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统一战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81&A=2&rec=285&run=13

1951年3月,设立中共济宁市委统战部,市委副书记杨沛兼任部长。1953~1957年,为159名失业知识分子安排了工作。在济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有工商界人士代表40名,民主人士代表9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战机构瘫痪,活动中断。1971年恢复统战部,1978年党的统战工作全面展开。1983年10月,改称济宁市中区委统战部。至1995年,统战部编制9人、工作人员8人,其中,部长1人,副部长2人。下设秘书科、统战科、宣传科。
建国后,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市委注意吸收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参政议政。原工商界知名人士蔡清泽被选为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副主席,袁紫翔被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政协副主席。在宗教界,对教职人员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牧人员、修女及教徒进行比较深刻的反帝爱国、宗法教育;在工商界,团结教育资方人士走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后,党的统战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领域不断拓宽,统战对象扩大到10多个方面。至1995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已达到2万户,私营企业发展到400个;非中共知识分子2418人,约占知识分子总数的65%;侨属46户、台属520户。全区有民主党派成员17人,其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8人,民建7人,民进1人,九三学社1人。
改正错划右派 1957~1959年,共划右派分子64人,1962年甄别37人。1978~1979年,根据中发(1978)11号文件和中发(1978)55号文件精神,通过调查核实,对错划的右派分子153人(包括后调入的),逐一复查改正,其中为40人安置了工作,8人调整了工作,4人办理了离、退休手续,9人补发了抚恤费。1984年,根据鲁统发(1984)16号文件精神,对已纠正的错划右派的档案全面进行复查,对结论中留有“尾巴”的予以全部改正。1985年,又组织力量解决错划右派亲属子女等遗留问题,先后为其办理“农转非”户口9户、44人。
落实原工商业者政策 根据中办发(1979)84号文件精神,对1956年加入公私合营的695名工商业者进行了区分,把原来为独立劳动者的517名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从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分开来,定为劳动者。1983年,对1960年以后强迫下放的原工商业者重新明确身份。1985年,为因受株连由非农业户口变为农业户口的11人全部办理农转非户口手续。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978年后,加强了知识分子管理工作。对42名知识分子存在的政策问题全部落实,解决了知识分子入党难、夫妻两地分居、家庭农转非和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1985年,解决知识分子家属(含子女)农转非82户、270人,182名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后,安排一批非中共知识分子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其中,先后有2人任副区长,有2人当选为区人大副主任,9人当选为政协副主席。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在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中,非党知识分子占有一定比例。
落实民族政策 1950年,全市有回民1941户、8476人。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组织他们生产自救。1957年,将私立普育回民小学改为公办,新建柳行回民小学。在回民集居的越河办事处,先后建立起回民糕点厂和一些清真餐馆。“文化大革命”中,党的民族政策遭到践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遭受破坏。1978年以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受到照顾,考入大学的不断增加。1993年,九届区政协安排少数民族委员8人。全区有副科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17人。
落实宗教政策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全市约50名僧、道、尼姑大都还俗,从事农业生产。1958年,曾对宗教的财产物资进行了平调。“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迫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宗教活动场所7处,宗教房产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1985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对宗教财物有物还物,无物协商折价赔偿,对占用宗教的房屋一律建立租赁关系或借用,房管部门退回宗教房屋52间。1993年,九届区政协安排宗教界委员5名。至1995年底,全区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共230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6‰。
落实起义回归人员政策 在历次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国民党官兵起义回归人员受到打击、迫害和错误处理。1984年,对起义回归人员进行落实政策,改判无罪的11人,对16名起义投诚人员颁发了证明书,对2名受株连家属、子女办理了农转非户口。凡在职的人员均恢复了工作,该退休的办理了退休手续。
落实侨、台方面的政策 1984年,区委统战部认真贯彻侨务、对台方面的有关政策,搞好来访接待工作。1986年,为10名台属、侨属、归侨落实了政治方面的政策,为7户落实了房产政策。至1995年,市中区移居海外的侨胞、外籍华人共65户、324人。区内有归侨3户、26人,侨眷73户、365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归侨、侨眷与海外亲人联系日益密切,每年书信往来数百封,政府每到新年均向侨胞邮寄贺年片,每年发信函数十封,全面介绍家乡发展变化情况。1995年,区政府共接待回乡探亲侨胞450人次,详细向他们介绍济宁的发展变化、经济优势、文物古迹、风土人情,从而沟通信息,增进友谊。其中,旅美华侨郭惠贞女士1988、1990年两次回国举办画展;美籍华人张彤回国后在北京、上海等地讲学,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通过信函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广大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的热情,1978~1995年,侨汇累计达269万美元,携物带款回乡探亲者更为普遍。侨胞高清迈把落实给本人的私房款2500元,自己又另寄500元,共3000元,委托侨联转赠给市体育基金会。侨胞俞佩茹女士为市中区参加高考的成绩优秀者设奖学金。在兴建儿童乐园、市体育馆及校舍改造中,许多侨胞慷慨解囊,有的专程回国考察经贸投资事宜。