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肥料使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144&run=13

有机肥料 境内传统肥种主要有人粪尿、圈肥、土杂肥、饼肥等。

人粪尿: 建国前,各农户多在家庭厕所中将人粪尿及草木灰混合沤制发酵,晒
干后作基肥或追肥使用。50年代仍多用此法,肥效损失较大。60年代,逐步改造厕所,
将人尿及草木灰单积,分别施用,提高了肥效。70年代,不少农户在庭院建沼气池,
将粪便与作物秸杆置于池内发酵,既产沼气,又提高肥效。

圈肥: 旧时,农户家中多有猪圈,将牲畜粪便、坑泥、污水混合沤制,作为基
肥。农业合作化后,大牲畜集体喂养,农业社及生产队都建有数量不等的大型粪池,
将厩肥集中沤制。60年代,提倡农户养猪积肥,并实行奖励政策,肥料逐渐增多。此
为农村的重要肥源。

土杂肥:50年代后,境内大力提倡沤制土杂肥。利用夏季高温,将杂草、麦糠、
人粪尿、畜粪、泥土加水混合,密封发酵后作基肥,肥效仅次于圈肥。70年代,各生
产队于每年7月份普遍发动社员在场边、 地头大量沤制,在秋耕之前运到地里,作为
小麦的基肥。同时,还鼓励社员拆老屋、换火炕,利用老屋土、老炕土作肥料。

绿肥: 1958年,大力提倡沤制绿肥,利用夏季高温将青草与粪土置入池内加水
沤制,后为土杂肥的沤制方法所取代。60年代,由原来的拔麦普遍改为割麦,将部分
麦秸留在田间,作为肥料。70年代后期,提倡秸杆还田。将作物秸杆粉碎后撒入田内。
1981年全县秸杆还田15万亩。 盛果寺大队850亩粮田, 秸杆还田达到800亩,单产由
1978年的701公斤提高到820公斤。此后,秸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1986年,全市达到
24.4万亩,1990年增至56.2万亩。

饼肥: 建国前,有少数富裕农户将豆饼粉碎后,作基肥或追肥。建国后,少数
菜农、瓜农仍使用饼肥。一般是用豆饼喂养牲畜,用牲畜粪便肥田。80年代又出现棉
饼,不少农户用棉饼作基肥或追肥。

化学肥料 1940年境内始用化肥硫酸铵, 但数量甚微。50年代,数量渐增,主
要有硫酸铵、 硝酸铵、碳酸氢铵、尿素等。1956年全县使用化肥39.5万公斤,1965
年增至319.3万公斤。 70年代县化肥厂投产后,普遍使用氨水。1975年全县使用化肥
891.3万公斤, 1978年增至5806.9万公斤,1981年最高达到7633.1万公斤,每亩平
均使用106.5公斤。此后,化肥种类日益增多,除氮肥外,还有各种类型的磷肥、钾
肥和复合肥料。1985年全县化肥使用量达到5651.6万公斤,其中氮肥4063万公斤,磷
肥905万公斤, 钾肥216.2万公斤,复合肥467.4万公斤。平均亩施80公斤。1990年
化肥使用量增至5898.2万公斤,其中氮肥4145.6万公斤,磷肥890.9万公斤,钾肥
148.1万公斤,复合肥713.6万公斤,平均亩施85.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