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市政公用设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a&A=1&rec=120&run=13

环卫 建国前,无专门环卫管理机构,城内垃圾、污水随处可见,卫生状况甚差。

从1950年起,城区居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以除四害(蚊、蝇、鼠、蚤)为
中心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卫生状况大有好转。1957年,建起由31人组成的清洁队,
对城区粪便、垃圾实行统一清理,并在主要街道上建起公共厕所。市容环境面貌逐年
得到改善。“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环卫管理制度废弛,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卫生
状况有所下降。

1978年,建立曲阜县清洁卫生管理所。1982年,曲阜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环
卫工作得到加强。新建公共厕所,增添垃圾箱、果皮箱。城内主要街道每天进行清扫。
1985年,环卫管理队伍发展至170人,其中清洁工83人。管理厕所303处,其中公共厕
所8处, 设垃圾箱93个,果皮箱20个。1989年,市环卫管理所改为市环卫管理处,并
成立了市容卫生监察中队。至1990年,购置了东风牌汽车1辆,装载机1部,三轮自行
车30辆,更新垃圾箱52个,果皮箱50个,征地17亩建起垃圾粪便处理场,在四关新建
8个垃圾转运站。年底,环卫管理人员165人,其中清洁工122人,管理厕所348个,清
运垃圾2.2万吨,进一步改善了城区的环境卫生状况。

供水 建国前,城区居民全都饮用井水。民国时期,全城有饮水井14眼,多数
居民每日用陶罐汲水饮用,富有人家则雇挑水夫或买水饮用。

1959年10月, 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孔庙璧水桥西新建l座高12米、容水20立方
米的水塔,城内驻军及部分党、政机关开始用上自来水。1975~1976年,县自来水筹
建领导小组在县城南2.5公里的济微公路东侧, 征地0.93亩建起自来水厂,由省地
质勘探三队协助打井2眼, 一号井深115米,流量5000吨/日;二号井深136米,流量
20000吨/日, 自此,城内机关及部分居民用上了自来水。另有一些居民,也各自在
院内建压水井自用。 至1985年,全城共铺设输水管道4400米,配水管道36500米,设
放水站47处, 安装水表1500余只,年供水量288万吨,饮用自来水人数达到全城总人
口的70%以上。 为满足供水需要,1986年,又建深井3眼。1987年,铺设水厂至东关
军转楼供水管道2740米。1988年,铺设了水厂至纺织厂专用管道6800米,铺设南新区
主要管道3000米及仓巷居民新区管道10000余米, 同时完成了2000余米的孔府、孔庙
消防管道的安装。1990年,铺设了苗孔、林前村居民供水管道,实现了将全市供水网
改造成环路供水的计划; 全城区共有供水管道66234米, 安装水表1万余只,年供水
3120万吨,饮用自来水的人口占城市人口的80%以上。

照明 50年代前,县城街道一直无照明设施。

1960年,开始在城内棋盘街、东门大街、西门大街等几条主要街道安装白炽路
灯。此后,路灯逐年增加。80年代初,将原木质电杆改换为水泥电杆,并增添了非自
镇汞灯、 琵琶灯、玉兰花灯等一些新灯种。1985年,街道照明线总长达10480米,有
照明专用电杆58根, 兼用杆140余根, 路灯216盏。1986~1990年,新安装照明线路
11600米。 1990年底,街道照明线路总长度达22080米,共有照明专用电杆226根,兼
用电杆193根, 路灯638盏,其中琵琶型429盏,仿古型62盏,圆球型56盏,比利时型
32盏,吊灯2l盏,其它38盏。

供暖 建国前,一般居民多用火盆取暖。机关单位及富有人家才用煤炉、焦炭
炉及木炭盆取暖。这种取暖方式一直沿用到60年代。

1956年, 曲阜师范学院投资3.6万元,首次安装了2吨位的暖气锅炉,供热面
积9000平方米。 1967年,县人民医院投资4000元,安装了供暖面积200平方米的暖气
锅炉。60年代末,境内开始生产蜂窝煤,多数居民改用蜂窝煤做炊取暖。从70年代末
期开始,安装暖气设备的单位相继增加。至1985年,县政府、文管会、供电公司、邮
电局、孔府饭店、阙里宾舍、机关招待所等12个单位均安装了暖气设备,供暖面积12
.Ol万平方米, 总投资518.48万元。 此后, 不少厂、矿企业利用余热安装暖气。
1990年, 共有103个单位安装了暖气设备, 居民安装的达1025户, 总供暖面积达
444981平方米。

排水 民国时期, 全城只有排水沟4条,其中天然水沟2条,砖砌暗沟l条,石
砌明沟1条; 由于常年失修,多被堵塞。平时城内污水任其自流。若遇大雨,全城积
水向西南方向漫流,经西门和南城墙下的水道口(俗称水门)流入护城河。

建国后,城镇排水列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自1977年开始,每新建、改建街
道,都配有排水设施,其结构除石砌外,又新增水泥制品管道。1985年,共建有排水
沟24条,总长12938米。此后,随着名城建设步伐加快,排水设施日臻完善。1990年,
排水沟增到35条,总长21598米。其中石砌体16424米,水泥制品管道5174米,市内污
水或雨天积水均能及时排出。

桥梁 清末至民国时期,县城有桥7座,其中有5座为城门外护城河上各架的石板
平桥1座, 另两座为石拱桥,均在西关大街,东段的一座叫归德桥,中段的一座叫利
涉桥。

建国后,因旧桥结构简陋,桥面狭窄,国家和地方财政先后拨款对旧桥进行了改
建,并在城区内新建了一些桥涵。至1990年,城区共有桥梁15座。

表6-2 1990年城区交通桥梁一览表
┏━━━━━━━━┯━━━━━━━━━┯━━┯━━┯━━━━━┯━━━━┯━━━━━━┓
┃ │ │桥长│桥宽│ │投资 │新建或改建 ┃
┃桥名 │位置 │ │ │结构 │ │ ┃
┃ │ │(米)│(米)│ │(万元) │时间 ┃
┠────────┼─────────┼──┼──┼─────┼────┼──────┨
┃ │ │ │ │钢筋混凝 │ │ ┃
┃小沂河东桥 │南关小沂河上 │53 │6.5 │ │ │1967年改建 ┃
┃ │ │ │ │土板桥 │ │ ┃
┠────────┼─────────┼──┼──┼─────┼────┼──────┨
┃西门桥 │西门外护城河上 │3 │12 │石砌 │2.8 │1980年改建 ┃
┠────────┼─────────┼──┼──┼─────┼────┼──────┨
┃东门桥 │东门外护城河上 │2 │18 │石砌 │2.0 │1981年改建 ┃
┠────────┼─────────┼──┼──┼─────┼────┼──────┨
┃ │正南门外 │3 │13 │钢筋混凝 │ │1981年改建 ┃
┃正南门桥 │ │ │ │ │ │ ┃
┃ │护城河上 │ │ │土板桥 │ │ ┃
┠────────┼─────────┼──┼──┼─────┼────┼──────┨
┃颜庙街东桥 │护城河上 │2.5 │13 │石砌 │1.5 │1981年改建 ┃
┠────────┼─────────┼──┼──┼─────┼────┼──────┨
┃北门桥 │北门外护城河上 │3 │6 │五砌 │ │1982年改建 ┃
┠────────┼─────────┼──┼──┼─────┼────┼──────┨
┃南马道桥 │街东护城河上 │2.5 │13 │石砌 │1.5 │1982年改建 ┃
┠────────┼─────────┼──┼──┼─────┼────┼──────┨
┃东南门桥 │南门大街南首 │3 │13 │石砌 │ │1983年改建 ┃
┠────────┼─────────┼──┼──┼─────┼────┼──────┨
┃半壁街北桥 │街北护城河上 │l │13 │石砌 │1.8 │1984年新建 ┃
┠────────┼─────────┼──┼──┼─────┼────┼──────┨
┃天宫第街西桥 │街西护城河上 │3 │16 │石砌 │2.5 │1984年改建 ┃
┠────────┼─────────┼──┼──┼─────┼────┼──────┨
┃归德桥 │西关大街 │3 │6 │石砌 │0.5 │1984年改建 ┃
┠────────┼─────────┼──┼──┼─────┼────┼──────┨
┃利涉桥 │西关大街 │3 │6 │石砌 │0.5 │1984年改建 ┃
┠────────┼─────────┼──┼──┼─────┼────┼──────┨
┃五马祠街东桥 │街东护城河上 │3 │20 │石砌 │3.6 │1984年改建 ┃
┠────────┼─────────┼──┼──┼─────┼────┼──────┨
┃小沂河西桥 │大同路中段 │20 │18 │石砌 │ │1986年新建 ┃
┠────────┼─────────┼──┼──┼─────┼────┼──────┨
┃结义胡同北桥 │街北护城河上 │15 │6 │石砌 │ │1987年新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