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养鱼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159&run=13

养殖水域 民国时期,境内有千余亩长年不涸的坑塘,由私人养鱼。50年代中期,
为农业社集体使用。60年代初,尼山水库建成后,水面扩大到万亩。至70年代后期境
内有大小水库6l座,塘坝185座,水面总面积最高达到3万亩以上。但是,由于旱涝年
份不均,可利用的水面时大时小,大旱的1983年,全县可用于鱼类养殖的面积仅5063
亩, 雨水较充足的1986年达到1.9万亩。80年代后期,出现部分养鱼专业户,自建池
塘百余亩。1990年,市内水面总面积3.4414万亩,可利用面积0.94万亩。

鱼种 境内传统鱼种有鲫鱼、鲤鱼等lO余种,另有少量虾蟹贝类。1958年后,
引进草鱼、青鱼、鲢鱼、鳙鱼4个品种。70年代,又继续引进团头鲂、杂交鲤、白鯽、
罗非鱼等。80年代初期,境内有鱼40种,以鲢、鳙、草、鲂、鲤、鲫、青比重较大。
1983年,县农业局与北兴大队联合,兴建以越冬保种为主的罗非鱼鱼种场,水面4039
平方米,保种能力5000公斤,成为境内重要的鱼苗生产基地。1986年开始人工饲养甲
鱼。次年,引进福寿螺,并试养成功。

成鱼产量 民国时期, 境内年产鱼2万公斤左右。1949年生产鱼、虾蟹及贝类
水产品2.1万公斤。50~60年代,一般年份产3万余公斤,大丰收的1965年达到10.3万
公斤, 歉收的1962年, 仅产0.4万公斤。70年代年产一般在30万公斤左右,最高的
1979年达到33.7万公斤, 最低的1970年仅1万公斤,80年代,多数年份在30万公斤以
上, 1980年达40万公斤,为建国后的特大丰收年。旱情严重的1983年,仅产6.9万公
斤。1990年因可利用水面面积减少,年产15.1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