大汶口开业行医,至沦陷才回家乡。由于
他对共产党抗日救国早有认识,所以他慷慨以药铺为掩护,让中共曲泗县委在药铺多
次秘密开会。 后被人告密,吴村车站日军先后3次突袭抄家,地下党组织虽没受损,
药铺与家庭却被破坏贻尽。1947年~1948年,他转至林家寺开业行医,1949年转至吴
村行医。1951年又回到朱家庄。1953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将全部药品、药具献出,
参加曲阜县第lO区联合诊所,同时销毁了历年赊欠药资的全部帐本。1956年,他被调
入县医院任中医师。 在县医院8年,运用温病学说,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效果显著,
治疗妇科杂症方面也多有成效。 晚年带教其孙朱鸿铭等7人,均学有所成。1967年病
故。

孔宪斌

孔宪斌(1888~1965) ,字师周,曲阜城内鼓楼南街人,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
随父学习雕刻,其父孔昭棠是曲阜楷雕四大家之一。由于他刻苦学艺,20余岁便显露
艺术才华。他所设计的图案奇特不凡,所雕刻的器物巧夺天工。作品有“八仙过海”、
“罗汉降龙”、“麻姑献寿”、“龙凤呈祥”、“百寿如意”等。

宣统末年,负责包修津浦铁路第八段(泰安到兖州)段长、德国人瓦根来曲阜后
看中孔宪斌的雕刻技术, 先用45元买去一架“群仙祝寿如意”,又留下150元强拿去
一架最精致的“百子如意”。瓦根回到欧洲,正赶上法国巴黎召开“万国博览会”,
他把这架“如意”拿去展览,结果获得金牌和一笔奖金。1922年,孔宪斌雕刻的楷杖
和百寿如意,在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上获得甲等奖牌。

孔宪斌虽有高超的雕刻技术,但却过着缺吃少穿的贫困生活,他辛勤劳动,仅
有微薄的收入,常常不能养家活口。妻子有病不得医治,幼女饿得骨瘦如柴。有时不
得不在街头摆摊算卦谋生。

建国后,孔宪斌和广大贫苦人一样,翻身做了国家主人,重新操起雕刻专业。
他为了表达对党、对新社会的热爱,常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细心琢磨,他精心设计
了许多适应形势要求的新型图案,如:“百花齐放”、“五谷丰登”、“百鸟朝凤”、
“祖国万年青”等。其中以“百鸟朝凤”最出色,百鸟图中有的逆风飞翔,有的翩翩
展翅,有仰有俯,有立有卧,在花卉的衬托下,造型极为精致、巧妙、奇特。1954年,
他雕刻的楷杖“群仙降龙”经省推荐送到上海、北京等地展览,而后又到国外展出。
受到中国美术服务部的褒奖,为祖国争了光。1956年,他以曲阜工艺美术界的代表身
份,列席了省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被命名为“老艺人”称号。同年出席了省政协
一届二次会议。1957任曲阜县雕刻合作社工艺生产组组长,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工艺美
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58年,任曲阜县工艺品雕刻厂厂长。同
年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委员。1959年国庆lO周年,他应邀赴京观
礼,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孔宪斌从事雕刻专业50多年,无论是圆雕和浮雕,均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积
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可惜很少流传下来。1965年因病去世。

陈 波

陈波(1941~1969) ,曲阜王庄乡中五行人。幼年家庭贫苦。不满6岁就跟母亲出
门讨饭。1948年,家乡得解放,他才丢下要饭棍,背上书包上了学。

1957年夏,暴雨成灾。17岁的陈波放学回家,发现邻居孔宪田的房后墙已裂开
大缝,墙土不住地下掉。在这十分危险之际,他闯进去把邻家老人扶了出来。霎时那
房屋便倒塌了,孔宪田母子2人对他感激不尽,夸他真是一位好青年。

1959年,陈波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6011部队。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
他出差到江西广丰洋口镇,路遇一位铁路工人不慎落水,他迅速跳入河中,在湍急的
水流中救起人来。 1963年8月,山东德州地区连降暴雨,铁路多处出现险情。为保护
铁路畅通和人民生命安全,陈波所在连队奉命前往抢险,他迅速组织战士修筑堤坝,
当发现坝被冲开时,他马上以身体去堵塞,战友们及时运来沙袋,从而避免了一场重
大灾难。1964年11月,他随部队在山东福山县岗嵛地区野营训练,在一个狂风骤起的
傍晚, 入海救出林荣科等3个拣海蛰的少年儿童。同年冬,他又带领战士在大风天中
入海,把岗嵛公社10条断缆渔船安全拖回。1965年,部队开往福建,在一次演习中,
有一火炮车轮眼开滑向悬崖,他看到后猛冲上前,用尽全力扛住炮轮,从而保住了武
器,也保护了战友。同年,他赴山东牟平县执行任务,见一民房起火,于是奋不顾身,
冒着滚滚的浓烟,救出屋内的农民,1967年他在河南省罗山县听说油厂失火,立即前
往,爬上附近的房顶,截断火路,这时,他脚扎破了,腿碰伤了,全然不顾,直到大
火被扑灭才离去。

1969年7月28日, 已是副连长的陈波带领全连战士在江西新建县石岗村帮助农
民收割。下午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农民余荣华不慎触电倒地。就在
这万分危急时刻,陈波从别人手中夺过一根木杆,大喊一声“都闪开,让我来! ”一
个箭步跃进水渠,用木杆挑开了电缆,民兵连长脱险了,余荣华得救了,在场的群众
都有了笑脸,但不料挑开的电缆顺着木杆迅速滑到陈波身上,他半身浸在水中,电流
通过了全身,一瞬间,便夺去了他的生命。陈波牺牲后,福州军区、江西省军区授予
他“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当地人民政府建起了“陈波事迹展览馆”,以缅怀
烈士,教育群众。

颜振瀚

颜振瀚(1888~1970),字浩如,曲阜城内钟楼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
庭熏陶,为人厚道朴实,乐善好施,思想开明进步,有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他的妻侄蒋连萼是曲阜师范学校的学生,也是曲阜籍最早的中共党员。1927年,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颜振瀚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将蒋连萼藏匿家中,4天后,
又将他安全送出城外,参加了革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儿子们参加抗日救
亡活动,他支持鼓励,要他们为国效力。1938年,他毅然支持儿子承杞、承梓参加了
八路军。并多次派家人秘密与儿子联系,鼓励他们杀敌立功。听说承梓所在的老三团
离曲阜不远,他就把白杨店庄子上所收的粮食全部送到了部队。

抗战胜利后,盘踞曲阜的汉奸大队长尹庆木拒不向人民投降,颜承梓代表八路
军写信要尹放下武器投诚。尹气急败坏,带着随从气势汹汹地闯进颜振瀚家,咆哮着
要他24小时交出儿子。面对汉奸败类,他不卑不亢,大义凛然,使尹庆木无可奈何。
不久,颜承梓亲率15团主攻营攻进曲阜城。汉奸尹庆木受到人民应有的惩罚。

曲阜解放后, 他积极拥护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主动献出土地284亩,房屋
200余间和3座酒店。受到尼山专署和县人民政府的表彰。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后, 他响应政府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捐款300元,将唯
一合格的孙女送到了部队。1951年土地改革,他再次表态把房屋、土地全部交给政府
处理。 1952年后, 他把自己留住的房屋让出来,让回国休养的志愿军功臣们居住。
1964年党号召移风易俗,破除迷信,他和老伴商量,把早已准备好的柏木寿棺交给住
地生产队变卖, 用于发展生产。 从1954年起,他一直是县人民代表和县政协委员。
1970年因病去世。

韦孝敬

韦孝敬(1893~1971) ,字希章,曲阜城北王庄乡冯家村人。自幼受私塾教育,爱
好文史。成年后随本村中医韦兴作习医。对中国历代名医著述,广泛涉猎,精心钻研,
30余岁,便进城行医,开办“同心堂”药店。

韦孝敬擅长中医外科、妇科,医术高明。城内张奉山患对口疮,久治不愈,经
韦孝敬配药治疗,月余便痊愈了。一女性患血山崩症,多方诊疗不见效,经韦诊治后,
速见好转,又服药10余付,基本治愈。

韦孝敬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治病从不嫌脏怕累,并能耐心安慰患者;
对赤贫病人,分文不取。平日向他求医者,每天达四五十人之多,他总是细心观察,
精心治疗,从不马虎,对待贫富之家一视同仁,更以解救贫民病苦为乐、为荣。在他
劳累一天后,若遇有急症,还要坚持出诊,随请随到,从不摆先生架子,在曲阜城乡
威望甚高。

1956年,成立联合诊所时,他主动把价值六七千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拿出来联
营,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后来,他到城关镇卫生院工作。其医术誉
满城乡。

晚年,他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和县政协委员,并培养出其子韦忠恕等一批中医人
才。总结自己行医经验,写成《脏腑补辑》一书,书稿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颜世镛

颜世镛(1903~1975) ,字冠声,颜回第七十七代嫡孙,曲阜人。其父颜景堉为
清末翰林院五经博士,1915年改任复圣颜子奉祀官。颜世镛自幼受到父亲的启蒙教育,
学业优秀,人品端方。1918年颜景堉病逝后,由他继任复圣颜子奉祀官世职。1920年,
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出生时,他曾作为监护人在孔府日夜监护,并签字公证,上报
北京内务府。

1935年4月,他作为中国圣裔代表团成员,应邀赴日本参加汤岛孔庙落成典礼,
并参加了日本斯文会举行的儒学讨论会。 同年6月, 他又陪同孔德成赴南京参加了
“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及四配奉祀官就职仪式。

1938年曲阜沦陷后,颜世镛拒绝参加欢迎日军入城仪式。托病在家,深居简出。
日军企图借用圣裔之名,对他诱迫威胁,但终不为其所用。他谢绝一切社会交往,潜
心学习中医,终有所成,擅治妇科杂症和小儿疾病。在曲阜、滕县等地乡村行医治病,
享誉甚高。

1948年春,他全家迁往南京,适逢新中国即将诞生,在去留的问题上他面临历
史的决择。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留下来,于1949年冬返回故里。

1950年,他成为人民代表,参加了曲阜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由于他对文史研
究造诣颇深,擅长书法金石和文物鉴赏,1953年被山东省文史馆聘为研究员,为抢救
整理、保护研究珍贵文化遗产做出一定贡献。1959年后,连续当选为曲阜县第二届政
协委员,三届、四届政协常务委员。1964年,又应邀与孔昭丕一起,参加了孔府档案
的整理工作,分档、拟题、一丝不苟,并亲自装裱、补钉,极为认真。共整理出孔府
档案近万卷,对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冲击,被迫停止文物整理工作。1969
年,全家被下放到小雪公社白杨树村。晚年,他仍以自己所长为群众义务行医治病,
为乡邻书写春联、条幅等,深受农民的尊敬和爱戴。1975年12月,病逝于家。

邓福禄

邓福禄(1922~1977),出身贫农,莒南县石泉官庄人。1943年参加八路军,历
任见习侦察参谋、荣军教养所所长等职,参加大小战斗120次,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
功5次。 1948年淮海战役中负伤,失去左臂。1953年10月转业,先后任安丘七中副校
长、枣庄中学校长,1956年调任曲阜中学校长。为办好学校,他虚心好学,不断探索
教学规律,亲自教政治课,担任班主任,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学校工作上,几年后就成
了办学的行家。1959年,曲阜一中被定为省属重点中学,至1966年曲阜一中培养了数
以千计的合格毕业生。“文化大革命”中,被诬陷为“三反分子”遭到无休止的批判,
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粉碎“四人帮”以后,正当他要为曲阜教育事业再做贡献时,因
肝病恶化逝世,年仅55岁。

孔令雨

孔令雨(1925~1980),曲阜城东纪庄村人,出身贫苦。1946年参加民兵。1950
年春, 响应党的号召,带领5户贫下中农组织起全县第一个互助组。他自订报纸,带
领组员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积肥造肥,精选良种,率先试行冬耕,使高粱每亩增产60
公斤。同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带领全组集体开荒,扩大种植面积。年终,用所得收益买了大车、二
把手各l辆,喷雾器1部,农具1套,互助组越办越好,又有20多户争相加入。1952年,
互助组的粮食亩产达到200多公斤, 比建国前增加1倍,籽棉单产88.5公斤,创全县
历史最高记录。是年,孔令雨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至1953年,
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出席山东省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荣获“农业劳动
模范”奖章l枚、“农业丰产”奖章2枚。

1956年至1957年,由初级社到高级社,孔令雨先后被选为副社长、社长。1958
年公社化后,担任本村果园大队指导员,村生产大队长、党支部副书记、书记,革命
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其间的1959年,出席“山东省农业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会议”,
受到省委、省人委领导的接见,荣获“劳动模范纪念章”1枚.

1980年9月病逝。

郭守明

郭守明(1922~1981),曲阜城南东郭家村人,出身于雇农家庭。

1946年,曲阜第一次解放,他担任东郭家村民政组组长。1948年,曲阜第二次
解放, 被选为村农救会委员。1952年,串联8户贫农组织临时互助组。次年,发展成
23户常年互助组。 1954~1956年,担任本村初级、高级社社长。1955年5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 他带领社员给1000多亩“沙龙岗”抽沙换土,给200多亩“老癖地”压沙
盖淤;并打井挖渠,扩大水浇面积。在生产中实行“四小管理”、“四定三包一奖”
等措施。1956年粮食平均亩产由1949年的70公斤上升到206.5公斤。1957年遭受水灾,
100多间房屋倒塌,1000多亩农作物淹死。他带领农民赶种大白菜、胡萝卜等500多亩。
丰收后,除自给和卖掉50万公斤外,还支援本县和兖州县各25万公斤,金乡县23万公
斤,安排本县和金乡县灾民70多人。是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58年成
立人民公社后,他任东郭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五风”泛滥时,他顶住压力,使丰产
的庄稼全部丰收,东郭大队是全县唯一受“五风”之害最轻的大队。1959年,他应邀
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

60年代初生活困难时期, 他带领农民大搞科学种田, 改传统的“大三腿”为
“小三腿” ,再到285尺一畦的“小六腿”播种,推广了一年四种三收乃至五种四收
的套种技术。1962年成为全县第一个亩产过千斤的大队。1963年曲阜县委和济宁地委
先后发出通知,开展学东郭、赶东郭、比学赶帮超的活动。同年,他出席华东地区先
进集体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63年、1964年两次参加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
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全村实现排房化,办起敬老院、
幼儿园、保健站等。其事迹多次在《人民日报》和各大报刊、全国农业展览会等予以
报道和介绍。省和国家领导人谭启龙、杨得志、曾山、陈少敏等常来东郭指导工作,
英国、新西兰、土耳其、罗马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新闻记者也先后前来采访。
1966年,57个国家的驻华外交官前来参观访问。毛泽东介绍的客人路易.艾黎也来到
东郭参观访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打成“走资派”、“反革命”,身体被打
致残。1971年杨得志代表山东省委专程为其平反,恢复其职务。他身体残废,仍让家
人用地排车载着到田间地头察看庄稼,指导生产。1972年他被选为陵城公社党委副书
记,同年被选为中共曲阜县委委员和中共济宁地委委员。1981年3月24日病故。

朱时雨

朱时雨(1930~1984),原名朱立澍,曲阜镇陋巷街人。1949年底参加教育工作,
1951年任县工会职工教师。1953年在县文教科做扫盲工作。后任教研室教研员,县农
民业余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后任中央电大曲阜工作站站长,县职工教育
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1984年10月24日病逝于济南。

朱时雨参加工作后,看到青壮年农民目不识丁十分忧虑,决心把改变这种现状
作为一生的追求。 他和同事们踏遍了曲阜大地500多个村庄,不几年,经他培养的农
民学员有许多成为种田能手、技术员和各条战线上的积极分子,有些走上了区、县级
领导岗位。“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剥夺了工作权,“文革”后复职不久便四处奔波,
八方求援,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相继办起4期初中文化补习班,并着手筹办“电大”。
1982年,他出席了省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会,荣获“山东省职工教育先进
个人” 奖。1983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作为省职工教育代表,出席了
北戴河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

1984年春, 朱时雨患了癌症,仍坚持工作。9月底住院手术后,不能言语,用
颤抖的手写下了挂心的工作事项。弥留之际,还艰难地写下“感谢党”、“感谢同志
们”、“征地”(为职工学校征地基)10个大字。逝世以后,中共曲阜县委决定追认他
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王克香

王克香(1920~1984),出生在曲阜南元疃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944年8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参军,后编入华东野战军某部当战士。1948年参加了鲁西南战
役。同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上半年参加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先后荣立
三等功、 四等功各1次,并由班长升为排长。尔后他带伤追歼残敌,直至海南岛。后
调航空测量队任司务长。1949年冬,先后荣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新中国成立纪念
章。1954年复员后在夏宋乡任信用社主任,他不居功、不骄傲,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1962年担任南元疃第六生产队副队长时,他依靠群众克服困难,仅用1.6元钱办起了
暖鸡房,为生产队增加了收入。晚年,虽然身体多病,仍坚持为群众排忧解难,继续
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

卢兼三

卢兼三(1905~1985) ,字见三。莒县卢家孟晏村人。1 925年毕业于莒县师范
讲习所。1933年赴青岛崂山创办初小班。1937年11月奔赴沂蒙山区,投入抗日活动。
1940年7月参加八路军, 在十支队从事战时教育,1941年调任滨海专区参议会秘书主
任, 兼滨海中学队长、教员。数年中,边战斗、边上课,艰苦办学。1945年3月调山
东大学附中任队长兼教员。 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任山东滨海公学总务主
任。1947年秋,调任莒南县政府文教科长。1948年10月参与恢复滨海中学工作,任教
导主任兼中共滨海工委委员。次年秋,滨中改为乡村师范后,任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50年学校易名临沂师范学校,仍任副校长。

1951年,卢兼三调任曲阜师范学校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他团结广大教职工,
努力发展人民师范教育,使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被省和教育部定为重点学校。他
重视曲阜古迹、文物的研究。1952年初撰成《曲阜名胜古迹介绍》,油印后在校内外
散发,并对学生进行讲解、宣传。他主动将曲阜民间流散的文物搜集、集中起来交公
保存,对曲阜古迹文物的修复,提出过许多建议与设想,多付诸实施。1957年,他因
病住院, 连续卧床6年。1962年离休后,仍坚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文化
大革命”期间数遭迫害,仍矢志不移。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振奋,积极参加力
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先后任山东济宁教育学会副会长、济宁市教育史志编纂顾问小组
成员、 《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 编辑部顾问、曲阜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著有
《滨海中学和滨海公学的十年》等。

陈松谷

陈松谷(1902~1988),原名陈锡珑,又名陈轼,字归朴,号松谷,曲阜市王庄
乡前王庄人。出身于耕读世家。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酷爱书法艺术,初学
北碑,善行楷,笔底沉着厚重。青年时已小有名气,有“曲阜四小名家”之称。后受
山东著名书法家、二师书法教员邬世璋(冀川)先生的启迪,始多清灵创意。

30年代,他先后在邹县、滕县、金乡、嘉祥等地教书。1937年底回曲阜,以教
家塾为生计。教学之余,除潜心研究书法艺术外,还喜读医书,研习医理。同时对佛
老亦有独好,受其影响颇深。1945年至1948年,两次执教于曲阜师范学校。1951年回
家开办“松鹤小医院”。1955年,响应政府号召,与沈梦周、陈化民、韦忠恕等成立
中医联合诊所,1958年并入城关公社卫生院。1966年,他移居城东旧县二街。1968年
调东风(书院)公社卫生院,至1980年退休。

晚年,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攀登不已,行笔更得随心所欲、酣畅淋漓、极尽变
化之妙。八秩以后,每每行歌于途,多所急就,意转老拙。常掇篆隶之趣于行草之间,
深得人书俱老、质怪生辣之气,尤为人们激赏。在他的影响指导下,旧县二街涌现出
一批农民书法爱好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1986年,他主持举办了二街农民书法展,
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还应聘为孔子故里书画院名誉院长。其书法作品散存于社会各界,
为人们所珍藏。1988年,陈松谷因病卒于家。

孔宪怀

孔宪怀(1903~1990) ,出生在曲阜西终吉村一个贫农家庭里。1946年2月在本
村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农救会长,领导全村贫雇农开展反奸诉苦、减租减
息斗争。 1947年2月,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中共曲阜县、区机关准备战
略转移时,村内部分同志革命意志动摇,而宪怀把一部分枪支弹药匿藏起来,带上两
支步枪,去找区委。区委将他编入武工队,在曲阜东部山区开展了一段游击活动,后
随部队转移,参加支前工作。孟良崮战役中,他在火线上救下一名负伤的连长,荣立
二等功。 随后跟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转向淄博、莱芜,5月转至济宁、郓城一带。连
续作战6昼夜后,又转至曹县、单县,因完成任务出色,荣立一等功。5月下旬之后,
随军转战宿迁、灵璧、泗州,再返陈县期间,荣立特等功。同年秋,随军转战阳谷、
寿张, 继而东移,1948年元旦后再随曲阜县机关活动。6月11日,曲阜重获解放,才
回到家乡。随后,在兖州、济南及淮海战役期间,他组织群众踊跃支前。1949年任终
吉乡乡长,亲自创办了终吉小学。1950年大旱,区政府救济他20斤高粱,他全送到了
烈军属家。1952年,他因工作出色被评为济宁专区先进工作者,获奖金40元。他将钱
一半扶持了刚刚成立起来的互助组, 一半分发给几户烈军属, 自己一分钱也没留。
1954年他任九区区委委员,1956年任息陬乡党委副书记。1958年回终吉大队担任党支
部书记。1975年因病在家休养。1990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