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涝洼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182&run=13

建国前,境内排涝除渍的河沟狭窄且年久失修,低洼地积水无法排出,形成了
小厂、宣村、凫村、坊岭、息陬、程庄、齐王坡、大胡、旧县、董庄、杨家院、岳家
村等18处涝洼,计20万亩土地。这些洼地的基本特点是:“雨天水汪汪,晴天硬梆梆,
茅草遍地生,庄稼见种不见粮。”

建国后,党和政府组织群众对涝洼进行了多次治理。1958年冬~1960年春,涝
洼地区人民大搞“大地围田工程”,将高度相同的地块四周筑堰,围田蓄水,减少涝
洼地的汇流积水,从而缩小了农田受灾面积。

1962~1963年,县委、县政府专门组织人员对18处涝洼地进行调查。查出易涝
易成灾的低洼、死洼地有4万亩;分布较广,遇大雨易涝的坡洼地有9万亩;地势较高,
零星分散, 大雨后,土壤水分饱和致农作物减产的土坡涝地有7万亩。为根治涝洼,
县委、县府确定了“适应、限制、改造、利用”的治理方针,本着蓄泄兼顾,高水高
排,低水低排,分别排水,互不串连的布局精神,实行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兼顾,
利用原有排水系统,做到支沟、斗沟相结合,从整体上疏浚骨干河沟,局部上推广条
田、台田工程,以排除地表径流,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水灾“搬家”。条田沟一般在
有排水出路的易涝洼地开挖,和农沟相连以排出积水。台田沟一般在没有排水出路的
低洼、死洼地开挖,沟土用于抬高地面,台上种植耐旱作物,沟内种植稻谷。这一期
间,孔村公社开挖了东西10公里的北干渠,将坊岭洼的积水排入泗河;防山公社在程
庄、旧县两洼挖排水干沟两条,各长500米,修台田300亩,条田1000亩;姚村公社为
排除马厂、 佃户屯两洼积水,开挖了两条干渠19.6公里;陵城公社为排除小厂洼积
水,开挖了北入沂河的干沟5公里。息陬、小雪、陈庄等公社开挖干沟4条,总长20.
1公里,分别将张曲、息陬、凫村、宣村、岳家村等洼的积水排出。

1964年10月~1965年5月,按流域统一规划干、支、斗、毛排水沟,并进行全面配
套,综合治理。在山区采取半山腰开挖围山河的措施,以减少山丘洼地积水,对洼地、
死洼和坡洼地除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外,继续鼓励修建条田、台田工程,并辅以改种
耐涝作物,以减少农田渍涝损失。1965~1967年,城关公社疏浚林河7.5公里,治理
小泉洼地2500亩;吴村公社开挖两条干渠,总长12.l公里,治理杨家院南部洼地7000
亩; 息陬公社开挖排水干沟3000米,姚村公社疏浚干沟19.6公里;南辛公社开挖干
沟两条,根治了大、小胡涝洼。1975年冬~1976年春,东风、防山两公社组织人力在
旧县和程庄两洼开挖骨干排水沟3l条,20公里,修支渠道13条,18公里,使原来“到
处荠荠菜,遍地茅草荒,无雨地裂缝,大雨一片汪”的哈蟆洼变成了有水能排、土地
平坦的农田。

1986年冬,书院乡组织力量对排水系统淤积较重的旧县洼进行治理,修干沟3条,
支沟10条。治理涝洼3200亩。1987年,防山乡组织力量治理大官庄西洼3000亩。80年
代后期,境内原有20万亩涝洼得到了根治,大部分已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