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戏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574&run=13

流行剧种 明、清时期,在曲阜流行的剧种为昆曲,清乾隆至光绪年间为徽调、
皮黄。清末至民国初年流行柳子、梆子、弦子、京剧及皮影戏等。民国时期,曲阜二
师学生剧团演出话剧、歌舞剧等。
建国初,吕剧,豫剧等先后在境内流行。1962年曲阜剧团成立后,以演山东梆子
为主,也间或演出话剧、京剧、吕剧、柳子等。80年代后期,现代歌舞盛行,传统剧
种日趋衰落。
演出团体 从清顺治年间到民国初年,孔府先后拥有瑞庆、裕祥、长庆、华庆、
四喜等30多个戏班。多数是由苏州或安徽等地雇来,以昆曲、徽调为主。1920年,尚
有“梆子班” 1个。1931年由蒋志坚、蒋阴东父子发起成立天籁国剧研究社,演职人
员50余人,演出剧目30多个。先后到泗水、邹县、宁阳等地演出,1938年解散。建国
后,曲阜先后成立豫剧和山东梆子两个县级剧团。
曲阜县豫剧团:1955年夏,曲阜北马村柳子剧团与巨野艺人姚念福的梆子班合并
成立曲阜县梆子剧团。1956年梆子、柳子队分开。梆子队组建为曲阜县豫剧团,柳子
队不久解散。豫剧团主要演员有陈玉华、汤云霞等,演出剧目有《十五贯》、《青山
英烈》、《香罗带》等。1958年曲阜滋阳合县,该团定为曲阜二团(兖州剧团为一团)。
1960年8月,一二团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曲阜豫剧团。1962年1月,随曲、兖分治划归
兖州。
曲阜市山东梆子剧团:1962年3月,济宁戏校所属山东梆子剧团调曲阜,4月更名
曲阜县山东梆子青年剧团。1963年11月在济南演出现代戏《新媳妇》,获各界好评。
1964年改称文艺工作团(简称文工团) 。1966年5月,为来曲阜的57国驻华外交官演出
《三打白骨精》,受到外交官欢迎。1975年复称曲阜县梆子剧团,两次进京演出《奇
袭白虎团》 “插入敌后” 一折。1978年为李先念等中央领导演出《三打白骨精》。
1982年新编历史剧《闯王剑》参加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活动,荣获7项奖励,1983年5月
由省电视台拍成电视艺术片在中央及外省台播放。1984年新编古装戏《边陲人家》在
济宁市文艺会演中,获导演、舞美、音乐设计奖。1986~1989年,参加仿古祭孔乐舞
表演,并演出新编历史剧《孔子》等。1990年在“孔子文化节”期间,参加了仿古箫
韶乐舞演出。
附:群众业余剧团简况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谭怀礼在息陬组建柳子剧团,聘
请济宁张茂元为教师,演出《脱牢》、《六月雪》、《蒋干盗书》等。1905年解散。
1912年于家村建立柳子剧团,以贾凤娥为主,演员多临时凑成,剧目有《游西湖》、
《汉保观灯》等,1915年解散。民国初年,凫村孟广云自办剧团,有演职人员60余人,
农闲唱戏,农忙给孟做农活,主要演员杨清山,并聘有嘉祥红脸窦朝荣、花面武继玉、
小旦立楞,演出剧目多种,1937年解体。
1920年,曲阜二师成立学生新剧团,经常排练新剧(话剧、歌舞等),在每年举办
的游艺会上演出。有时剧团也到校外演出,曾参加县政府赈灾义演。1928年春,因范
明枢校长辞职, 新剧团解体。同年8月,宋还吾莅任校长后,学生业余剧团恢复,学
校俱乐部也宣告成立。剧团和俱乐部经常演出新剧和文艺节目,新剧有郭沫若的《三
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黎锦辉的《明月之夜》、《葡萄仙子》以及《渔光曲》、
《娜拉出走之后》等。1933年春,为支援国民革命军第29军在喜峰口对日作战,二师
学生剧团多次义演募捐,寄给前方抗战将士。1937年“七·七”事变后,前线伤兵从
济南撤到兖州。为了慰问抗日将士,学生剧团在礼堂演出话剧,募款买成慰问品送往
兖州。1938年学校撤走,二师剧团随之解体。
1944年,尼山解放区颜母庄成立梆子剧团,景运贵任团长,演员30余人,主要演
出《打金枝》、《断桥》等,自编文艺节目慰问八路军战士及解放区群众。至解放初
停止活动。
1945年,南河套魏伯燕自办梆子剧团,演出《铡美案》、《桃花庵》等。1946年
底解散。1946年初,钱家村史广德等10多户村民自办梆子剧团,流动演出,1948年春
解散。 1948年河口村颜景录等自办梆子剧团, 聘颜世喜为教师,演出《刘公案》、
《反徐州》等,建国初解散。1948年,北马村赵守震等组建柳子剧团,有演职人员40
人,在曲阜、泗水、巨野等地演出,1955年夏与巨野梆子班合并。
1951年,县文化馆馆长郑渠根据文教科指示,在原“天籁剧社”基础上,重新组
建京剧团。主要演员有于步洲、孙汉英、江秀玉、陈幼华等,而后又聘请专职演员甘
玉霖、李伯林等,人员最多时达百余人。1953年正式命名为“新曲京剧团”,演出剧
目有《花木兰从军》、《三世仇》、《小二黑结婚》、《唇亡齿寒》等,还在济宁、
兖州、宁阳等地演出《捉放曹》、《空城计》、《金玉奴》、《追韩信》等传统剧目。
1955年该团与峄县、薛城京剧团合并为邹县京剧团。
50年代,曲阜师范学校学生业余剧团演出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王贵
翻身》等,社会反映强烈。钱家村剧团演出《伍子胥探井》、《小苍山》,在县戏剧
会演中分获一、三等奖。齐王官庄柳子剧团演出《游西湖》、《降香》等,每年冬闲
时排练,春节后演出一个月。凫村剧团聘请鱼台须生徐大洋为教师,排戏50多出,为
曲、邹间有名的农村剧团。其他还有星家村剧团、息陬村剧团、彭庄剧团等。1958年
人民公社成立后,各公社都成立业余剧团,演出一批历史传统剧目,1960年前后,因
经济困难,农村业余剧团先后解散。1962年生活好转后,部分业余剧团恢复活动,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部改成“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传统剧目停止演
出。
演出场所 明、清时期,有孔府大车门戏台、东关山西会馆戏楼以及林门古会、
城隍庙会、娘娘庙会等临时戏台;孔府内宅前上房为衍圣公及家人自娱时的临时演出
场所。民国时期,曲阜二师礼堂、龙虎街新民大戏院、南辛和平剧场等成为主要演出
场所。
1958年在孔庙西新建大众影剧院,供本县及外地剧团演出。1974年,剧场由影剧
院迁至纸坊街礼堂。1982年12月,鼓楼北街东侧新建曲阜剧院。该剧院外观庄重,内
部豪华,舞台设施齐全,可容1160余名观众,能接待大型艺术团体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