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舞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570&run=13

释奠仪式中的乐歌, 间有舞蹈相伴,在6个乐章中。“初献”、“亚献”、“终
献”中的《宣平》、《秩平》、《叙平》3章有歌亦有舞,其余3章只歌无舞。随着祀
典历史的发展,祭孔舞蹈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结构和组合动作,全舞共分三
段。明代祭孔舞蹈由“立之容”、“舞之容”、“首之容”、“身之容”、“手之容”、
“步之容”、“足之容”、“腰之容”(或礼之容)等8大类舞容组成,共有39种舞节,
兼有执、举、衡、落、拱、呈、合、并、垂、交等11种舞具之势,与各类舞节相应点
饰而形成适应3个乐章的96字所需的舞容。清代,基本结构形式未变。
祭孔舞姿寓意极深,四转势为四纲:一为上转势(面北舞),象恻隐之仁;二为下
转势(面南舞) ,象羞恶之义;三为外转势(相背舞),象是非之智;四为内转势(相对
舞) ,象辞让之礼。八个转动舞姿为八目:一为初转势,象恻隐之仁;二为转半势,
象羞恶之义;三为转周势,象笃实之信;四为转过势,象是非之智;五为转留势,象
辞让之礼(此五势象五常);六为伏观势,表示尊敬于君;七为仰瞻势,表示亲爱于父;
八为回顾势,表示和顺于夫。队形的变动,也寄寓着独特的象征:初变在缀之中,东
西立,象尼山毓圣,五老降庭;再变象筮士于鲁而象治;三变东西分,象历聘列国而
四方化;四变而稍退,象删述六经,告备于天;五变而左右,象讲论授受,传道于贤;
六变而复归于缀中(复原位),东西立,象庙堂尊崇,弟子配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