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商品购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270&run=13

购进品种 建国前,购进商品以土产杂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1949~1956年,
购进商品在千种左右。除白酒和某些小商品外,石油、铁丝、自行车、布匹、化妆品、
文具及收音机等,均由外地购进。60年代,开始购进水暖、电料、家电等商品。但在
购进中出现供求比例失调现象。1960年盲目购进10余万公斤菜种子,远远超过需求量,
长期积压,造成60余万元的损失.“文化大革命”中盲目购进部分质量低、价格高的
布匹、 服装、五金、交电、化工等商品,严重滞销,造成100余万元的损失。1985年
以后,经营商品在万种以上,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已批量购进。

农副产品收购在商品购进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建国前,以粮和油料为主。果品
收购有红枣、青梨、柿饼等,间或亦有生猪收购。建国后,蚕茧、棉花、苹果、大白
菜等都成为新添的收购项目。年收购额成倍增长。1952年143.5万元,1956年达590万
元, 4年增长3.1倍。60年代,农副产品的收购量较小,生猪年均约2万头,鲜菜年均
约350万公斤, 年收购总额平均为727.3万元。1978年,收购生猪近8万头,收购鲜菜
3500多万公斤, 为60年代的10倍。 实行改革开放后,年收购额大幅度增长。1985年
8650万元, 1988年增至15936万元;1990年高达16992万元,为1985年的2倍,1952年
的118倍。

购进的当地产工业品主要有鞋帽、服装、棉布、小针织、文化用品、三车零件、
电工陶瓷、化工产品、纸张、酒类、小五金等。

购进渠道及方式 民国年间, 进货地点曾扩展到济南、青岛、上海等地。大宗
商品主要从济南、青岛、烟台、济宁、兖州等二级站调入,间或到外省市采购。60年
代,当地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部分商品的外购数量有所减少。计划外商品购进,开
始于70年代。 计划外购进不受区域限制,遍及全国各地。1970~1990年,购进的计划
外商品有水产品、奶粉、食糖、茶叶、罐头、木材、钢材、化肥等数十种,较好地补
充了市场供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商品流通实行多种
渠道。购进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实行统一收购。有的计划收购,合同签属的部分由
商业部门包销,超产的部分由工业部门自销。有的选购,产品由工业部门自销,商业
部门依据实际需要加以选购。有的实行代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