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培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532&run=13

清末及民国时期,县内小学师资主要依赖于曲阜师范学堂(校)和师范讲习所培养。
1930年全县224名小学教师中,师范毕业者44人,占19.6%。中学师资多来自高等师
范或大学毕业生,文化程度相对较高,1947年县立中学19名专任教师中,高等师范及
大专毕业生有12人,占63%。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师资培养,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政治、业
务、文化素质。
举办训练班 50~60年代初,县多利用假期举办训练班,组织教师进行政治、业
务学习,时间一般在半个月左右。1956年,县文教科利用寒、秋假两次举办普通话训
练班,参加学习的中小学教师达1000人次。1961年11月,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80名城
镇高、初中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其后,为适应教学工作需要,逐步由一般性
短期培训发展为较长时间的专门培训或单科培训。1977年3~7月,县举办高中物理、
化学学习班,培训教师42人;9~10月培训体育教师122人;9~12月又培训高中数学、
化学教师25人。1980~1982年,举办各科短期培训班20期,受训教师2500人次。
举办“星期学校” 1954~1956年,小学以区为单位成立星期学校,利用星期天,
对不足初中文化程度的教师采取重点选修、分科结业的方法进行文化补课。1962年,
各公社又以钻研教材、交流经验为重点举办星期学校。1979~1980年,县教师进修学
校为适应教学急需又以疏通教材为主要内容,在各公社设立初中语文、数学、物理、
化学面授点,每两周巡回授课1次,每次1~2天。
进修培训 1953年,县选送小学教师16人到曲阜师范学校前师班进修,并有10人
进曲师专门学习苏联教学经验。1978~1979年两次选送11名教师进济宁地区教育局在
曲师举办的外语师资训练班进修。1978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共1546人,离
职进修者22人。 1980~1982年,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速成英语进修班3期,培训初中
英语教师125人。同时培训离、退休教师顶替子女154人。
组织函授学习 1956年6月, 曲阜、滋阳、邹县联合在曲师成立函授部。培训不
足初中文化程度的在职小学教师。 单科独进,分科结业,学制2年。时每区设语文、
数学各1班, 采取函授与巡回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小学教师进修,至1958年首届毕
业260人(3县数) 。是年函授部改属曲阜县文教科。1959年招收初、中师各2班,学员
450人。 1962年始,教师进修进入高层次,全县参加高、中、初师函授学习的教师分
别达469人、 578人、141人。1982年,全县有83名高、初中教师参加高师中文本科函
授班学习。1983年,在全县13处公社设立师资培训站,第一批招收四年制中师函授学
员715人,至1987年毕业678人。1988年又招收131人。1985年,函授学员计有822人,
其中小学教师624人, 初中教师198人。 此外尚有近2000人致力于各种程度的自学。
1986~1990年,参加各科高师函授的教师累计1112人,毕业436人。
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早在建国初,各区及学校相继建立教研组织。1955年秋,县
成立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指导全县教研活动,“文化大革命”初撤销。1976年恢
复教研活动。 1979年5月,整顿健全县教研室,配备专职教研员15人。各公社设中心
教研组,配备专职教研组长1~2人。学校成立学科教研组。形成县、公社、学校三级
教研网,教研活动制度化。通过教材研究、观摩教学、业务讲座等形式,交流推广教
学经验,教师的业务能力逐步提高。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教师队伍的素质有较大提高。据1985年中小学教师
的文化业务考评,全县高中教师(含农技中) 285人,大学本科毕业的91人,占32%;
初中教师1495人,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83人,占19%;小学教师中师以上文化程度
的1245人, 学历达标率49.5%。高中、初中、小学教师中能以胜任和基本胜任教学
工作的分别为93%、 88%、 86%。至1990年末,全市高、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者
924人,达标率为47.5%;小学教师学历达标者1936人,达标率为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