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职工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354&run=13

培训 建国初,职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培训工作以扫除文盲为重点。县先后举
办干部及职工业余学校,划分扫盲班、高小班。1958年,增设初中班。1965年,增开
技术课。“文化大革命”中,学校解散,培训工作中断。

青工补课。80年代初,青年职工多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学毕业生,文化、
技术素质较差。1980年调查,厂矿企业单位的青工实际文化水平达到初中一、二年级
程度的占40~50%,高小程度的占30~40%,文盲、半文盲占6~7%。未受过初等技
术教育的占70%左右。为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县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并设办公室;
各大系统及业务主管部门也成立相应机构。对1968~1980年高、初中毕业而实际文化
水平不及初中程度,又未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三级以下职工,集中进行文化、技术补
课。采用半工半读、夜校、广播、电视、函授、派出学习、以师带徒、岗位练兵等形
式进行系统培训。至1985年,累计培训4700人,经考试、考核合格的4300人,合格率
91.5%。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1986年,商业、粮食、供销系统及单家村煤矿、纺织厂等
大型企业设立教育科,举办职工学校,开展中级技术(业务)培训工作。市职工学校配
合举办骨干学习班,将培训工作逐步引向深入。至1990年,共培训7194人。其中商业、
供销系统取得中级技术(业务)证书的863人。

岗位职务培训。1987~1989年,市以省编《班组管理基本知识》为教材,组织培
训车间班组长420人, 考试合格的410人,合格率97.6%。培训车间主任236人,考试
合格的210人,合格率89%。

就业前培训。根据“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自1981年始市劳动服务公司即开展
就业前培训工作。至1990年共开办18个专业47个短训班,培训待业人员2138人。市劳
动部门与教育、卫生、商业系统及驻曲单位配合举办多种专业的职业班,进行中等专
业教育。1990年,尚有职业中专班8个,在校学员381人。

考核 国营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工人执行技术考核制度。以《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为依据,从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对全县1968~1980年入厂的
三级以下2010名青年工人进行考核。其中学徒工转正考核887人,定级考核667人,改
变工种考核21人, 本等级考核435人。应考者均达到合格标准,取得工人初等技术合
格证书。

调转 1949~1979年,跨省 (市) 、地区、县的职工调转,须按程序逐级办理。
1980年后,凡职工调转均须经所属主管单位同意,由县(市)级劳动部门直接办理。工
人调转,要求单位性质对口,工资标准就高不就低。犯有错误或有问题未作出结论的
不予调动。1986年始,凡外地职工要求调入本市的,尚须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批
准方可办理。合同制工人在合同期内一般不准转移工作单位。

1976~1990年,由外地调入本市职工共2465人。其中,全民职工2312人,集体职
工153人。调往外地1933人。其中全民职工1790人,集体职工1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