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抗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180&run=13

曲阜境内旱灾历来较多。 1949~1990年,局部性旱灾几乎年年都有,全境性的旱
灾达17次之多, 其中重大旱灾有8个年份。灾害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尤其北部、东
部的吴村、董家庄、王庄、防山、尼山、南辛等山区乡镇,因地下水贫乏,最易成灾。
1968年,全县旱情较为严重。从上年秋至当年8月降雨仅169毫米,比常年同期降雨量
减少310多毫米,地下水位下降5米以上,境内河道全部断流,大小水库普遍干涸,有
24个村庄吃水发生困难。1983年为特大旱年,山区地下水位下降10米以上,全县1200
多眼机井不能上水, 4300多眼机井上水量减少一半以上,有118个村庄吃水困难,山
区秋季作物大部枯萎绝产。

建国后,党和政府一向重视抗旱工作。县、乡两级都建立抗旱组织,做到无旱
防旱,有旱抗旱。先后采取在山区兴建蓄水、引水工程,在平原多打机井等措施,提
高了抗旱能力。每遇旱灾,县委、县政府就组织水利、气象、交通、物资等部门研究
制定抗旱措施,拨出专款开挖水源,并发动全县干部群众,调动必要的车辆,物资器
材,采取大打人民战争的办法,进行抗旱保丰收。县、乡领导人多亲自带领机关干部、
厂矿企业职工全力支援重灾区,采用肩挑、人抬、车子拉和盆盆罐罐齐上阵的办法运
水,帮助灾民点种保苗,力争使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附:抗旱纪略

1.1982年抗旱纪略

1982年是曲阜持续干旱的第七个年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河水断流,水库、
塘坝干涸。 尤其吴村、董庄两公社旱情最为严重。吴村公社有510眼机井干涸。全社
3.7万人有2万人吃水困难,麦苗大部枯萎。公社党委、管委领导人组织群众南到泗河、
东到董庄、西到宁阳的葛石店去寻找水源。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
议,研究部署抗旱工作。为了开挖水源,增建水利设施,添置提水机具,国家投资57
万元,社队自筹445万元,发动群众自筹174万元。县委、县政府领导人多次到各社队
查看旱情,并发动陵城公社、时庄公社、城关镇、驻曲部队等单位出动汽车、拖拉机
到吴村公社支援抗旱。 全县组织12万人的抗旱大军,动用5万副水桶、5000个油桶、
1200个氨水胶囊,6200辆地排车,运水95万立方米,完成31.5万亩的作物点种任务。
通过全县人民的团结奋战,全年夺得平均亩产516.5公斤的好收成。

2.1989年抗旱纪略

1989年夏秋旱情严重, 境内大小河断流,230座水库、塘坝干涸,3000眼机井不
能上水, 124处扬水站无法利用,受灾面积达62万亩,有100多个村庄,5万余人吃水
困难。 为战胜这场旱灾,市抗旱指挥部抽调500余名干部深入到各乡镇,组织10万余
人的抗旱大军,充分利用一切水源进行保苗。市政府先后拨出154.3万元的农业发展
资金,并发动群众自筹资金600多万元,新打机井620眼、深井22眼、大口井74眼、长
条井200条,铺设低压防渗管道23万米。姚村镇胡家铺村自筹资金10.8万元,修大口
井7眼,土、砖、石井22眼,地道井2条,铺设低压管道3130米,扩大水浇面积700亩。
通过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夺得秋季较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