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传统节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690&run=13

春节 农历元旦,俗称“过年”。清代,是日零点,城厢居民听到孔府三声铜
炮巨响,谓之“新年到来”。家家燃香烛,摆供品,焚纸箔,放鞭炮,以敬天地,祭
祖先。祭罢,全家吃素馅水饺,以求“全年素静”。尔后,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长
辈逐个分压岁钱。同族年轻人结伴而行,先近宗,再远宗,后邻里依序拜年,问候。
早饭后,男女着新装,女孩戴花,男孩放炮,媳妇们成群结队,走街串巷依序拜年,
是日忌打水、扫地、干活、闹气、殴斗,以求全年安逸和睦。年初一后,户户忙于走
亲戚,宴宾客;城郊居民多携儿带女到鼓楼门会上游玩,直到正月十五。

建国后, 春节仍为传统盛大节日。机关单位法定放假3日,多举行团拜。节日
期间,迷信色彩大减。但互相拜年,走亲访友之风依然盛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灯节”、“过小年”。旧时,当地有扎彩门、
吃元宵的习俗。傍晚,户户散灯,有彩灯、面灯、萝卜灯等。门口、院内、房间灯火
透明,还要到祖茔上、河塘里散灯。儿童多挑灯欢聚,一起放燃丽花吉、鞭炮。城里
连日举办灯会,大街上彩门座座,彩灯高悬,耍龙灯、玩狮子、跑竹马、荡旱船的穿
街过巷,各路口烟花灿烂,鞭炮齐鸣,观灯者人山人海,来往如织。

建国后,民间虽有散灯之俗,但数量甚少,灯会亦停办多年。80年代初期,文
化部门于节日期间在城内举办灯会、烟火晚会、电影晚会。连续三个晚上鼓楼街上礼
花腾空,鞭炮震耳,各式彩灯竞相媲美。高跷队、龙灯队演唱起舞,热闹异常。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清晨,农家各户在院中、场间用青
灰“围仓”,中间挖坎埋五谷杂粮,期望年内五谷丰登。用盐或糖炒黄豆分食,谓之
吃“蝎子爪”。是日,忌新媳妇住娘家(怕围在仓外),忌喝面条(谓之“抽龙筋”),
禁动针线、石磨(怕伤龙眼,毁龙头) ,忌在室内梳头、捋绳子(怕从屋上掉蝎子、蚰
蜒、长虫)。建国后,围仓之俗大减,炒豆之俗尚存。

清明节 家家门上插柳。成年人带纸箔、祭品到祖先墓地祭扫;少年多到郊野
踏青、放风筝。是日,孔林门前有传统古会,当地居民多有赶会之俗。建国后,民间
插柳、祭祖、赶会之俗尚存。机关、学校多组织干部、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进行革
命传统教育,以激励前进、寄托哀思。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家家门上插艾,儿童戴香包。各
家包粽子、煮鸡蛋以食。建国后,戴香包之俗已废,其他习俗尚存。

六月六 旧时,当地有晒衣、晒书、食炒面之俗。各户多备祭品,在院中设香
案敬天,祈祷丰收。如遇丰收之年,全村集资,在村外设香案,摆祭品,沿路烧香,
敬天敬神。村民跪拜于香案前焚纸箔、诵祭文,祈祷来年更大丰收,俗称“打路斋”。
建国后,此俗废。

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El为“乞巧节”。也称“七夕”。是日晚间,少女们摆香
案,供瓜果,面对织女星穿针引线,乞求智巧。建国后,此俗废。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仲秋节”。当地自古就有祭月、拜月、赏月、
吃月饼之俗。旧时,中秋节之夜,各家备酒菜、果品、月饼等,设香案向月亮致祭,
谓之“拜月宫”,以祈祷人寿年丰。近代不兴拜月,多是全家在院中围坐一起,食月
饼、果品、谈天赏月,谓之“圆月”,寓阖家团圆之意。此俗相沿至今。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旧时,当地有出游登高、赏菊之俗。
自民国年间,此俗渐废。

十月一 农历十月一日,为“上坟”节日,各家除到祖茔上祭扫外,还要带纸
箔到外祖墓地上坟,以示悼念。是日,孔林门前古会亦如清明。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日,当地有食“腊八粥”的习俗。是日早晨各家用小米、
大米、红豇豆、栗子、花生米、红枣等合水煮粥,全家共食。近邻之间以粥互相馈赠,
并以吉辞相祝。 家中孩子娇者, 往往放粥街头,以取“腊八”之谐音,使孩子容易
“拉把”成人。此俗流传至今。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是日傍晚,在厨房灶君神像前供灶糖,放纸
马,焚香化箔,祭毕,将灶君旧像揭下放到纸马上烧掉,意为送灶君骑马上天。主人
叩拜祈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建国后,此俗渐废。

除夕 俗称“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这天上午家家洒扫庭院,
水打满缸。下午门上贴春联,院内贴“福”字,室内挂中堂、布年画,里里外外焕然
一新。傍晚搭神棚,挂香牌,请祖先,安牌位,燃香奠酒。尔后,阖家团聚,饮辞岁
酒,吃团圆饭。老少围坐,达旦不寝,名曰“守岁”。是夜,忌泼污水,禁言“死、
病、鬼、药”等不吉之词。建国后,过除夕迷信色彩大减。近几年,城镇居民多是饮
罢辞岁酒,全家同坐电视机前,观看迎春晚会节目,直至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