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代人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697&run=13

伯 禽

伯禽(生卒年月不详),西周初年人,姓姬,字伯禽,亦称禽父。周公旦长子,
周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周灭商后,武王封周公于鲁,因留京辅政,于是派伯禽代其就
国。成王则下令将奄国和“殷民六族”赐给伯禽,并送他许多典册文物、宝器仪仗。
伯禽到鲁国不久,东方发生了武庚、管蔡之乱,徐戎淮夷和南方的熊盈以及纣王的猛
将蜚廉也闻风而动前来攻打鲁国。伯禽率师到达费地,亲作《费誓》,以严明军纪。
在全体将士努力奋战及齐军的支援下,不久战事就形成了相持局面。在平定武庚、管
蔡之后,齐、鲁、周三支军队又经过两年苦战,终于安定了鲁国。

伯禽在鲁国苦心经营了三年,才去镐向周公汇报国政。周公问道:“为什么报
政这么晚呢? ”伯禽回答说:“我在鲁改造了当地的风俗,变革了当地的礼仪。寻常
百姓父母死后也要服丧3年。 所以到这时候才来报政。”伯禽坚持以周礼治国,在位
46年,鲁国的政治经济都出现了新局面,其辖区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
抵阳谷一带,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并享有“礼义之邦”的美称。

孔 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
奔鲁,后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 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
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
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
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
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当做人
生最高生活准则和最高道德境界,认为在必要时须用生命来捍卫它,把“礼”作为行
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
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前516),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
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不久返
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约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
政有方, “一年, 四方皆则之。”52岁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
500年(鲁定公十年) ,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
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
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灌、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
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
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
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
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
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 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
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及“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
《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
《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l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
“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
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
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弟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更是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
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
儒家学派的经典。

颜 回

颜回(前521~前481) ,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系颜路
(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
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
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
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
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后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
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
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
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锇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 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
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
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公输般

公输般,名般,字若,春秋末期鲁国(今曲阜)人。因其为鲁人,且般与班同音通
假,又称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年轻时期就成丁鲁国著名的能工巧匠。

公输般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发
明。一次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
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
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
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

公输般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他
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
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磨、
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跖,或蹠。生于鲁国柳下邑(今曲阜柳庄一带),一称柳下跖,民间称柳展雄。春
秋末年奴隶起义领袖。为邑内奴隶,性格刚强,足智多谋,身材魁梧,力大过人,深
受奴隶们的信赖。春秋末年,跖在鲁举行起义,男女老少奔向他的麾下,数月内,队
伍发展到9千人。众人同仇敌忾,作战勇猛顽强,所到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堡”,
奴隶主贵族闻风丧胆。起义军惩恶扬善,杀富济贫,受到各地奴隶及下层劳动人民的
普遍欢迎。

跖领导的奴隶起义军对奴隶主阶级的圣、勇、义、智、仁等思想道德作出了全
新的解释;“谁要是能了解到奴隶主仓库里 贮存什么财物,这些财物放在什么位置,
数量有多少,他就是高出众人的‘圣’;攻打贵族庄园时,能冲锋在前的就是‘勇’;
撤退时,谁能主动殿后保卫大家的就是‘义’;在行动之前,谁能准确地判断形势,
把握时机, 达到出奇制胜的就是‘智’ ;分配战利品主持公道,不想多占的就叫做
‘仁’。”这支起义军主要活动于泰山以南的鲁国境域,同时,还到达过中原一带。
由于奴隶主阶级的镇压,起义最终失败了。跖在牺牲前嘱咐部下说:“我死了以后,
你们要为我陪葬一个大铜锥,我死后也还要跟欺压我们的统治者大拼一场。”日后,
荀子称颂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

孔(前483 ~前402),字子思,鲁(今曲阜)人,孔子嫡孙。战国初期著名哲学家、
思想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人刚毅好学,幼时在祖父孔子身边生活,深受熏陶。
孔子卒后,拜曾子为师,颇得孔子思想真传。18岁时,学识已相当渊博。后在鲁国收
徒授业。中年一度居卫,又到宋国,作《中庸》。晚年返鲁,宣扬儒学,受到鲁穆公
礼敬。公元前402年(鲁穆公八年) 病卒,葬于孔子墓前,后世帝王尊其为“沂国述圣
公”(述圣)。

孔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中庸从“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提到世界观
的高度。他认为“中”与“和”是宇宙最根本的法则,循此法则,万物各得其所。他
把道德观念的“诚”作为世界的本体,万物由此派生。孔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把孔子
“内省”的修养方法,发展为“慎独”。他认为人的内心修养达到“诚”的境界,就
可以通神、通天。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对孟子思想及宋明理学都
有较大影响。孔一生著有《子思子》23篇,多亡佚,唯《中庸》、 《表记》、《坊
记》、《缁衣》等篇收入《礼记》一书中。

申 培

申培(约前219~前135) ,名培,亦称申公、申培公。鲁(今曲阜)人,西汉今文诗
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代跟浮邱伯学诗。前201年,任楚国中大夫。前195年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过鲁时,申培等人随师浮邱伯在鲁南宫受到召见。吕后执政时,
浮邱伯在长安,申培再次前去学诗。文帝继位后,听说申培对诗研究精深,遂拜为博
士。申培为诗作传,号称鲁诗。楚元王死后,郢客继承王位,是为夷王。当时,申培
已失官,便归随夷王,复为中大夫。待刘戊继承王位后,行为淫暴。申培再三劝谏,
反受其辱,遂返鲁居家,谢绝宾客,专心教授生徒。鲁恭王听说后,即召见,并以礼
待之。远方慕名而来学习的弟子先后达千余人。前140年(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不久,
赵绾向武帝推荐年已80岁的老师申公。武帝派人前往鲁国迎接申公。到长安后,武帝
询问治乱的关键,申公说:“治理国家,不在多说话,而在多做事。”这时,武帝正
喜欢文学辞藻,觉得不顺耳,沉默不语。然而既已请来,又不能过于冷淡。于是任命
申公为太中大夫,参与研究有关兴建明堂,厘定天子出巡规章,改变历法及服装颜色
等事。后弟子赵绾等因事案发而自杀。申公被免官遣送回鲁国。几年后,卒于家。申
公一生所教弟子中成才者甚多,其中为博士者十余人,为大夫、郎、掌故者以百数。
著名的有孔安国、周霸、夏宽、砀鲁、缪生、徐偃、庆忌等。

孔安国

孔安国(生卒年不详),字子国,西汉时期鲁国(今曲阜)人,孔子十世嫡孙孔忠的
次子。汉代经学家。少年时受今文《诗》于申公,受今文《尚书》于伏生。武帝时鲁
共(恭)王拆除孔子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等
数十篇,皆为古体文字。当时人们都不认识,唯安国尚能辨认,将古文《尚书》45篇
中的29篇,据自己的理解用隶书摹写一遍,称为“隶古定本”。其余16篇,保留原状,
称为“逸书”。新传的29篇虽然经过了“隶古定”,但因来源于古文字体,故称为古
文《尚书》。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 ,孔安国被诏为博士,专攻古文《尚书》,并
将所得古文《尚书》献给武帝,希望能立于学宫,成为官方学派之一。因当时宫中发
生“巫盅”事件,目的未能达到。古文《尚书》只能私下传授。此后,他历任都尉、
谏议大夫、临淮太守等职。晚年,作有《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
传》、《孔子家语》等书,成为古文尚书学派的开创者。孔安国学识渊博,《史记》
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篇时也曾请教于他。后世尊其为先儒。

孔 光

孔光(前65~公元5年),字子夏,鲁国(今曲阜)人。孔子十四代孙。以明经学,
不到20岁被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其为方正,入朝任谏议大夫,性格刚正,直谏无
忌,言语时常不合元帝意旨,于是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以教授生徒为业。
成帝即位,再举为博士。几次被派往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流民,不久迁为
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 ,因反对成帝立刘欣为太子降为廷
尉。次年,处理了一件颇有影响的案子,得到成帝赞赏,于是又升为大将军。数月后,
拜为丞相,封博山侯。公元前7年(绥和二年) 哀帝刘欣即位,增封孔光千户。当时,
亲手养大哀帝的祖母傅昭仪仍居住封国,皇帝传旨询问孔光等人应如何居主,孔光听
说傅昭仪为人刚暴,善于权计,怕她入居宫中干预政事,建议另择地筑宫。后采纳何
武建议居住北宫,称傅太后。不久傅太后侄子傅迁在朝中奸邪不法,哀帝为此免除其
官,遣归故郡。傅太后大怒,哀帝不得已复留傅迁。孔光等人奏言反对。为此傅太后
痛恨孔光,便指使亲信加以毁诋。最后,哀帝被迫下诏,斥责孔光辅佐无功,罢免丞
相,归还故乡。孔光回乡不到一年,朝中接连换了三位丞相。廷议皆以为不如孔光。
哀帝遂令孔光入朝,授予光禄大夫,不久再拜为丞相,复博山侯爵位。

哀帝死后, 年仅9岁的刘衍立为平帝,王莽为大司马,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政事尽委于王莽。孔光担心有不测之事,故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于是,按王莽的意见
拜孔光为太傅。又过一年,转为太师,他常托词有病不朝,后又称病辞职。太皇太后
代平帝下诏,准许他不再每日上朝,并赐杖l副,以示尊崇。

公元5年(元始五年) ,孔光病故。王莽禀告太后,令由谏大夫持节护丧,公卿
百官吊唁送葬。谥为“简烈侯”以其子孔放嗣其爵位。

孔 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孙。汉代著名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故后人又称孔北海。其父孔宙为汉泰山都尉。

孔融少时聪慧达理。4岁时他与兄长们一同吃梨,他总是拣小的,父亲问时他说:
“我年龄最小,应当吃小的。”此后,“孔融让梨”的故事被传为美谈。10岁时,随
父赴洛阳,以“我是李家的通家子弟”为由,诱见当时以清正著称而深居简出的河南
尹李膺,并以“我的祖先孔子与你的祖先老子同德比义,互为师友,我与您是累世的
通家旧好”一席对答博得李膺及在座人的赞叹。13岁丧父,由于能极尽孝道常被人称
赞。 169年 (东汉建宁二年) 孔融16岁时,因藏匿张俭遭宦官侯览陷害,与其兄、母
“一门争死”,更加为世人称道。

孔融入仕后,先任侍御使,因与同僚见解不一托病回家。不久应朝廷所召做中军
侯。很快又提升为虎贲中郎将。因不满董卓专权妄为而降为议郎,后受命北海相,封
作大中大夫。 孔融任北海相6年,十分重视教育,鼓励兴办学校,推崇儒家学说。时
与大学问家蔡邕交往密切。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孔融做了“少府”,因与丞相曹操谋
划不一,时有顶撞,遂被以“败伦乱礼”为名治罪,全家被害。

孔融文学造诣很深,尤以散文见长。他的散文辞藻华丽,骈俪气息极重,反映了
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魏文帝曹丕将他的作品同西汉辞赋大家扬雄和东汉史学家班
固并列,赞扬其文章“体气高妙”,并出重金募集。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等人也称
赞他“气盛于笔”,“诗文豪气直上”。他善于作赋,但没有流传下来。诗流传也很
少,其中《杂诗》“远送新行客”,写悼子之情,哀婉动人,是抒情诗中之佳品。散
文《论盛孝章书》 和《荐祢衡表》 被后人称赞是“飞辩骋辞,溢气坌涌”。传世的
《孔北海集》是明代人所辑录。

孔道辅

孔道辅(987~1040) ,初名延鲁,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自幼聪明好学,25
岁进士及第,为宁州军事推官。任职期间,敢于打击豪强,惩治邪恶。一天,宁州天
庆观真武殿供案上出现一条巨蛇,州中将帅官属纷纷前往奠拜。道辅赶到后,以笏板
击碎蛇头,观者惊服。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任大理寺丞兼知仙源县。他上奏真宗,
请加扩建孔庙。真宗允准,并命道辅主其事。乃大扩圣庙旧制,增广殿庭廊庑360间。
1022年(乾兴元年)任太常博士,召为左正言。当时,真宗去世,仁宗年幼,由章献太
后临朝执政。道辅上书太后,要求归政于天子。1031年(天圣九年),奉命出使辽国,
途中接到晋升右司谏、龙图阁侍制的圣旨。到达辽国,国王设宴款待。席间,让演员
以孔子为戏,道辅当即愤然离席而出,主持者邀道辅还座,令其道谢。道辅正言厉色
地说:“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待,今俳优之徒慢侮我先圣而不禁止,这是北朝
的过错,我有什么可谢的! ”使辽国君臣无言可对。辽主又用大杯敬酒,说:“天气
正寒,饮此可致和气。”道辅听到对方话中有话,便答道:“不和也没什么害处。”
回国后仁宗对他的做法甚为赞赏,故留吏部任职,不久出知郓州,徙青州,回吏部后,
再次出使辽国。返回后任尚书兵部员外郎,出知徐、许二州,徙应天府。1033年 (明
道二年) 召为右谏议大夫,代理御史中丞。当时,仁宗宠爱尚妃,要废郭皇后,道辅
率谏官10人诤谏。仁宗不悦,贬道辅出知泰州,徙徐州,1037年(景祐四年)又徙兖州。
在兖3年,复召为御史中丞。1040年(康定元年) 开封府小官冯士元犯罪牵连到参知政
事程琳。仁宗把此案交给道辅审理。宰相张士逊既厌恶程琳,又想排挤道辅。他明知
皇帝要治罪于程琳,却又假惺惺地让道辅为其求情。道辅不了解其用心,则照着办了。
仁宗认为道辅与程琳结党营私,一气之下,再贬道辅出知郓州。这时,道辅才明白是
为张士逊所出卖,非常愤惋。在赴郓州时,正处天气严寒,行至韦城,旧病复发而卒。

孟 凤

孟凤(?~1527),字瑞周,曲阜人。1490年(明弘治三年)中进士,初任嵊县知县,
为治河道,障湍流,组织民众石砌堤防180丈,为当地免除了水患。后任福建道御史、
浙江道巡按等职。在任怀庆府知府时,组织开挖会通河工程,可灌溉民田2000余顷。
任河南按察使时,将每天所处理的案情张贴于墙上,公诸于众,刑狱以清。后又晋升
为山西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在任右副都御史时,巡抚顺天等府,对官吏依功荐
举,按过弹劾,并整顿军队,使京畿边境赖以安宁。不久,改任提督漕运兼巡抚凤阳
等府。当时,黄河泛滥,徐沛一带受灾,孟凤奏请朝廷免除灾区常租,削减冗费,缓
解民众困难。后升刑部右侍郎。嘉靖初年以本官提督宣大三关军务,奏请朝廷拨款,
增添马匹;又选拔将领,振作士气;严守要塞,赏罚分明,使外族不敢入侵。遂转任
左侍郎,又升南京刑部尚书。1527年(明嘉靖六年)卒于任上。世宗帝遣布政使司左参
议刘淑相前往谕祭。葬于曲阜城西孟家林。

贾应宠

贾应宠(1590~1674),字思退,一字晋蕃,号凫西,又号澹圃,亦称木皮散客、
木皮散人、木皮子。曲阜人。明末清初著名鼓词作家。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贡生,
初任直隶固安县令,后任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崇祯末年因见朝政腐败而辞官归里。
1651年(清顺治八年)因受曲阜县尉挟迫,索性入京补旧职,遂被派往福建江州巡视,
途经曲阜时将曲阜县尉罢免。不久再次称病辞官回乡。

贾凫西性情豪放,不畏艰险。返里后傀然奇异,若疯似癫,轻忽礼法,好说稗
官野史,常以一鼓一板跨乡入镇,走街串巷演唱鼓词。所写所唱《木皮散客鼓词》,
充满反封建内容和爱国主义精神。他以说唱为手段,嘻笑怒骂为能事,对社会现实进
行无情抨击。三皇五帝、圣贤帝王均是他辛辣讽刺的对象。《鼓词》中写道:“三皇
五帝干过多少杀人放火的营生,教导坏了多少俊人”, “神尧坐了哥哥的皇位”,
“大舜得了丈人的家私”,一部中国古代历史讲到底,“纵然就是积德累仁,还是强
的得手,弱的吃亏”。对所谓“天道:”、“因果报应”等封建欺骗术也揭露无遗:
“六月飞霜为什么打坏了天下嫩田苗,孝妇含冤哪里有什么公道,三年不雨又何故饿
死许多百姓,因果报应何处去对照。”

贾凫西晚年被迫迁居济宁,后又迁至兖州,在穷困潦倒中死于异境,葬于兖州
城西牛王村。其著作尚有《太史挚适齐》、《澹圃恒言》3卷、《澹圃诗抄》l卷等。

贾凫西与孔尚任的父亲孔贞交往至密,因而对孔尚任颇有影响。《桃花扇》中
塑造的说书人柳敬亭就是贾凫西的化身,柳敬亭的说书“鲁三家欺君,孔圣人正乐”
就是贾凫西《鼓词》中的一段,这段鼓词传为“千古绝唱”。贾凫西有“爱国词人”
之誉。

颜光敏

颜光敏(1640~1686) ,字逊甫,改字修来,别号乐圃,颜回之六十七世孙,与
其兄颜光猷、 弟颜光斅xiào系同胞三兄弟。明末河间知府颜胤绍之孙,清廪生颜伯
璟之子。曲阜城西北龙湾村(今颜家河口)人。后迁居曲阜城内天官第街。“曲阜三颜”
均为清康熙年间进士。“颜氏一母三进士”曾在曲阜传为佳话。光敏自幼聪颖异常,
9岁能写八股文, 13岁能赋诗,善书行草,15岁入四氏学,由于品学兼优,17岁为廪
膳生,曾拜提督学政施闰章为师。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参加乡试,因非孔氏后裔而
名列副榜,举入国子监就读。1667年(康熙六年)经殿试为进士,授官国史院中书舍人。
1669年皇帝驾临太学,加恩于在京为官的四氏子孙,光敏被破格提升为礼部仪制司主
事,次年被任命为会试同考官。后被派往龙江(今齐齐哈尔)监理关税。时逢皇帝加恩
封赏,被授予奉直大夫(文职五品)调吏部稽勋清吏司主事。1671年父死回乡丁忧,居
家3年。 1682年回京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员外郎、郎中。1685年秋,改任吏部考
功清吏司郎中。翌年任《大清一统志》编修官,同年秋染病卒于京邸。

颜光敏爱好广泛,博览群籍。通律历,晓勾股,善鼓琴,工书法;长于骑射,
善于踢球,爱下围棋,喜做投壶游戏。所作古体诗,训辞深奥有汉魏遗音,近体诗清
新婉约,酷似唐人,名扬全国。对《大学》章句尤深通要旨。好游览,广交海内外名
士,著名学者顾炎武、剧作家孔尚任等都是他的知己,情同手足。他与尚书宋荦、侍
郎田雯、国子祭酒曹禾等结成“十子诗社”,并被举为诗坛盟主,时有“康熙十子”
之美誉。 后刻成《十子诗略》l部。其著作尚有《大学订本》l卷, 《乐圃诗集》4
卷,《未信堂时艺》1卷,《训蒙日纂》2卷,《未信篇》l卷、《家诫》4卷,《旧雨
草堂诗》2卷,《南行日记》1卷。

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清初戏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塘,
自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自幼熟读经史,好诗文,通音律。因
屡试不第,中年隐居石门山。35岁时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出山为其夫人治丧,后主
修《孔子世家谱》 及《阙里新志》 ,并训练礼生、乐舞生,监造礼乐祭器。1684年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到曲阜祭孔时,他于御前进讲《论语》,受褒奖,破格授予
国子监博士,并赴京任职。1686~1689年,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到淮扬一带治河,结识
了明朝遗民冒辟疆、邓孝威、杜于皇等人;于扬州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游秦淮河,
过明故宫,拜明孝陵。通过吊古迹,访隐士,搜集野史逸闻,对南明王朝的覆亡经过
有深切感受。回京后,任户部主事、承德郎、广东司员外郎等职。公余致力于戏曲创
作。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与顾采合作《小忽雷》传奇问世。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昆曲名剧《桃花扇》传奇脱稿。该剧以名士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剧本写成
后,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清宫内廷与著名昆曲班社“金斗班”竞相演唱,一时轰动京
城。次年,肇祸丟官,晚年清居乡里。1718年,卒于家,葬于孔林。他一生著述甚丰,
另有诗文《石门山集》、《出山异数记》、《湖海集》、《长留集》、《岸堂文集》
等传世.

孔继涵

孔继涵(1739~1783),字体生,一字埔孟,号荭谷,别号南州,自称昌平山人。
系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之孙,正一品荫生孔传钲之子。清代校勘学家。任户部河南
司主事兼理军需局事,兼《日下旧闻》纂修官。诰授朝议大夫。

孔继涵自幼聪颖,勤奋好学。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 中举人,1771年(乾隆三
十六年)取恩科进士。孔继涵在京为官6年,善于结交士人名流,与安徽休宁学者戴东
原、济南学士周永年、桐城文人姚鼐、扬州名士罗聘、扬州校勘学家卢文绍等人交往
至深,互相切磋,学识日益渊博。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为奉养慈母而请求卸官回籍。次年,在县城东北购一
所宋代所建“聚芳园”宅,其中尤以“微波榭”建筑形式最可观。孔继涵即在此著书
立说,校勘群籍,聚朋会友,饮酒赋诗。孔继涵爱好十分广泛,对天文、地理、经学、
数学、文学、金石考据学等有关著作无不阅览,尤精于“三礼”。他前后收集了汉唐
以来的金石拓本千余种,以与经义史志相印证。凡遇藏书家的罕传之本,必精心校勘
付梓,以广流传。校订的书有张参的《五经文字》3卷,唐元度的《九经字样》l卷,
《算经十书》50卷,杜预的《春秋长历》10卷,《春秋土地名》14卷,赵访的《春秋
金钥匙》l卷,宋庠的《国语补音》3卷,赵岐的《“孟子”注》14卷及戴震遗著《毛
郑诗考证》 4卷、《考工记图》2卷、《原善》1卷、《续天文略》3卷、《声韵考》4
卷、《声类考》14卷、《水经注》40卷、《水地记》l卷、《策算》1卷和《文集》10
卷。著作有《考工车度记补》、《杜氏考工记解》、《勾股粟米法释数》、《同度记》
各1卷,《红榈书屋诗集》4卷,《文集》2卷,《斲zhuó冰词》3卷,《水经释地》8
卷。他将其著作及所校订的书籍,统称为《微波榭丛书》。

孔继涵正当奋发有为之年,突染重病,于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逝世。葬于孔林东北隅。

孔继汾

孔继汾(1725~1786),字体仪,号止堂。曲阜城内人,系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
第四子,清代学者、经学家。自幼博学强记,深通经学,熟悉历朝掌故、庙廷典礼及
一切金石图象。23岁中举。历任户部广西司主事、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等职。在京
为官期间,各公卿名流均竟相以礼相待。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乾隆帝首次到曲阜祭孔时,孔继汾在孔庙诗礼堂,进讲
《中庸》要旨,颇得赏识,遂被授为内阁中书。1785年(乾隆五十年)任军机处行走,
多次受到皇帝恩宠重用。不料在即将晋升之际,竟因其著作《孔氏家仪》一书中有增
减服制的复古内容,被族人检举告发。说他对清王朝制度有所指责,有篡改大清《会
典》之罪。发配伊犁充当苦役,幸由其次子广森多方求情,筹交赎金,才被途中赦免
回籍。孔继汾怀才不遇,忧愤满腔,欲排忧解愁遂南行杭州,抵杭不久因染病不得医
治,于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八月六日客死在友人梁同书家中,后归葬于曲阜城西犁
铧店村西南。清王朝追赠予通奉大夫(文阶从二品)褒扬了他。

孔继汾主要著作有《阙里文献考》100卷,《孔氏家仪》14卷,《乐舞全谱》2
卷, 《匡仪纠谬集》3卷,《行余诗草》2卷。并校刻《文献通考序》1卷。另外,还
亲手校订了经史字画,皆本《说文》,刊行后被选为私塾读本,也为识者所珍藏。

孔继涑

孔继涑(1726~1791),字信夫,一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曲阜人,六
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第五子。自幼聪敏好学,才华超人。19岁时(乾隆九年)取优贡生。
23岁时(乾隆十三年) ,皇帝到曲阜祭祀孔庙,他在御前进讲《周易》。1768年(乾隆
三十三年)乡试中举。此后屡试不第,遂纳资为候补内阁中书。从未任职。

孔继涑自幼酷爱书法。青年时,专学其岳父张照笔法,在家中“玉虹楼”上苦
学苦练12年。中年又临摹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的法帖,以致达到以假乱真
的程度。因他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十二,被誉为“十二才子”。他把《大学》首章写
成四幅“联屏”刻成石碑,立于孔庙“金声门”左侧。后来,乾隆帝瞻仰孔庙时,见
到“联屏”上的字迹笔笔有力,字字通神,反复品味,连声称赞。从此,孔继涑的书
法名闻全国。

孔继涑系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的叔祖。因昭焕年幼,府务多由其主持。于氏
下嫁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后,对其插手府务非常厌恶,总想设法将其处置。后来给
他加上了什么“房屋越制”、“念咒语发旁枝”、“妄图篡位”等“罪名”,开除其
家族,死后不准进林。

孔继涑被开除家族后,依然自强不息,又是10年没下玉虹楼,将广泛搜集来的
古今名家的书法, 刻意鉴别,先行临摹、构绘,而后精工刻成大小石碑584块,名为
“玉虹楼法帖刻石” 。其拓片装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保留了历代名家的真
迹。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春,他去江宁(今南京)钟山书院看望挚友姚鼐。秋季又到
北京访友,不幸染病而死。葬于曲阜城西大柳村前。

孔广森

孔广森(1752~1786) ,字众仲,又字妫约,号巽轩。系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之
孙,孔继汾次子。清代著名经学家、数学家及音韵学家。官至翰林院检讨,敕授文林
郎(文阶七品)。

孔广森年少时拜学者戴震、姚鼐为师,深受教益,专心博览群籍,对“经史”、
“训诂”、“六书”、“九数”等无不贯通。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17岁乡试中举,
1771年殿试为进士。入京为官,举止文雅洒脱,学识渊博,又是孔子嫡裔,为当时许
多学者名流、权贵人士所景仰。然而广森性情恬淡,轻视名利,始终不愿攀龙附凤,
投靠权势,将其精力全部放在研讨学问和著述上。入仕不久即辞官归里。返里后,在
其住宅专修书斋1所, 因极仰慕东汉经学家郑玄而题名为“仪郑堂”。1784年,著述
颇具成就。次年其父继汾遇难被判充军伊犁,广森四方求情借贷,赎免父罪。其父获
赦后于1786年八月客死异境。广森哀痛过度,父死不足百日,同年十一月八日与世长
辞,年仅35岁。

广森一生博涉经典,尤精“三礼”。撰写的《春秋公羊传通义》12卷,不专主
今文经学,而是博采汉、晋以来有关注释《春秋》的书籍。对《左传》、《谷梁传》
的经义凡与《公羊传》相通的,亦兼收并取,注疏翔实。在经学上,还著有《经学卮
言》6卷,《礼学卮言》6卷,《大戴礼记补注》14卷。

在数学上,他继承了戴震的勾股定理学说。对古代数学中解“方田”、“粟米”、
“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勾股”、“赢不足”等原
理, 颇为精通,著有《少广正负术》内外篇共6卷。他对音韵学很有研究,编著《诗
声类》 共13卷;将古韵分为阳声、阴声各9部,明确提出“阴、阳、对、转”说。对
声韵学中的“东”、“冬”提出了要分部的主张。他擅长文学,工骈体文,为清代八
大骈文家之一。 著有《骈俪文》3卷。其著作汇辑成《仪郑堂文集》60卷和《仪郑堂
诗稿》1卷。

孔昭虔

孔昭虔(1775~1835),字元敬,号荃溪,孔广森之子。1801年(嘉庆六年)中进士,
任翰林院编修,改庶吉士。历任台湾道、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为人谦恭谨慎,政
绩显著,多次担任试官,所得士子多成名。他一向治学严谨,恪承家学,又善写隶书,
工吟咏,对古韵学颇有研究,曾著《古韵》、《词韵》,想要分定韵书,以示后学,
惜未完稿。其著作还有《镜虹吟室诗集》、《经进稿》、《绘声琴雅词》、《扣舷小
草词》,杂剧《荡妇秋思》、《葬花》等。

桂 馥

桂馥(1736~1805),字冬卉,号未谷,别号老苔、紫云仙馆。曲阜城西李家店人,
清代著名书法家和训诂学家。

桂馥自幼读书。20岁为秀才,33岁选为优贡,54岁考中举人。55岁进士及第。
61岁时由阮芸台推荐补云南永平知县。上任后,“政简刑清”,使四方平静无扰,百
姓安居乐业。桂馥为官10年,因病殉职于永平。后归葬于曲阜城南姜家村西。

桂馥少年时厌恶八股文章,无趣习作,便抛开帖括经书而博览群籍。常与学友
颜崇论诗。对古铜印及诗话特别爱好,并深通金石、六书之学。1765年 (乾隆三十三
年) 受举北京国子监学习时,与著名金石学家翁方纲交游,所学更加精深。任长山训
导期间, 曾与济南名士周书昌相友好, 为振兴文教共同出资买田筑“借书园”,
“祀汉经师伏生等,聚书其中”。又在济南五龙潭畔修建“潭西精舍”,均为诱导后
生学习所设。而后特撰《潭西精舍记》一文,并刻石立于潭侧。桂馥深受训诂学家戴
震的影响,专攻经传注疏,穷其根底,他认为“士不通经,不足致用;而训诂不明,
不足以通经”。故潜心研究文字学,尤精于许氏《说文》,并以许慎的《说文解字》
和经籍相参照,历40余年写成《说文义证》50卷,由著名画家罗聘绘制了《说文系统
第一图》,书法大家翁方纲又为此图题赞。《说文义证》一文援据宏富,辨证精详,
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因而,他被誉为北方文字学的旗手。

桂馥能诗,善书画,精通音韵学,爱好编剧。汉隶篆刻颇负盛名,尤精小楷,工
八分。晚年始好写生,认为“画中惟点苔为难”,故又自号老苔。当时一些名门贵族,
对他的字画争相收藏。在曲阜有“无桂不成世家”的说法。

桂馥的著作还有《扎朴》10卷,《缪篆分韵》5卷,《晚学集》8卷,《未谷诗集》
4卷, 《毛诗音》、《东莱草》、《行芨草》、《南征草》、《老苔剩稿》、《说文
谐音谱考证》、《历代石经考略》,以及杂剧《后四声猿》,其中包括《放杨枝》、
《投溷中》、《谒帅府》、《题园壁》4种。

孔庆镕

孔庆镕(1787~1841) ,字陶甫,一字冶山。系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胞弟宪增之
子。因宪培无子,以庆镕为嗣。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袭爵,诰授光禄大夫。

庆镕自幼聪敏,善于词令。9岁时(嘉庆元年) ,仁宗亲临太学行礼,他奉旨入京
陪祀。其礼仪娴熟,端庄大方,举止如同成人;所问之事,皆能对答如流,令人称奇。
年龄稍大,孝行诚笃,伺候其母,出入起居不敢有违;躬侍寝疾,夜不解衣。其本生
父母卒于京邸,他兼程奔丧,三日口不入水浆。其性格纯朴,虽贵为上公,饭菜不用
重荤。宗族亲朋遇有急难,总是竭力相助。

庆镕工诗词,擅书画。其书笔致秀逸。所书楹帖匾额,字愈大而结构愈紧;所
书扇头手札,字愈小而间架愈松。所作隶书雄浑如注,冠冕当代。因得其六世祖毓圻
兰草遗法,尤喜画兰。所作兰草栩栩如生,如嗅其香。热情好客,常在孔府西花厅以
文会友,饮酒赋诗。他酒量甚大,有“第三酒人”之称。他精心整修内宅后花园。嘉
庆年间, 派人从外地运来了形似山峰的冶铁巨块置于园中, 取名“铁山园”,自称
“铁山园主人”。并赋诗赞曰:“园林厅榭好,岁岁客凭栏。九月寻篱菊,三春就牡
丹。”

孔庆镕在历代衍圣公中属才华出众者,他留下的诗文书画有《春华集》、《鸣
鹤集》、《忠恕堂集》各1卷,《铁山园诗集》4卷及《铁山园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