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139&run=13

曲阜境内多平原,土地肥沃,水资源较丰富,具有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但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土地大部集中在少数地主、富农手中,广大贫苦农民多以租、
典、雇等形式耕种土地,加之简陋的生产工具、古老的耕作方式和水、旱、虫、雹等
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进入民国时期,匪患、战争连续不断,致
使土地荒芜,农业减产。1949年全县粮食亩产仅85.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02公斤。
农业总产值2647.3万元,低于抗日战争前的水平。

建国后, 曲阜的农业生产经历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50年代初期,经过土地
改革和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56年全县农业总
产值达到4870.6万元。 比1949年增长83.98%,平均每年递增9.1%,为建国后第
一个高速发展时期。1957年,全县遭受特大水灾,农业大幅度减产。1958年实现人民
公社化后,由于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
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致使农业生产连年滑坡。造成1959~1961年的经济困
难。1962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改变了农村经济体制,
落实了党的农业政策, 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农业总产值7051.8
万元, 比1956年增长44.8%,平均每年递增4.2%。“文化大革命”初期,农业生产
受到冲击, 总产值开始下降,1970年后的5年间,总产值处于徘徊状态。1976年粉碎
“四人帮”后,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逐步改善了生产
条件, 农业生产呈上升趋势。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1078万元,比1965年增长
57.1%,平均每年递增3.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农村体制,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业生产得到持续发展。 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2059万元, 比
1978年增长99.12%, 平均每年递增10.4%,为建国后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1985年
后,由于侧重工业发展而放松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总产值又出现徘徊状态。1989年后,
政府开始执行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不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农业
生产又开始阔步前进。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773万元,比1949年增长8.36倍,
41年间,平均每年递增5.6%;比1978年增长1.24倍,12年间,平均每年递增6.9%。

1949~1990年的41年间, 全市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趋向合理。种植业产值在农业
总产值中的比重由90.4%下降到62.3%,林业产值由1.5%下降到1.36%,牧业产
值由7.8%上升到29.2%,副业产值由0.15%上升到7.02%,渔业产值由0.11%
上升到0.12%。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1981~1984年在对土壤、地下水、
气候等项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 将全市划为5个农业区:①城郊平原粮菜区,包括
曲阜镇和书院乡的40个村, 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是
粮菜精种高产区,全市蔬菜生产基地。②泗沂平原农网区,是全市最大的农业区,包
括时庄、陵城、小雪、息陬乡(镇)全部和姚村、王庄、书院、南辛、防山乡(镇)的一
部分, 共264个村,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6%,水土肥条件较好,其发展方向以粮
棉精种高产为主,农林牧相结合,成为全市商品粮基地。⑧泗河北丘陵农牧林果区,
包括王庄、董庄、吴村、姚村4个乡(镇) 的86个村,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9%,土
质薄,严重缺水,其发展方向以粮食为主,稳定油棉面积,重点建设养猪和商品枣专
业村。④北部低山林果农牧区,包括吴村、董庄两乡(镇)北部的43个村,耕地占全市
耕地面积的8%, 土层薄、肥力差,水资源极缺,其发展方向是重点发展林果业,成
为干鲜果生产基地,适当发展农牧业。⑤东南低山林牧农渔区,包括南辛、防山、尼
山乡(镇)的62个村,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2%,土质薄,水源不足,其发展方向是
以林牧为主,粮棉油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库塘水面,建成渔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