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河道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183&run=13

曲阜境内共有主要河流13条,多东西走向,部分为北南走向。其中泗、沂两河为
过境骨干河流。由于北部、东部地势高,中、西部低洼,河道落差较大。每逢暴雨,
各条河流水势猛涨, 且流速过急,往往决堤成灾。1840~1940年的100年间,泗、沂
两河就出现十余次大决口,每次决口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历代旧政
府虽然多次组织民工筑堤,但多是修修补补,从未进行根治。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
府的领导下,对境内大小河道先后进行30多次大规模治理,并在13条河的中上游兴建
起大小数十座水库、百余座塘坝,从而锁住了蛟龙,使多年来难以制服的害河变成了
为人民造福的利河。

泗河治理 泗河为境内最大的河流,过境段40公里,河床宽150~300米。每到
山洪暴发,流量大、流速急,易于决堤成灾。1940年7月上旬,连降3天暴雨,泗河大
决口,近河村庄水深丈余,宫家村、刘官庄、前瓦头、油房4村冲毁房屋920余间,大
庄村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城西数十里一片汪洋,作物全部淹没。

民国年间, 县政府对泗河进行多次治理。1927年4月,县政府组织了较大规模
的治理工程, 包括河道疏浚、 堤防培复等,后因战乱,仅完成原计划的二分之一。
1932年春,县长督率民工修筑堤防近40公里,并加固高家湾、瓦窑头两处险段730米。
1934年5月,县政府于陶洛村东砌石护坡84米。1937年,山东省政府拨款6万元,进行
了堤防加固及危堤培复。

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泗河进行了多次治理。

50年代初,先后在宋南庄、小安等处铺石护坡2600米。1958年春,县人民政府
组织1.1万民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治理, 主要包括东起韩家铺,西至兖州韩家堂的
堤防加固和局部裁弯取直、退堤、复堤工程。

60年代, 陆续兴建了春亭、宋南庄、书院、陈寨、颜家河口等8处护坡工程,
护砌长度3900米。

70年代初, 砌垒了张家村、 南陶洛、 刘家村、高家村等6处护坡工程,共长
2400米。1972年和1976年,先后于田家村大桥北1000米处,进行了切滩工程。共完成
沙方47.5万立方米。80年代初,先后于坊西、戴庄、北陶洛、焦沟等危堤段护坡8处,
护砌长度3500米。 1985年及1987年,完成了东起韩家铺,西至高家村的1.1万米的堤
防加固工程。1950~1987年国家投资278万元,共砌石护坡26处,总长12400米。1988
~1989年,国家拨款14万元,从丰家村向东护坡700米。

沂河治理 沂河为境内第二大河流,过境段39公里。每逢汛期,山洪携带大量
泥沙下泄,致使元疃至河套段两侧田禾多被淹没。

1957年, 曲阜县人民政府投资70万元,从10月25日至12月中旬,组织1.3万名
民工对沂河进行治理。 用工70万个,完成土、石119万立方米。1958年,对沂河下游
3.7公里的堤防进行了加固、 培复。1963年,将沂河支流的马庄河改道3000米。1979
年2月,组织4万名民工开挖上自元疃河坝、下至曲邹公路13.4公里河槽,同时清除漫
滩树木障碍3000亩。1982年,南辛公社组织7000民工,挖土1万立方米,清除6公里河
道淤泥。

蓼河治理 蓼河为境内南部较大的河流,每逢大汛,红庙村南河段常决口成灾,
危及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1951年,县人民政府组织1.2万民工进行两岸堤防的加
固。 1956年,裁湾取直红庙东段河床530米。1957年,培复增高袁家庄至阮家村段堤
坊。 1959年冬~1960年春,县人民政府组织息陬、陵城等公社民工2.2万人,在红庙
村东,新开挖河道2.8公里,使蓼河改道入沂河。

1972年7月初,蓼河上游降大雨,改道段决口两处,淹没农田1万亩。事后,陵
城公社组织民工将改道口用石料护砌。1975~1976年,南辛公社组织人力裁湾取直东
夏侯西段800米河床。

崄河治理 崄河为境内北部较大的河流,长17.5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34平方
公里。 每逢汛期,洪水汇集,流速每秒高达2.5米以上。沿途皆为沙质壤土,极易冲
刷,对农田破坏极大。

50年代初,政府注重北部山区的小型水利开发,以挖鱼鳞坑,筑围山堰,拦截
山河、修造梯田等零星工程为主。辅以大面积封山造林,使山区大量蓄水,以减少河
水流量。

60~70年代中期,吴村、董家庄、陈庄三公社建起粮船石、吴村、梨园、河夹
店、韦庄等30座小型水库,使崄河上游洪水得到控制。1975年冬~1976年春,董家庄、
陈庄两公社动员1.5万民工, 裁弯取直韦家庄水库至林程店,仙家店至泗河两大段河
道。提高了泄洪能力。

治理河道图见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