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丧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686&run=13

旧时,境内丧葬礼仪繁琐且多封建迷信色彩。富裕之家特别讲究,耗费甚巨。
1921年孔府安葬衍圣公孔令贻时, 葬礼尤为隆重,场面特大。整个丧事耗银11700多
元, 铜钱18000余千文。建国后,丧葬礼俗逐步改革,70年代推行火化,政府提倡丧
事简办,以改旧俗。80年代,随着居民生活的提高,礼仪渐趋复杂。

丧葬礼仪 传统丧礼由来已久,延至民国时期一般居民丧葬礼仪程序大致有停
灵、吊唁、入殓、送魂、领魂、祭礼、安葬、服孝等。

停灵:老人死后,停尸灵床,垫白枕,束双脚,白纸蒙身。摆打狗饼,盛倒头
饭,立“影身单”,点长明灯,设“牢盆”,众孝子放声举哀。继以白纸条封门,竖
纸幡于户外。请族人,跪尊长,乞议丧事。遣执事,给亲友送信报丧。出嫁闺女回婆
家“讨服”。子女儿媳披麻带孝,守灵于两侧。

吊唁:亲友、邻居闻讯后,持火纸前往吊唁,俗称“烧倒头纸”。至亲要到灵
前致哀。

入殓:将盛殓,先给死者整容。棺内放清灰、制钱、棉褥。然后将死者及生前
喜爱之物置于棺内,尔后盖棺。

送魂:殡葬前一天晚间,抬着亡人牌位,带着纸马或纸轿(男扎马、女扎轿),
孝子孝眷持纸幡,执燃香,一路呼喊着走向村外陵墓方向路口,烧纸幡、纸马 (或纸
轿),撒打狗饼后,一齐哀哭而归。

领魂:出丧日早晨,孝子到土地庙上香焚纸后,哀哭而归,俗称“领魂”。意
为领回亡人灵魂享受祭奠。此俗民国后期渐废。

祭礼:出殡前一天,搭灵棚、置供案,备舍火,请鼓乐。出殡日上午,亲友携
香、烛、纸箔、供菜、帐条、挽联、丧礼致吊。富家还要接经点主。中午,宴宾、谢
客后,举行家祭。午后引发移棺于街,举行路祭。礼成,孝子摔“牢盆”,率男孝眷
领棺于前,孝女及女孝眷随棺于后,送往墓地。

安葬:棺至墓地,孝子入穴清扫后,下棺入穴,放长明灯、倒头饭于穴内,簇
哀杖于棺后。孝子孝眷绕墓一周,边走边撒土,以示掩埋。而后,拱砖砌墓,筑土为
坟。

服孝: 安葬3日后, 孝子亲眷抬果品祭席, 赴墓地致祭,谓之“服三”。每
“期”(男6天女7天) 均到墓前焚香化纸,举哀致祭,直到“十期”。孝子穿孝3年,
重孝百曰。 重孝期间不理发、不弹琴、不宴会宾客,不走亲访友。3年内,过春节门
上不贴红对联,不外出拜年,忌办喜事。此俗一直延续到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
期,传统丧葬仪式被禁行,一般为薄棺简葬,亲友多送花圈、挽联,孝子戴黑纱,村
街(生产队)举行追悼会。会后,抬棺葬于族陵。70年代平坟,推行火化。公职人员及
乡村干部带头力行,普通居民也逐渐响应。火化后,骨灰盒深葬于族陵或集体墓地,
不再筑坟。其他礼仪多有简化。

特殊丧葬 旧时中年人死亡,上有尊亲,丧事从简。对亲友只送信,不发帖,
3日便埋。少亡,无丧葬之仪,于当日午后由族人埋葬于陵地角落。

作奸犯科死于非命者,俗以为耻,无葬礼,不吊唁祭奠。族人拒之入陵,多葬
于荒郊。

回族丧葬 回族丧葬不置冥器,不烧纸箔。亡人净身后以白布裹尸,请阿訇诵
经,殓以清真寺公用之经匣,外加棺罩。一般死后不超过3日即出殡安葬。其墓坑深2
米,宽l米。在坑底北端向东或西(男左、女右) 开门,挖套坑(名为拉亥),塘内挂四
围,将尸体放入塘内,面部向西,最后用土坯封门。墓或砖砌或石砌,坟头平顶。子
女对已故老人做“日子”,分“当日”、“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
等。每逢“日子”,请阿訇诵经走坟,丧主做油香散予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