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513&run=13

曲阜教育历史悠久, 素称发达。春秋时期,鲁僖公在鲁国都城泮水岸边创建规模
宏大的泮官,兴学养士,为诸侯国中最早的大学。春秋末期,孔子收徒讲学于阙里,
创办平民教育,开私人办学之先河。此后,贵族教育与平民教育在曲阜长期并存。曹
魏初年,在孔子庙侧创办孔氏家学,北宋时期,始称庙学。同时,又在县城创办县学。
至明代后期,庙学逐步演变成教授孔、颜、孟、曾四氏子弟的四氏学,规格同府学。
清代,县学、四氏学、书院并存,城乡私塾遍布。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曲阜陆续创办中、小学堂及四氏师范学堂、师范传习所,
民国初年学堂改称国民学校。1914年曲阜中学并入省立七中(济宁),曲阜师范定为省
立第二师范。至1930年境内计有小学123处,初级中学1处,师范1处。抗日战争时期,
敌伪利用学校进行奴化教育;乡间又兴办起一批私塾;在中共领导的尼山抗日游击区,
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民主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因战争频繁,学校时办时停,很
不稳定。

建国后,建立健全了县、区、乡教育机构,稳定教育秩序,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改
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学校贯彻“为工农开门”的方针,工农子女大量
入学。城乡扫除文盲和工农业余教育工作,也以冬学、民校为阵地广泛开展。1952年
复设曲阜中学。1956年,在曲城西郊兴建起全国第一所设在农村的大学--曲阜师范学
院。是年全县中小学发展到221处,在校学生31002人。普通教育及专业、职业教育初
具规模,教学秩序正常。1958年始,教育出现发展过速,劳动、停课过多,教学质量
不高等问题。1963年起,贯彻执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和《全日制小学暂行
工作条例》,改进教学工作,整顿教育秩序,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工农业余教
育也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涌现出一批常年民校和业余技术学校。“文化大革命”
期间,“左”倾错误的干扰破坏,使学校成为重灾区。学生停课闹革命、大串连、大
批判等,学校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调整领导体制及学校布局,恢复招生考试制
度,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1983年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城
镇普及初中教育,并基本完成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办学条件也有所改善。1985年经省
政府检查验收,普及初等教育达到合格要求。1986年曲阜撤县建市后,在改革、调整
中又有巨大发展,学校布局、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教学条件大为改善。至1990年全市
普通中学有48处,其中完中2处,高中4处,初中42处;小学279处;幼儿园480处。中
小学在校学生82719人, 小学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及幼儿入园率均达到
国家规定指标。 尚有高等专业学校1处,中等专业学校3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农业
技术高中3处, 职业高中1处,技工学校1处,职工学校4处,农民业余学校337处。还
有广播、电视、函授教育及成人自学考试等,各级各类学校在籍学生共13.4万多人。
一个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
内的教育体系已在全市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