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植树造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152&run=13

民国时期, 植树造林多由农户自行安排, 集体造林甚少,几经战乱的破坏,至
1949年实有林地面积仅1283亩(各类林木折算数,下同)。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每年造
林1200~5000亩,到1965年全县实有林地面积10.87万亩,为建国后第一个高峰年份。
60年代后期,每年造林3000亩左右,到1972年实有林地面积13万亩,为建国后第二个
高峰年份。此后,由于提倡多种“帮忙田”,各社队普遍毁林改田,实有林面积大幅
度下降,1975年降至5.6万亩,直到70年代末,变化不大。80年代每年造林面积超过
6000亩, 1984~1987年,每年造林面积上升到3万亩左右,1988年全市实有林地面积
21.66万亩, 为建国后的第三个高峰年份。此后,又开始下降,到1990年,实有林地
面积15.46万亩。

山滩绿化 清末,石门寺和九仙山有自生杂树4万余株,沂河沿岸有片断树木。
1919年,政府在石门山栽侧柏3000株。1929年,辟植“中山纪念林”30亩。1931年在
石门山、 防山造林200亩,植树2.3万株,存活0.91万株。1942年,荒山滩共有树3
.72万株。建国后,山滩绿化出现几次起伏。1950年,石门寺林场造林33亩,次年,
封山造林857亩。 1952年,划分山滩界限,以村为单位组织绿化。至1954年造林3000
余亩。 1955年8月,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保护和培育林木的布告》,组成县、区、
乡三级山区规划小组,对荒山进行丈量和区划。年底,山区乡村均配备了林业员,并
组织培训, 当年造林8679亩, 1956年,在中央“十二年绿化祖国”的号召下,营造
“五四青年林” 、“三八妇女林”、“共产主义青年林”70余处,1万余亩。至1957
年底, 山滩绿化共3.5万余亩。吴村区王林村一年3次造林,人均1048株,国务院授
予“封山造林,保持水土”奖旗。

1958年公社化后无偿平调群众的树株,加上大办公共食堂烧柴短缺,对树株乱
砍滥伐,4年内,山滩林木被毁2/3,董家庄公社林程店区5.9万株核桃树,剩存不到
2000株。吴村公社峪西大队近百亩五年生刺槐全被砍净。防山公社土门大队成材树被
砍8万余株, 其中果树占4l%。1963年,县委、县政府组织公社书记、泗沂蓼崄河沿
岸的大队支部书记去外地学习荒山荒滩绿化的先进经验。12月初,县委发出“向林业
先进单位王林大队学习”的号召,植树造林掀起高潮,当月中旬即造林2510亩。1964
年冬,县成立山滩绿化小组,发动各行业2600多人与泗沂河沿岸群众一起,15天造林
4000余亩。 董家庄公社丁家庄大队直播松树种500亩,栽刺槐和杨树6500株,造林千
亩。1965年,全县造林2.5万亩。1967~1982年山滩绿化进入低潮。尼山林场附设苗
圃700多万株侧柏苗80%扶持了尼山、 南辛两社,但造林成效不大,毁林现象却屡有
发生。 南辛公社东白大队,1969年将2万株花椒毁掉;陈庄公社陈庄大队,1975年将
150亩河滩柳林改为农田; 1980至1982年,南辛公社桑庄大队毁坏山林3000亩,干渠
林200亩。

1981年,山滩绿化的调查结果是:宜林地60570亩(不含应退耕还林面积) ,已
绿化33118亩,占54.7%,蓄积木材4.2万立方米;宜林滩3万亩,绿化18387亩,占61
.3%, 蓄积木材5.51万立方米。山滩林的树种为:刺槐34.7%,侧柏34.6%,杨
柳19.7%,松3.3%,其他7.7%;幼龄林54%,中龄林45.3%,成熟林0.7%。

1984年后, 宜林山滩承包到户, 至1985年底,7.2万亩已绿化5万亩。1986~
1990年,平均每年造林3300多亩,但因持续干旱,成活率较低,原有林木也枯死不少。
1990年,山滩绿化面积4.9万亩。

公路绿化 1932年,15公里曲滋公路两旁栽植美杨,1935年又植杨、琴树9900
株。 1940年, 境内公路33公里,有琴、榆、柳树等8936株,1947年遭破坏。1966~
1980年,岚兖公路曲阜段植毛白杨、旱柳及法桐。17公里的曲宁公路,1950年栽的加
杨于1965年采伐,1982年又分段栽植加杨、杂交杨和毛白杨、旱柳等。曲石路 (张阳
泗河大桥--石门寺)、吴泗路(吴村--泗水县圣府岭)及曲陵路(北雪村至粉店村西),
均于1976年前全部绿化。1990年,公路绿化共219.6公里,有树10.6万株。

铁路绿化 1959年春,津浦铁路曲阜段植树162.8万株(墩),1964年补栽13.
7万株(墩),达到绿化标准。兖石、白陶两线修成后,1987、1988两年栽紫穗槐800万
墩,长势良好。

农田林网 1974年,农田林网建设形成高潮。1978年,全县达到25万余亩,绿
化田间道路1100公里,植树85.6万株。1981年,发展至34.3万亩,1664公里,129.
1万株。1985年,全县49.1万亩,1986年最高达到66.7万亩。1990年,全市农田林网
面积55万亩。

农桐间作:60年代初,北部山区群众自发地在自留地间作泡桐。1972年,董家
庄公社翟家屯大队在丘陵地、梯田边堰间作200亩。至1980年全县发展到7.7万亩,时
庄、息陬、小雪3公社均在万亩以上。1984年7月,县委、县政府组织林业干部去兖州
县参观学习, 10月植树70万株,年底达到29.2万亩,此后,采伐大于发展,1990年
尚有9.8万亩。

四旁植树 建国后,政府号召在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1950~
1956年, 每年植25~90余万株,1957~1963年,每年植100余万株,1964~1972年,
每年增至200万株以上,1975年达到522万株,为建国后四旁植树最多的一年。70年代
后期至80年代, 每年四旁植树基本稳定在100万株以上。四旁树株多是成材即伐,不
断更新。1982年,实有四旁树株510万株,至1988年达到774万株,为建国后四旁实有
树株最多的年份。此后,又大量采伐,1990年尚有325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